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著名詩人韋應物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中描寫淮水邊重逢闊別十年的梁州老朋友,頗有感慨。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創作年代】中唐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詩意畫《淮上喜會梁州故人》詩意畫

【作者姓名】韋應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作品譯文

我倆曾一同客居在江漢,每次相逢定要喝酒暢談,直到酣醉方才回還。自從離別後,你我四處漂游如雲浮,轉眼逝去十年整,歲月宛如大江流。今日相見,我們執手歡笑,友情依然如故。歲月催人老,我們已兩鬢斑白髮稀疏。你問我為何不回還?只因貪戀淮上的秋山。引

作品鑑賞

這首詩描寫詩人在淮上(今江蘇淮陰一帶)喜遇梁州故人的情況和感慨。他和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漢一帶有過交往。詩題曰“喜會”故人,詩中表現的卻是“此日相逢思舊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樣一種悲喜交集的感情。 
詩的開頭,寫詩人昔日在江漢作客期間與故人相逢時的樂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誼。那時他們經常歡聚痛飲,扶醉而歸。詩人寫這段往事,仿佛是試圖從甜蜜的回憶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結果反而引起歲月蹉跎的悲傷。頷聯一跌,直接抒發十年闊別的傷感。頸聯的出句又回到詩題,寫這次相會的“歡笑”之態。久別重逢,確有喜的一面。他們也像十年前那樣,有痛飲之事。然而這喜悅,只能說是表面的,或者說是暫時的,所以對句又將筆宕開,寫兩鬢蕭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於言表,漂泊之感也就盡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筆法跌宕;一正一反,互動成文。末聯以反詰作轉,以景色作結。為何不歸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詩人《登樓》詩云:“坐厭淮南守,秋山紅樹多。”秋光中的滿山紅樹,正是詩人耽玩留戀之處。這個結尾給人留下了回味的餘地。
繪畫藝術中有所謂“密不通風,疏可走馬”之說。詩歌的表現同樣有疏密的問題,有些東西不是表現的重點,就應從略,使之疏朗;有些東西是表現的中心,就應詳寫,使之細密。疏密相間,詳略適宜,才能突出主體。這首詩所表現的是兩人十年闊別的重逢,可寫的東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瑣事絮絮叨叨地說來,不注意疏密詳略,便分不清主次輕重,也就不成其為詩了。這就需要剪裁。詩的首聯概括了以前的交誼;頸聯和末聯抓住久別重逢的情景作為重點和主體,詳加描寫,寫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飲和歡笑,寫出了環境、形貌和心思,表現得很細密。頷聯“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表現的時間最長。表現的空間最寬,表現的人事最雜。這裡卻只用了十個字,便把這一切表現出來了。這兩句用的是流水對,自然流暢,洗鍊概括。別後人世滄桑,千種風情,不知從何說起,詩人只在“一別”、“十年”之前冠以“浮雲”、“流水”,便表現出來了。意境空靈,真是“疏可走馬”。“浮雲”、“流水”暗用漢代蘇武李陵河梁送別詩意。李陵《與蘇武詩三首》有“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蘇武《詩四首》有“俯觀江漢流,仰視浮雲翔”,其後常以“浮雲”表示漂泊不定,變幻無常,以“流水”表示歲月如流,年華易逝。詩中“浮雲”、“流水”不是寫實,都是虛擬的景物,藉以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表現一別十年的感傷,由此可見詩人的剪裁功夫。

作者簡介

韋應物

韋應物像韋應物像

(737-792或793)唐代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十五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慾,常“焚香掃地而坐”。代宗廣德(763-764)至德宗貞元(785-805)年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並稱“王孟韋柳”。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今傳有十卷本《韋江州集》、二卷本《韋蘇州詩集》、十卷本《韋蘇州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