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

《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

《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作者岸本美緒 (作者), 胡連成 (合著者), 劉迪瑞 (譯者),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10年4月1日出版。描述的是清朝經濟環境的長期性變化。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1版(2010年4月1日)
叢書名: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
平裝:501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509707586,7509707587
條形碼:9787509707586
商品尺寸:20.8x14.6x2.8cm
商品重量:962g
ASIN:B003P8QHEC

內容簡介

《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以各種奏摺、隨筆、地方志、賬簿、貿易關係統計資料以及整理出的數值資料等為基礎,論述了清朝經濟環境的長期性變化;就不同的經濟情況,對當時的經濟環境、人們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思想進行了綜合考察,通過物價與經濟格局之間的波動,論證了不同時期人們選擇不同經濟觀的歷史必然性,在對物價的分析中以冀接近當時的經濟模型。此外,有關小農經濟的構造及市場的性質問題,書中也展開了討論。從不可逆的發展階段論的視角來探討構成清人經濟行為背景外部情況的變化形成《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的一大特色。

編輯推薦

《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岸本美緒譯者:劉迪瑞合著者:胡連成

目錄


第一篇
第一章 清代物價史研究現狀
引言
第一節 物價資料及其整理
第二節 長期性動向
第三節 地域差與短期波動
第四節 物價研究與結構分析
結語
補論1近十年來的清代物價史研究
第二章 道義經濟論與中國社會研究
引言
第一節 問題的諸層次
第二節 小農的維持生存經濟
第三節 中國經濟中的倫理與宗教
第四節 規范成立的“場”的構造
代結語
第二篇
第三章 清代前期江南的米價動向
引言
第一節 關於米價資料
第二節 清代前期江南的米價動向
結語
第四章 清代前期江南的物價動向
引言
第一節 棉花
第二節 生絲
第三節 棉布
第四節 田產
第五節 工資
結語
第五章 清代前期的國際貿易與經濟波動
引言
第一節 17一18世紀的中國對外貿易結構
第二節中國的對外貿易與國內經濟
結語
第三篇
第六章 關於明末土地市場的一次考察
引言
第一節 明末土地價格動向
第二節 農村經濟狀況與土地需求
第三節 銀的流向與土地需求——暫定的假說
結語
第七章 關於康熙年間的谷賤問題——清初經濟思想的一個側面
引言
第一節 康熙年間物價低落概要
第二節 清初經濟論諸相
第三節清初經濟思想與經濟體制
結語 ——清朝的物價、貿易政策
第八章 清代中期的經濟政策基調——以18世紀40年代的糧食問題為中心
引言
第一節 18世紀40年代的糧食問題
第二節 清代的糧食政策
第三節清代經濟政策中的不干涉論
代結語
第九章 關於清代的“七折錢”慣例
引言
第一節 “七折錢”是什麼
第二節 “七折錢”慣例的開始期
第三節 “七折錢”慣例的地域擴展
第四節 “七折錢”的用途
結語
補論2 清代不動產買賣中的貨幣使用
第四篇
第十章 關於《恆產瑣言》
引言
第一節 張英的家世
第二節 張英的家產經營
第三節 張英恆產觀的特色
結語
補論3明末清初土地集中的動向——圍繞“城居地主”的問題
第十一章 《租核》的土地所有論
引言
第一節 《量出入》篇中的土地所有論
第二節 清代的土地所有論
第三節 陶煦土地所有論的特色代結語
第十二章 《租核》市場論在經濟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五篇
第十三章 關於清代戶部銀庫黃冊
第十四章 關於清末江蘇省太湖廳的睛雨糧價報告
第十五章 關於(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河南錢糧冊》
圖表一覽
人名索引
譯後記

序言

纂修清史是我國新世紀標志性的文化工程,它包括3000餘萬字的清史主體工程及文獻、檔案整理和編譯工作。廣大史學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做好清史編纂工作,科學總結歷史經驗,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
世界各國從分散發展到趨於一體,大抵從15世紀、16世紀開始,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和世界體系。清朝從1644-1911年共延續了268年,這是世界歷史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清王朝卻依然以“天朝大國”自居,閉關自守,使封建社會的中國越來越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洋槍洋炮面前不堪一擊;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在18世紀世界歷史的大變局中,康乾盛世不過是中國封建社會“落日的輝煌”,而到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清朝日益衰頹,已奏起了“落日的輓歌”。因此,研究清史,確定它的基本內容,以及確定研究它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時。不能脫離清王朝社會發展過程中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
在編纂清史時要有世界眼光,這已是廣大史學工作者的共識。不僅要把清史放到世界歷史的範疇中去分析、研究和評價,既要著眼中國歷史的發展,又要聯繫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而且還要放眼世界,博採眾長,蒐集和積累世界各國人士關於清代中國的大量記載,汲取外國清史研究的有益成果,為我所用。正是從這一基本認識出發,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決定編輯出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以下簡稱“編譯叢刊”)。
清朝建立之初,與世界各國曾保持著一定程度上的接觸。後來中國的大門一度被關閉而後又被強行打開,這期間,外國的傳教士、商人、外交官、軍隊、探險家、科學考察隊蜂擁進入中國,東方古國的一切都使他們感到驚奇。基於種種不同的目的,他們記錄下在華的所見所聞。這些記錄數量浩瀚,積存在世界各國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或私人手中,成為了解清代近三個世紀歷史的珍貴資料。

後記

洋洋數十萬言的《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一書的翻譯總算落下了最後一筆。然而說真的,心中絲毫沒有一點如釋重負之感,相反更多的是忐忑不安和誠惶誠恐。作為日本東洋史學界的領袖性學者、在國際中國史學界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她如此開闊的學術視野,如此博大的學術胸襟,如此“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對歷史的感覺,如果由於譯者語言能力上的不足和專業知識的缺乏而導致它在語言轉換上的準確性大打折扣,從而使作者的名譽受損,那豈是區區之身所能承當得了的?!回想起這一年多來的翻譯工作,不免有些後怕,真是無知者無畏啊!
說是無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日語能力的欠缺。姑且不說自己生性愚鈍,到1997年去日本留學以前,我根本就沒有接觸過日語(此前學習、使用的一直是英語),到現在滿打滿算,花在日語學習上的時間不過12個年頭,雖說此前小打小鬧也曾翻譯過一些東西,但要翻譯學術水平很高的名家極品,心中不免發憷

文摘

在清代,貨幣數量的動向依賴于海外銀的流入或流出、國內的礦業生產以及民間流通的信用貨幣的增減等。這樣的貨幣動向究竟對經濟的實物性方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儘管此問題不一定是物價史的專門課題,但近年已日漸引起人們的關注。作為方法上的主張,首先可以舉出的是宮崎市定(1977)。
宮崎(《中國史》上冊,岩波書店,第78頁)認為,對古代以來中國的歷史變動來說,伴隨貨幣的流出流入而產生的經濟景氣波動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他指出,秦漢古代帝國時期是上升期,後漢以後至唐代的中期是停滯下降期,並且,“宋以後,大概以一個王朝的長短為景氣的一個周期,從這裡就能看出社會變化加速了。但是這個周期的長度此後變得更短,到最近甚至數年就形成一個周期。”根據宮崎的觀點,景氣波動與政治好壞是一致的。即經濟景氣時期就容易取得政治上的成效,不景氣時期社會就混亂。
如此,景氣波動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問題,而是作為關係到中國社會治亂得失的重要原因被提了出來。就像宮崎自己也承認的那樣,他的景氣概念並非十分嚴密,要給予批判是很容易的。不過,明清經濟中的確存在著“活躍”一“停滯”的起伏波動,這種具有可逆性的經濟狀況對人們經濟行為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