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柔遠記》

《清朝柔遠記》,原名《國朝柔遠記》,中國晚清時期官員王之春於1879年左右寫成,為有關清朝外交的專著。全書二十卷,前十八卷為正編以編年體形式,記述滿清自1644年至1874年二百多年間的中外交涉史;後兩卷為附編,包括中國沿海地區地圖,以及有關中國外交策略的議論文。本書取材豐富,包括官書文書、外國圖志等等,而且介紹了外國的歷史地理的概況,對研究中外關係史有相當價值。

清朝柔遠記》,原名《國朝柔遠記》,亦稱《國朝通商始末記》或《中外通商始末記》,中國晚清時期官員王之春於1879年左右寫成,為有關清朝外交的專著。全書二十卷,前十八卷為正編以編年體形式,記述滿清自1644年至1874年二百多年間的中外交涉史;後兩卷為附編,包括中國沿海地區地圖,以及有關中國外交策略的議論文。本書取材豐富,包括官書文書、外國圖志等等,而且介紹了外國的歷史地理的概況,對研究中外關係史有相當價值。

作者及本書的編撰

本書作者王之春(字芍棠;生卒:1842年─?),晚清時期官員,青年時期為曾國藩、李鴻章效力,鎮壓民變。後來曾於1879年赴日查探琉球問題,中法戰爭時參與中越界址勘議工作,1894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即位時出使俄國,歷任廣東按察使及署理布政使、湖北布政使、四川布政使、廣西巡撫等封疆要職。1904年十一月,即日俄戰爭期間,王之春以卸職巡撫身份居於上海,倡議“聯俄拒日”,經常與俄國官員接觸,為愛國人士所憤恨,更演變成萬福華計畫行刺王之春的事件。雖然計畫最終未遂,涉案人事亦被捕,但王之春也因此聲明狼籍。其卒年亦未詳。
王之春編撰本書的動機,與晚清列強對中國威脅日深的時局,有著密切關係。據他本人在《清朝柔遠記·自敘》中說到當前中外關係並不容易收拾,“揚湯不可以止沸,抱火懼厝夫積薪。竊恐鹵莽者冀僥倖以圖功,畏葸者徒因循而貽誤,不懲既往,曷救將來?否則徒習佉盧拉丁之文,僅通象譯狄鞮之語,遂以華洋關涉,委諸倉儈交通,適與為緣,動輒得咎”,認為從過往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可有助解決外交困局。因此,他便蒐集有關的史料和文獻,取材範圍“自恭錄列聖上諭及頒發官書外,並搜錄當時諸臣奏疏,與名臣撰述、西人圖志及各家私著可采掇者,薈萃而成。間有得之聞見者,要必採訪確實,不敢稍涉虛誣”。敘事體例則是“自定鼎起(指1644年滿清入關),訖同治止,仿《綱目》編年之體,就中外交涉之端,詳晰編次,著為是書”,務求向人們展現清朝二百多年來的對外關係史,以及他本人的洋務主張。約於1879年(光緒五年)左右,王之春寫成了本書的初稿。

內容篇幅

《清朝柔遠記》的篇幅如下:
彭敘(彭玉麟)
譚敘(譚鈞培
衛敘(衛榮光
俞敘(俞樾)
李敘(李元度)
自敘
凡例
卷一:順治元年至順治十八年
卷二:康熙二年至康熙三十年
卷三:康熙三十一年至雍正五年
卷四:雍正六年至乾隆十六年
卷五:乾隆十七年至乾隆五十五年
卷六:乾隆五十七年至嘉慶十三年
卷七:嘉慶十四年至嘉慶二十四年
卷八:道光元年至道光二十年
卷九:道光二十一年
卷十:道光二十二年
卷十一:道光二十二年(農曆五月起)
卷十二:道光二十三年至道光二十九年
卷十三:鹹豐元年至鹹豐八年
卷十四:鹹豐八年(農曆六月起)至鹹豐十年
卷十五:鹹豐十年(農曆十月起)至鹹豐十一年
卷十六:同治元年至同治九年
卷十七:同治十年至同治十三年
卷十八:同治十三年(農曆七月起)
卷十九(附編)
瀛海各國統考
蠡測卮言
 慎約議
 聯與國
 廣學校
 精藝術
 固邊圉
 修船政
 興礦利
 防漏稅
 強兵力
 練民團
 禁販奴
 編教民
 論鴉片
沿海形勢圖
環海全圖
沿海輿圖
三島分圖
 台灣圖
 澎湖圖
 瓊州圖
樊跋(樊恭煦)
※以上各項,散見於《清朝柔遠記》全書。

學術價值

《清朝柔遠記》自問世後,便被認為是研究清代中外關係的重要典籍。如晚清學者樊恭煦概括地說出它的作用,是“蓋記國朝(清朝)以來中外交涉之事,既詳且盡,而附編諸作,於各島之地理形勢以及情志之向倍、藝事之得失,物力之盈縮,尤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