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除的哀傷》

《歲除的哀傷》

《歲除的哀傷》,作者:夏志清,由江蘇文藝出版社於2006年出版,作者夏先生的散文憶人記事,談文說藝,內容豐富而多彩,怎樣編選,頗費躊躇。經與張昌華先生商量,最後決定編選他最為感人的談自己、懷師友的文字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第1版(2006年9月1日)
平裝:322頁
開本:32開
ISBN:7539923482
條形碼:9787539923482
商品尺寸:21x14.5x1.7cm
商品重量:440g
ASIN:B0011CEKMK

內容簡介

歲除的哀傷》作者夏先生的散文憶人記事,談文說藝,內容豐富而多彩,怎樣編選,頗費躊躇。經與張昌華先生商量,最後決定編選他最為感人的談自己、懷師友的文字,分為“自傳的片段”、“歲除的哀傷”、“張愛玲世界”、“錢鍾書天地”和“師友,花木,故鄉月”五輯,以感性十足的“歲除的哀傷”命名全書。“回憶”是貫穿這部《歲除的哀傷》的主線。

編輯推薦

《歲除的哀傷》編輯推薦:“回憶”是貫穿本書的主線。這是深長的回憶,真摯的回憶。其中有對自己求學、治學和情感經歷的回憶,有對兄長和文壇大家的回憶,有對已經謝世的有名或無名的學人的回憶,還有對海外華人日常生活的回憶,等等。夏先生為我們描繪的是一幅紀念故舊、追述友情的歷史長卷,展示的是夏先生深沉蒼勁、妙語如珠的散文風格,所謂“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彌廣,思按之而逾深”(陸機《文賦》)是也。

作者簡介

夏志清,1921年生於上海浦東(原籍江蘇吳縣)。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1946年進北京大學任英文系助教,教英文寫作。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獎學金赴美深造,1951年獲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先後執教美國密西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匹茲堡大學等校。1961年任教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1969年為該校中文教授,1991年榮休後為該校中文名譽教授。現居紐約。

目錄

輯一自傳的片段
上海,一九三二年春
讀、寫、研究三部曲
初見張愛玲喜逢劉金川
——兼憶我的滬江歲月
紅樓生活志
我保存的兩件胡適手跡
——為《傳記文學》銀禧之慶而作
耶魯談往
輯二歲除的哀傷
亡兄濟安雜憶
濟安師祝勉《現文》主編
——名作家書信選錄
悼念陳世驤
——並試論其治學之成就
悼詩盧飛
歲除的哀傷
——紀念亡友哈利
東夏悼西劉
——兼懷許芥昱
最後一聚
——追念吳魯芹雜記
輯三張愛玲世界
《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序
超人才華,絕世淒涼
——悼張愛玲
《張愛玲與賴雅》序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小引
張愛玲與魯迅及其他
——“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發言
泛論張愛玲的最後遺作
輯四錢鍾書天地
追念錢鍾書先生
——兼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新趨向
重會錢鍾書紀實
錢氏未完稿《百合心》遺落何方?
——錢鍾書先生的著作及遺稿
師友,花木,故鄉月
輯五劉廷芳:一個有功國家的全福老人
——兼憶朱文長、李善德二友
師友,花木,故鄉月
——《馬逢華散文集》序
曹禺訪哥大紀實
——兼評《北京人》
高克毅其人其書
編後記
文摘

書摘

讀、寫、研究三部曲
一、初讀《三國》
我在蘇州讀國小國中的那幾年,父親在北平、上海交通銀行當小職員,家裡連一口書櫥也沒有,更談不到四壁放滿線裝書、洋裝書的書房了。從小未聞書香,也看不到當代的新文學著作和雜誌,當然更未染上“文藝青年”的習氣;在那時期我只能算是乖乖讀書的好學生,讀的當然僅是些教科書,加上《小朋友》、《中學生》這類雜誌。
我國小讀的是桃塢中學附小,雖是教會學校,設備卻異常簡陋,好像連一間自修閱讀室也沒有。整個學堂只是一幢較大的二樓住宅房子,所謂操場即是一個院子,點綴了幾枝夾竹桃,這是全校惟一的天然綠色,另外更無草地。虧得有兩張桌球台,課餘可以打桌球,我生平學會的球藝,就是這一種。學校進門有間門房,再進去穿過一小方天井就是廁所,內僅四隻大木桶,供學生小解之用。
桃塢中學是家相當貴族的教會學校,周末濟安哥常帶我去看他的同學在大操場上踢足球。校長梅乃■(McNulty)臉紅紅的,戴了金絲邊眼鏡,也算是當地聞人。不知何故,附設的國小竟如此不合標準。國小校長名叫卡克斯(Cox),會講些中國話,我只見過他幾面,好像學校里根本沒有校長的辦公室。他人瘦長,臉蒼白,雖是傳教士,卻學會了老子的無為而治,不知他在幹些什麼。教員當然都是中國人,其中有位體育教員,人很和藹可親,至今還記得他的姓名——金坤一。他信奉回教,有一次他說,小便的時候,如把舌塵貼住上唇,可以延年益壽。到今天,桃塢附小所有老師的教誨我全忘了,這句話卻還記得,雖然即在當時,也半信半疑。
讀國小的幾年,虧得暑假的日子長,過得也有趣。每到盛暑下午,我總等不及叫母親把放在井裡“冰鎮”的西瓜拿出來,我別的不貪,西瓜總要吃半個。那時早晨吃粥,除了澱粉外,養分毫無。大熱天身體需要維他命,自然而然對西瓜特別愛好。此外下棋、讀書,日子打發得很愜意。
家裡無書陳列在外,但有一次給我找到了一套《三國演義》和一大套林琴南的翻譯小說,這可能是父親僅有的藏書。想來他求學期間,林譯小說正在走紅,他也買了不少,而且真的讀了。家裡沒有書架,林譯小說冊數太多,只好放在原處,塵封不動,後來多次搬家,不知搬到哪裡去了。那套新式標點的《三國演義》,一共三冊或四冊,想是亞東圖書館印行的。那時我九歲,剛修完了三年級,讀《三國》還有些生字,但故事實在引人人勝,讀來愛不釋手,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讀完一部文學名著。此後三年,每年暑假重溫一遍,一共讀了四遍(十多年前,再讀了兩遍,那是為寫書而讀了)。年輕時記性好,《三國》算是讀得爛熟了。
十七年來,一直在美國教中國文學,不少古代典籍,按道理在少年時代即應自加圈點的,步人中年時,才去讀它,自己覺得有些好笑。但晚近中國書籍涉獵雖廣,我很高興《三國演義》是我生平所讀的第一本名著:對今日國內中小學生而言,這仍是一部必讀書。假如有人國中畢業還沒有讀過《三國》,不論他在學校里如何用功,作為一個中國人,他的教育是欠缺的。早期中國文學裡沒有長篇敘事的整套神話,不少中西比較文學研究者都關注到這個問題。其實,《三國》雖是“三虛七實”的歷史記載,稱之為神話,也沒有什麼不對。羅貫中也可算是中國的荷馬,雖然他的年代要比荷馬晚得多了。P11-1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