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風情》

《民俗風情》

《民俗風情》 曹旭 主編 2010年4月1日由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全方位、多層面地展現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內蘊。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民俗風情作者:曹旭主編
出版社: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4-1
民俗風情民俗風情

字數:239000
開本:16開
ISBN:9787561154793
定價:¥28.00

內容簡介

這套叢書設有六個分冊:《國學經典》、《自然景觀》、《民俗風情》、《飲食天下》、《建築藝術》和《城鎮魅力》。我們採用中國畫“散點”構圖的方式,通過若干有序的篇章安排,對文化的不同側面做精煉扼要的勾勒,同時儘可能多地吸納細節,擴充信息,牽手時尚。每一章節增設的“現代連結”欄目,就是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或縱深,或延展加以記述,配之以精心挑選的圖片,以方便讀者的閱讀為出發點,全方位、多層面地展現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內蘊。

目錄

第一部分 天文曆法·時令節氣
曆法TheCalendar
二十四節氣TheSolarTerms
天支紀法TheGanzhiSystem
第二部分 傳統節日·由來傳說春節TheSpringFestival
端午節TheDragonBoatFestival
中秋節TheMooncakeFestival
潑水節TheWater-sprinklingFestival
火把節TheTorchFestival
藏曆年TibetanNewYear
第三部分 傳統婚嫁·喪葬風俗
傳統成婚與離婚程式TraditionalMarriageandDivorceProcess
婚禮必備MusthavesinWedding
摩梭人的走婚文化WalkingMarriagesofMosuo
喪葬習俗TheFuneralCustoms
第四部分 傳統禮儀·道德觀念
社交規矩SocialEtiquette
餐桌禮儀TableManners
饋贈紅包ExchangingRedEnvelopes
孝道filialpiety
道德觀念MoralCodes
第五部分 姓名風俗·生肖屬相
百家姓HundredFamilySurnames
取名的藝術PersonalNames
名外有名——字號CourtesyNames
家族尋根genealogy
十二生肖TheZodiac
第六部分 飲食風俗·服飾化妝
食之道TheTaoofFood
茶勝於飯Tea-MoreImportantthanRice
酒文化TheAlcoholCulture
好“鮮”SeafoodinChineseCulture
東方文化始於碗筷StartingfromBowlsandChopsticks 傳統服飾TraditionalClothing
古代美女的秘密TheAncientSecretsofBeauties
鞋文化TheShoeCulture
第七部分 民間藝術·文體競技
書法藝術TheArtofCalligraphy
刺繡TheEmbroidery
中國結TheChineseKnots
剪紙ThePaperCuts
年畫藝術TheSpringFestivalPictures
春聯TheSpringFestivalCouplets
印章藝術TheArtofSeals
皮影戲TheShadowPuppetry
北京面人BeijingDoughFigurines
風箏TheKites
舞龍TheDragonDance
武術TheMartialArts
象棋Xingqi,theChineseChess
博戲風俗TheGamblingCustoms

圖書信息

書名:民俗風情
作 者:方敦壽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6-1
ISBN:9787212035822
開本:16開
民俗風情民俗風情

定價:26.00元

內容簡介

《壽縣歷史文化叢書》即將付梓,這是我縣文化研究工作的一項重要成果,值得慶賀。
壽縣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古稱壽春、壽陽、壽州,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襟江帶河,控扼淮淝,素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稱,楚考烈王、西漢淮南國、東漢袁術均建都於此,史上屢為州、府、道、郡治所。自古及今,這片深厚的土地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其名勝古蹟、館藏珍品、典故成語、名臣良相和革命先烈,在中華史冊上留下了一篇篇濃墨重彩的華章,長期以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這是一筆寶貴的資源和財富,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縣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之一。當前在全縣上下全力構建“南工北旅”特色經濟新格局、全面實施“旅遊興縣”戰略的新形勢下,做好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和豐富,編輯一套能夠較好體現名城特色、系統介紹名城文化的讀物很有意義,藉以傳承歷史、啟迪後人、繼往開來、肇創新業,從而打好名城牌、唱好經濟戲。
《壽縣歷史文化叢書》的編輯出版讓人倍感振奮。全套叢書共有9冊,分為文史、文物、名人、勝跡、書畫、詩文、傳說、隨筆、民俗等內容,時間上自壽縣歷史發端,下迄當代,準確反映了壽縣地域文化特色及山川人物風貌。叢書在編撰上以史為線、以事為珠,注重點面結合,文字深入淺出,力求史料性、知識性和可讀性有機結合;各分冊之間既有內在聯繫,又能獨立成書,兼顧了不同層次讀者的閱讀喜好,編者匠心可見一斑。相信叢書能為壽縣豐富的歷史文化,從而激發讀者對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生於斯長於斯的鄉土無比熱愛之情,為繁榮壽縣、建設壽縣起到有力的鼓舞和促進作用。同時,也將向世人進一步展示壽縣文化的綜合實力,樹立壽縣這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形象,增強知名度,擴大影響,讓更多的海風外中華兒子解壽縣,認識壽縣、走進壽縣。

圖書目錄

彰顯文化內涵打造魅力壽州
一、傳統節日
(1)除舊布新迎春節
新臘共食臘八粥
甜甜的小年祭灶
爆竹聲中一歲除
小兒喜獲壓歲錢
大紅春聯頌吉祥
貼福字、剪窗花、蒸花饃、掛年畫
正月初一大拜年
載歌載舞慶新春
(2)正月十五鬧元宵
(3)二月初二“龍抬頭”
(4)“風光煙火”清明日
清明時節話插柳
(5)“避毒、賞游”端午節
(6)溫情脈脈七夕節
(7)情意綿綿中秋節
火把燃放激情秋
(8)五彩浪漫重陽節
二、生活習俗
(1)十二生肖
(2)二十四節氣
(3)婚姻習俗
擇婚
納采
問名
納吉
納徵
請期
親迎
(4)生育習俗
(5)祝壽習俗
(6)飲酒習俗
(7)跑魚
(8)生活禁忌
節日禁忌
數字禁忌
禮儀禁忌
餐桌禁忌
(9)吉祥象徵物
……
三、民間藝術
四、傳統工藝
五、風味食品
六、傳統農具
後記

平遙古城民俗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平遙古城保留著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囊括時令節日、紀念節日、祭天地節日、祭祖節日、祭神鬼節日、祭動物節日等。它充分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天、地、人、神、鬼、動物等一切和諧的嚮往。反映了人們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信仰。通過這些民間傳統節日,可以探索到古城文化豐富的內涵和淵源。
平遙民俗概況
平遙風俗返樸而遠,居民遺風起源於唐堯?勤儉質樸、憂深思遠、性剛而仁厚且尚武,尚武者人才倍出,文武全才者有之。且多慷慨好義之風。婚、喪、壽、生日、修建慶典遺風尤為盛旺。平遙民多土地貧瘠、少耕織、多商賈,並善經營。陶唐遺風雖已古遠,但平遙憂存。

婚嫁

婚姻嫁娶,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自古以來倍受重視、講究,既是一樁值得慶賀的喜事,又是非常注重禮儀的過程,表現的形式和手段非常隱喻,簡單而深刻,魯拙而不俗,風趣而文明,形成了一道亮麗的文化現象。
平遙婚禮過程,多行“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喪葬

平遙縣民故後歷為土葬,在舉行葬禮時,保留著很多傳統儀式和傳統用物。這些儀式及用物包括了吹、拉、彈、唱、書法、刺秀、剪紙、摺疊、板印、沾帖、繩結、紙藝、面藝、插藝、縫藝等幾乎所有民間藝術。
喪葬程式為停屍、報喪、入殮、燒紙、出殯、圓墓、過七等。一般於三、五天燒紙,五、七、九天出殯。犯忌不宜出殯者,則寄停他處,另擇葬期。出殯之日,親朋近友均參加。起靈抬柩有十六抬、二十四抬或三十二抬。
祝壽
老年人從60歲始,每10年慶賀一次。隆重者,親朋好友要贈獻壽桃(面制)、壽幛、壽聯等,以祝長壽。午時,要在堂屋擺壽禮、燒佛香、點壽燈,"壽星"高坐,晚輩依次拜壽。拜畢,設豐盛喜宴款待眾賓客,歡度一日。進入90年代,祝壽大都賀以禮洋。宴席多在飯店舉行。
賀十三
平遙慶賀生日之俗至今仍為普通。特別是賀十三,親戚朋友屆時紛紛登門道賀,賀禮多為面蒸“括籃”,上系鎖,用紅繩與銅錢串結而成、三尺喜幛。外婆家來戚為上賓。待午時面向娘娘廟方向設供桌於院內,擺放供品及,外婆家墊底,其他疊上。點燈燒香、燃放鞭炮、由奶奶為孫子“折枷兒”用粉紅、黃、綠紙條纏繞四根穀草桿,三根紮成三角形,一隻手拿著套在脖頸處,另一隻手持一根穀草桿,邊打三個角,邊口中吉祥語言念念有詞,以祈禱孩兒健康成長。打畢將枷兒與娘娘花、娘娘鞋一同著燃。之後,設席款待全體親戚朋友。
慶滿月
平遙居民以生孩子為喜事。舊時,生男孩稱大喜,生女孩稱小喜。第一胎孩子不論男女,都要慶滿月。滿月的日期,男為29天,女為30天。也有在半月慶滿月的,意取絆住,希望孩子長命。慶滿月以產婦娘家親戚為主,姥姥家要送銀鐲首飾及衣服、小被褥等物。其他親戚則送3尺布,疊成"山"字形狀。主家回贈背心、枕巾之類以示感謝。
節慶
平遙縣民保留著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囊括時令節日、紀念節日、祭天地節日、祭祖節日、祭神鬼節日、祭動物節日等。它充分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天、地、人、神、鬼、動物等一切和諧的嚮往。反映了人們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信仰。通過這些民間傳統節日,可以探索到古城文化豐富的內涵和淵源。
祭祀
平遙縣民祭祀活動,分為神祭和祖祭兩大類。過去崇神者居多,有"無廟不成村"之說。一般家庭均設各種神龕。灶王、張公、家神、財神、鬥神、土地都是供奉對象。專業藝人將本業祖師或神供奉於家中突出位置,以示敬業。不少人家將佛像或觀音菩薩像置於閒房,每逢初一、十五設供燒香,以示虔誠。迷信之中反映出人們祈求平安、富裕、家業興旺之美好願望。
祖祭是對先祖的懷念。一般於年夕、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或祖祀日祭之。
遷居
現在在農村多有沿用舊習者,擇日開工,供奉土地神;開工期間講究高挑紅旗,以鎮邪氣。新房合頂時,要貼對聯、放鞭炮,並宴請工匠,表示謝意。遷往新居時,要先"填宅",殺一隻銀紅公雞,以雞血噴灑房院。搬遷時,要先搬進玻璃瓶子、案板、筷子、蠟燭、發麵等東西,表示"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和"發福"之意。
方言
引《禮記-王制》所記“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平遙方言是全國保留中國漢代文化語言最多最豐富的縣城之一,平遙方言中有極其豐富的名詞重疊式,這與國語中的名詞特點有區別.稱謂很有趣。而這種方言又是平遙所獨有的語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