《溯源俗語老典故》

《溯源俗語老典故》

《溯源俗語老典故》是一套短文配圖,關於中國老記憶的叢書。文字是在各類報刊發表過的專欄文章,好讀,輕鬆,且增長知識,陶冶性情。作者擅丹青,圖皆自作。叢書可閱讀也可收藏,對鍾情故舊物事的讀者尤是。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春去秋來,我們這些大活人,天天都在與漢字打交道,或以筆書,稱
圖書封面圖書封面
之為“書面語言”,或以嘴說,名日“口頭語言”。而且,我們總是說的多,寫的少。一個人說給自已聽,叫自言自語;兩個或更多的人在一起嘰嘰喳喳,叫聊天、扯談、擺龍門陣。可籠統地稱作“粗言俗語”。“粗”是“大眾化”、“草根化”,“俗”是通俗易懂。它們涵蓋口語、俗話、慣用語、歇後語諺語方言江湖隱語。還有許多文雅的書面語言,因年深日久,從“象牙塔”流入民間,變得老少成知,隨口可說。這《溯源俗語老典故》就是做日常用語文化尋根的。

作者簡介

聶鑫森,湖南湘潭市人。1984年至1988年,先後在北京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及北京大學中文系就讀。為中國作協會員、湖南省作協副主席。從事文學創作四十多年,發表作品近千萬字,有百餘部中、短篇小說被各大選刊轉載,二十多部中、短篇小說被譯成英、法、日、俄、越南等文字介紹到國外,出版英文版小說集《鏢頭楊三》。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十一、十二屆“百花獎”、《北京文學》獎等十一種全國性文學獎。寫作之餘,研習大寫意花鳥畫,曾在多家報紙、雜誌刊發國畫作品,並為自已及他人的著作插圖。

目錄

序:日常用語的文化尋根
稱謂類
楷模·模範
龍·龍抬頭
烈士·壯士
老闆
大腕
牛·牛氣·牛人
巾幗英雄
酒迷糊·酒神
憤青·浪子·鐵哥們·鐵公雞
跑堂的
吹鼓手
凌人·做冷飲的
開古玩鋪的
剃頭匠·頂上功夫
冤家
市儈
木頭人·不倒翁
小姐·女士
泰山·泰斗
丫頭·大家閨秀·小家碧玉
天生尤物
結髮夫妻·露水夫妻
王八、忘八與王八蛋
太歲
泥腿子·潑辣貨
流子·打流
傻瓜-笨蛋·混帳
畫鬍子·花架子-破罐子
食客·清客·幕友
小偷·三隻手·梁上君子
寶貝

嘎雜子
世象類
三令五申
酷·扮酷·作秀
臥槽·跳槽
彩頭·得彩·中彩
紅得發紫
走後門
走穴
上當
抬槓
憨胃
斗良
鍍金
穿小鞋
打秋風
千里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
聊天·扯談·擺龍門陣
胡說·胡枝扯葉
花哨·花里胡哨

枕邊風·耳邊風
胡牌·放炮·聽單張
不到黃河心不死
樹倒猢猻散
坐山觀虎鬥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天聾地 
風馬牛不相及
得過且過·飛黃騰達
擺架子·倒架·裝大
吹牛·拍馬·摸羅拐
講排場·抖派頭
穿幫·露馬腳·出洋相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燒火·扒灰
刮地皮·敲竹槓
倒楣·倒霉·倒痔
一問三不知
機關算盡
史俗類
一言九鼎
百年好合g
撂地練把勢
淘金
緋聞
高帽子
千刀萬剮
相思卦
白眼·青眼
詔書·聖旨
功夫茶
如意
氣節·晚節
冠冕堂皇
猜謎
借鍾馗打鬼
亂成一鍋粥
鬥神
壓歲錢
交杯酒
金蘭帖
繡春囊
“入”與“日”
烏鴉叫,災禍到
不三不四·五花八門
冷板凳·跑龍套
風物類
堂堂正正
頂樑柱·上樑不正下樑歪
高屋建瓴
泰山石敢當
心如古井
鈎心鬥角
銀門檻·金磚地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溫柔鄉·安樂窩
三寶殿·大雅之堂
下水船·上水船
金漆馬桶
權衡
說得輕巧,拈根燈草
肉包子打狗
吃醋
捨命吃河豚
鬥雞·鬥雞眼
鴆酒
鸚鵡學舌
春蠶到死絲方盡
看你橫行到幾時
蟬聯
罰款單
天羅地網
蠟燭
借鑑
桃花運
忘憂草
燙手的山芋
依樣畫葫蘆
石榴裙

精彩書摘

憤青·浪子·鐵哥們·鐵公雞
我們常把那種憤世嫉俗,對什麼都看不順眼,整天發牢騷、罵罵咧咧的青年,稱之為“憤青”。這是個近些年才開始流行的新詞,所謂“憤青”,即“憤怒的青年”的縮寫。
我們又把那種“不務正業,專事遊蕩的青年”(《辭海》)斥貶為“浪子”。這是個古老的辭彙,“人都道你是浪子,上長街百十樣風流事”(《羅李郎》第三折)。
“浪”的原意是“波浪”,因波浪的起伏、流動無序,引申出“隨便;濫”(《辭海》)的意思,如“浪遊”、“浪蕩”、“浪費”等等。而“浪子”一語,典出宋代的李邦彥,他行事猥鄙,好作穢褻的詞曲,自號“李浪子”(見《宋史·李邦彥傳》)。“邦彥嘗自言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而都人亦呼邦彥為浪子宰相”(《三朝北盟會編》)。
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中,有一個“浪子燕青”。他不但武藝高強,而且會玩耍、識風情,名妓李師師就對他頗為會意。
“浪子,也指流浪者”(《辭海》),居無定所,行蹤無定,浪跡天涯。“浪跡未出世,空名動京師”(唐·李白《竄夜郎於烏江送別宗十六琛》)。
俗語中,將極相契的朋友和知己,可以肝膽相照,可以同生死、共患難,譽之為“鐵哥們”。
“鐵”,原意為“鋼鐵”,引申出堅強、堅硬、牢固、牢靠等意思,如“鐵了心”、“鐵關係”、“鐵朋友”,皆是日常用語中耳熟能詳的。“鐵朋友”,也就是“鐵哥們”,以其比喻朋友間的友誼如鋼鐵般牢不可破。
具有貶義的詞語是“鐵公雞”,喻其用錢極為小氣,該出錢的時候也是分文不掏,就像“鐵公雞”一樣“‘一毛不拔”。典出清代袁枚的《子不語·“鐵公雞”》:文中的主人公極為吝嗇,喜歡占別人的便宜,村中有人患急病,大夫的處方中須用兩根七寸長的公雞毛做藥引子,其人正好有一隻長羽毛的公雞,可他卻說你用五錢銀子買走這隻公雞吧,而當時的市價一隻公雞不過二錢銀子。病人無奈,只好買下。村民們議論時說此人的雞是“鐵公雞”,一根毛也拔不下來。後來,“鐵公雞”就成了吝嗇鬼的代稱。
跑堂的
一個人在單位不擔任重要職務,也不從事關鍵的工作,只是打打雜,稱之為“跑堂的”;或者只是在單位從事接待事宜,迎來送往,安排酒席、宴會,也會自嘲為“跑堂的”。
“跑堂的”,是舊時對飯店端菜、篩酒的堂倌的稱謂。
飯店歷來講究“響堂亮灶”,就是說堂倌招呼客人殷勤、報菜準確清脆,再加上廚房裡爐紅火旺,廚師的菜餚製作考究。
優秀的堂倌,往往客人剛到飯店門口,即會快步上前迎接,一臉是笑,殷勤地說:“您請!”再對裡面高喊一聲:“來客人啦!”然後,熱情地引客人入座,給每個人遞上熱毛巾、沏上香茶。待客人揩好臉、手,喝過第一口茶,再說:“您想用些什麼?我給您報報菜名!”客人點過頭,堂倌便用脆亮的聲音把菜名一串串報出來。在報過菜名後,客人選好了菜餚,堂倌會轉臉向廚房喊道:“紅燒獅子頭、熘豬肝、爆炒肚絲清蒸鯽魚……”再依客人的口味,特別關照:“重油、少辣,快炒快上咧!”廚師在廚房裡聞聲頻頻以勺敲鍋,並連聲搭腔,一呼一應,滿堂熱鬧。
堂倌上菜,左手托盤,盤裡擺滿盛滿菜和湯的碗、碟,右手持一大摞盛有白飯的碗,腳步輕快無聲,且點滴不漏落。到了桌前,再一一報出菜名,末了說:“您的菜齊了,請用!”
過去的堂倌是沒有固定工資的,靠客人給的小費為生。客人給了小費,要高喊客人賞錢了,並說出數目,然後把錢丟入廳堂牆角一個漏斗形的木櫃裡。所有在廳堂的堂倌會一齊喊道:“謝了!客人走好!”到晚上飯店關了門,取出小費由堂倌均分。
堂倌還有負責催請客人的任務。一些有身份的人請客,所請的人中有德高年長者,便委託堂倌代勞。一般是“三請”,即親自登門請三次,但不“四催”。堂倌入門只到堂前,清亮地喊出誰在什麼飯店什麼時候設宴請客,敬請光臨,然後轉身便走。當然,東道主和被催請的客人會在宴會後付出小費,以示感謝。
堂倌除腿勤、手勤、口勤之外,還要具有應付各種異常情況的本領。比如吃過後不給錢,或者故意找茬說菜餚不潔、味道不正,都必須有一套應對的方法,但絕不能和顧客爭吵,甚至打架,要合情合理,不得罪人,也不影響別人用餐。
所以,造就一個合格的堂倌,並非一件易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