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行》

《清溪行》,唐代李白所作,五言律詩。詩云:“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向晚猩猩啼,空悲遠遊子。”主要描寫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詩人喜清厭濁的情懷。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清溪行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1)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2)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3)
向晚猩猩啼,空悲遠遊子。(4)

作品注釋

(1)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內。 
諸:眾多,許多。
(2)新安江:河流名。發源於安徽,在浙江境內流入錢塘江。
(3)度:這裡是飛過的意思。
屏風:室內陳設。用以擋風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畫。
(4)向晚:臨近晚上的時候。
遊子:久居他鄉的人。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詩,是753年(天寶十二年)秋後李白游池州(今安徽貴池)時所作。池州是皖南風景勝地,景點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縣,仿佛一條玉帶,蜿蜒曲折,流經貴池城,與秋浦河匯合,出池口匯入長江。李白游清溪作有許多有關清溪的詩篇。這首《清溪行》主要描寫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詩人喜清厭濁的情懷。
“清溪清我心”,詩人一開始就描寫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遊覽過很多名山秀川,獨有清溪的水色給他以“清我心”的感受,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異之處。開篇就賦予客觀景物主觀化特性。
接著,詩人又以襯托手法突出地表現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來以水清著稱。南朝梁沈約就曾寫過一首題為《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的詩:“洞徹隨深淺,皎鏡無冬春。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與之相比:“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這樣清澈見底嗎?”這樣,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對比襯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後,又運用比喻的手法來正面描寫清溪的清澈。詩人以“明鏡”比喻清溪,把兩岸的群山比作“屏風”。人在岸上行走,鳥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這樣一幅美麗的倒影,使讀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評價說:“《復齋漫錄》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鏡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魚似鏡中懸。’沈雲卿詩也。……予以雲卿之詩,原於王逸少《鏡湖》詩所謂‘山陰路上行,如坐鏡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雖有所襲,然語益工也。”
最後,詩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觀感受,創造了一個悲切淒涼的清寂境界。詩人離開繁華而混雜的長安,來到這清澈見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對於胸懷濟世之心和報國之志的詩人,不免有一種心靈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時猩猩的一聲聲啼叫,在詩人聽來,就是在為他自己遠遊他鄉而悲切,流露出詩人內心一種落寞鬱悶的情緒。引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少年時生活在四川,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遊,酒隱安陸,客居魯郡。這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後來得到玉真公主的推薦,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因受讒言被迫離開京城,漫遊各地。安史之亂爆發,為了平叛,入永王李軍幕;後來永王為唐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東歸,投靠族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不久病逝。他以詩聞名,為時人激賞,稱他的詩可以“泣鬼神”。他以富於浪漫主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古今的偉大詩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