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懷古》

《汴河懷古》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 \\n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基本信息

作品信息

【名稱】《汴河懷古》
【年代】晚唐
【作者】皮日休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汴 河 懷 古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注釋譯文

 

 【注釋】

①載到揚州盡不還:隋煬帝楊廣遊覽揚州時被反賊宇文化及所弒。
②汴水:即京杭大運河。
③水殿龍舟事:隋煬帝下揚州乘龍舟的風景的事。
④共禹論功:作者在這裡肯定了京杭運河的積極意義,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績相比的。
 

 【譯文】

其一:無數艘龍船行駛在嫩綠的楊柳間,這些船隊載到揚州沒有一艘回到長安。這裡一千餘里地方沒有山巒,應該天生用來開鑿汴水的。
其二:都說隋朝亡國是因為這條河,到現在它還在流淌不息。如果不是當時修龍舟的事情,(楊廣)功績和禹大概也比得上了。

作品格律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
中平中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仄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中平仄仄平。

作品鑑賞

汴河,亦即通濟渠。隋煬帝時,發河南淮北諸郡民眾,開掘了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自洛陽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黃河,經黃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時吳王夫差所開運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達淮水。故運河主幹在汴水一段,習慣上也呼之為汴河。第一首詩描述了隋煬帝遊覽揚州的豪華船隊以及大運河的地理環境,詩中隱含了隋煬帝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的歷史事實。第二首詩第一句從隋亡於大運河這種論調說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設難,予以批駁。詩中說:很多研究隋朝滅亡原因的人都歸咎於運河,視為一大禍根,然而大運河的開鑿使南北交通顯著改善,對經濟聯繫與政治統一有莫大好處,歷史作用深遠。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後世時間之長;說“千里”,以見因之得益的地域之遼闊;“賴”字則表明其為國計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帶讚許的意味。此句強調大運河的百年大利,一反眾口一辭的論調,使人耳目一新。這就是唐人詠史懷古詩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議論新穎,發人所未發,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卻是不易的。大運河固然有利於後世,皮日休是從兩個不同角度來看開河這件事的。當年運河竣工後,隋煬帝率眾二十萬出遊,自己乘坐高達四層的“龍舟”,還有高三層、稱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雜船無數。船隻相銜長達三百餘里,僅挽大船的人幾近萬數,均著彩服,水陸照亮,所謂“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隱《隋宮》,其奢侈糜費實為史所罕聞。第三句“水殿龍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對隋煬帝的批斥是十分明顯的。然而他並不直說。第四句忽然舉出大禹治水的業績來相比,甚至用反詰句式來強調:“共禹論功不較多?”意思就是,論起功績來,煬帝開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嗎?這簡直荒謬離奇,但由於詩人的評論,是以“若無水殿龍舟事”為前提的。僅就水利工程造福後世而言,兩者確有可比之處。然而“若無”云云這個假設條件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極盡“水殿龍舟”之侈的煬帝終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相與論功,流芳千古。故作者雖用了翻案法,實際上為大運河洗刷不實的“罪名”,而煬帝的罪反倒更加實際了。這種把歷史上暴虐無道的昏君與傳說中受人景仰的聖人並提,是欲奪故予之法。說煬帝“共禹論功不較多?”似乎是最大恭維獎許,但有“若無水殿龍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徹底的剝奪。“共禹論功”一抬,“不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壓在“水殿龍舟事”上面,對煬帝的批判就更為嚴,譴責更為強烈。這種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發效果更好。作者生活的時代,政治腐敗,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對於歷史的鑑戒,一般人的感覺已很遲鈍了,而作者卻有意重提這一教訓,意味深長。此詩以議論為主,在形象思維、情韻等方面較李商隱《隋宮》一類作品不免略遜一籌;但在立意的新奇、議論的精闢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獨到處,仍不失為晚唐詠史懷古詩中的佳品。

作者簡介

 皮日休像 皮日休像
皮日休生於834至839年,卒於902年以後。唐代文學家。字襲美,一字逸少。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襄陽竟陵人(今屬湖北天門市)人。懿宗鹹通進士。登第次年東遊,為蘇州刺史從事,與陸龜蒙相識,並與之唱和,並稱“皮陸”。其後又入京為太常博士,出為毗陵副使。黃巢軍下江浙,皮為黃巢所得。黃巢入長安稱帝,皮任翰林學士。皮日休的死,說法不一。或說他因故為巢所殺,或說黃巢兵敗後為唐王朝所殺,或說後至浙江依錢□,或說流寓宿州以終。著有《皮子文藪》10卷。《全唐文》收其文4卷,《全唐詩》收其詩9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