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六鎮》

《江南六鎮》

“江南水鄉”這四個字映入眼帘時,人們的腦海里就會勾畫出一幅輕柔秀美的圖畫。確是如此,每當春雨霏霏,楊柳吐綠,桃花水漲,盈盈的湖水蕩漾著漁舟,水面上薄霧輕籠,那碧水,那漿影,那波光漪漾……是一首詩:在秋水落霞,層林盡染之時,夕陽晚照,水鄉村鎮的房屋舍竹樹,鎮市上三三兩兩散集的人群,那小橋,那水埠,那吳音軟語……是一首首歌。

基本信息

信息

封面封面

本書詳細闡述了江南六鎮的風俗習慣和民族特色。

古時的江南是指長江以南地區,而現在則指的是上海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安徽省、江西省的沿長江南崖的廣大地帶。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網密集。在七千多年前,這裡就有人類居住繁衍,創造了良渚和河姆渡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物,遺址。進入文明社會以後,逐漸成為中國最富庶的地區,南北朝時江南地區就是“一郡豐收,可供數郡食和”,宋代時更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諺。……

作者簡介

阮儀三,1934年生。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從事於城市規劃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從1980年開始,促成了平遙古城和江南水鄉六鎮的保護與搶救,並參與蘇州、揚州、紹興、安陽、潮州、肇慶、上海等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規劃。著有《古城留跡》、《護城蹤錄》、《平遙》、《江南古鎮》、《名城鑑賞與保護》、《歷史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城市規劃基礎理論》等。

章節試讀

粉牆黛瓦人家

江南水鄉所處的長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網地區,氣候溫和,季節分明,雨量充沛,因此形成了以水運為主的交通體系。居民的生產生活依賴著水,這種自然的環境和功能的需求,塑造了極富韻味的江南水鄉民居的風貌與特色。

江南水鄉民居在單體上以木構一、二層廳堂式的住宅為多,為適應江南的氣候特點,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構造為瓦頂、空斗牆、觀音兜山脊或馬頭牆,形成了高低錯落、粉牆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築群體風貌。水鄉多河的環境出現了水巷、小橋、駁岸、踏渡、碼頭、石板路、水牆門、過街樓等等富有水鄉特色的建築小品,組成了一整套的水鄉居住環境。

由於江南水鄉一直是全國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人才薈萃,因而水鄉城鎮的許多住戶是詩書傳家。又由於物產富庶、工商繁盛,這些城鎮歷來是官宦退隱、富戶別墅、學士散居之地。那些有文化素養的人當然是精心營造房舍;而一些富紳商賈也附庸風雅,聘請飽學之士籌劃,所以在許多水鄉城鎮中留下了不少精美的院宅。其次,這些水鄉民居大都建設於封建社會,封建倫理、儒學傳統、風水習俗都直接影響著這些民居的經營布局、房舍安排等。如廳堂的主次,前後的序位,主客的區分,主僕的隔離,男女的差別等在設計都有獨到的手法,這是江南水鄉民居的人文因素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根據民居的規模,可分為大宅、中宅、小宅三類:

大宅人都是富商、官宦的宅第,縱向稱進,橫向稱落,大宅多則九進,少則四進,多到七落,少則一落不等。如周莊的沈廳則為七進。有的大宅與園林巧妙結合,既創造了居住建築的產物——私家園林,又增添了民店本身的吸引力。如同里鎮的退思園就是非常精緻的園林。

大宅在平面布局上,通常都有嚴格的軸線,正門朝南或朝東,宅院規矩方正,進落有序。

大宅主落一般有五進,依次由門廳(沿街有的帶店或帶樓)、轎廳(停放轎子)、正廳(接待主要賓客,舉行婚喪禮儀)、內廳(會見親戚好友、家庭議事)、女廳(也稱上房,常用為居住用房)組成,主體建築以廂房或院牆圍合組成院落。邊落一般不獨立開門,常由花廳(會見常客、舉行宴會等)、書房(讀書)、花園、內宅(居住)、廚房(多沿後巷開門,不造成干擾,但無家庭專門浴室、廁所)組成。宅的入口沿街或沿河,便於人員的出入和物品運送。兩落之間,往往沒背弄,這樣既分開了主僕的交通路線,又大大增強了內宅的私密性,並有利於隔聲、防火、防盜。

中宅從形式上看與大宅相仿,不同的是中宅進數較少,一股少於四進,且一般無邊落,內部空間的組合沒有大宅那么考究,但相比之下較為靈活。中等收入家庭多屬此宅。

小宅,是一般平民的住宅,規模較小,多為一到兩進,有的沿街,有的沿河,平面布局較為隨意,為水鄉城鎮特有的小巷和水巷景觀。

普通小宅占地小,無嚴格的軸線,一般有兩進,面寬多在一到三間,形式自由,因地制宜,空間利用合理但私密性較差。普通小宅沿河沿街處常有營業性質,臨河都開有門,有踏渡水埠一直通到水面。

水鄉城鎮民居在其廳堂組合時,創造了一些富有特徵的構件,既豐富了水鄉民居的內容,又具有強烈的特徵。

天井,是民居中用以採光、通風的特徵構件,在一般的三合院中,其深度與高度相當,寬度有多種,如主屋三開間,則以明間面闊為準。或五開間較大的,則以明間或次間面闊為準。在大宅中,天井大都做成長方形,並且將兩楔的進深減小,或用廊代替廂房,天井成橫長方形,東西長度大,通風較好,而且夏季可以減少太陽的照射。常設前、後天井以利通風,後天井一般進深較小,植有落葉喬木以利遮陽。

磚雕門樓 這是做在前後進腰門上的,是純粹裝飾性的特徵構件,明代的門樓較為簡樸,清代雕花較為繁瑣,這些門樓上都題有匾額。

牆 水鄉民居以木結構為主,因而牆具有重要的防火功能,一般山牆皆高出屋面,做成梯階式或平頭高牆,稱“封火牆”或“女兒牆”。牆可分實砌和空斗兩種,或下為實上為空的混合式。牆基常用條石,石灰粉刷。當用作裝飾性牆面時,就用清水磨磚貼面,既簡樸又表現出主人的殷實。

地面 院宅內露天的地面(知大井)用石板條鋪、塊鋪,裂紋石塊或鵝卵石鋪砌,也有用磚鋪。室內地面都用磚。江南多雨,地下水位淺,室內易潮濕,一般先用石灰夯實,其上鋪砂,砂上鋪磚,以避潮氣,居室的房內則用木地板。

軒 是室內天花,實際上是使屋頂增加一個空氣保溫層。大宅、中宅的軒有的裝飾考究,木雕精良,有各種做法如船篷軒、鶴頂軒、花籃軒等。

屋頂與山牆 屋頂鋪青瓦,整個坡屋頂成向內微曲的屋面,有利於屋面排水。屋脊的做法花樣很多,普通小型民居只用瓦豎砌,兩頭做簡裝紋飾。大、中型民居的主要廳堂脊頭有做成龍、雞等花飾。普通山牆為硬山式不出屋頂,廳堂等重要建築的山牆用出屋頂的屏風牆,隨著房屋進深的大小,有一山、三山和五山屏風牆的不同。

江南水鄉民居總的面貌是:平房樓房相摻,山牆各式各樣,形成小巷和水巷駁岸上那種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景觀,建築造型輕巧簡潔,虛實有致,色彩淡雅,因地制宜,臨河貼水,空間輪廊柔和而富有美感。因此,常被人稱之為“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