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黃山名勝景點]

《桃花溪》[黃山名勝景點]

《桃花溪》是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借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創作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全詩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

基本信息

(圖)《桃花溪》《桃花溪》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作者

(圖)張旭草書張旭草書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於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髮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解析

(圖)《桃花溪》《桃花溪》

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野煙隔斷;
在石嶼的西畔,借問打漁的小船。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1、飛橋:高橋。
2、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時分,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就是以這裡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指這裡,但卻暗用其意境。詩人讚美了清幽的環境,表達了對桃花源的嚮往及希望隱逸的追求。全詩景中有情,詩趣盎然,含蓄清遠,回味無窮。

賞析

(圖)《桃花溪》《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詩人一起筆,就將讀者引入一個夢幻般空靈的境地:“飛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野煙”裊裊娜娜,纏纏綿綿。靜止的,在飄逸的煙中,如虹般臨空而飛;浮動的煙,在靜默的橋上,似幔樣懸空而掛。荒山野谷,動態的物與靜態的景交織一體,相映成趣。而一個“隔”字,極為巧妙地點出人與物、景的距離。這種距離又給物、景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產生一種朦朧的美。

“石磯西畔問漁船”,詩人的筆觸,自然地由遠山轉及近水。遠山的朦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詩人恍若走進一個虛幻的世界,這世界實實在在是陶淵明的。於是,詩人便覺得自己也站在了那晉代的古老的石磯旁,那在溪水中輕搖著漁船的漁父,也仿佛就是那“緣溪行”的武陵漁人。於是,那“問”便由衷地脫口而出,這種情不自禁,最為逼真地折射出詩人心馳神往的情態,而這種情態,無疑就是詩人內心深處最為歸真的情感的流瀉。

這種“問”,顯出的是詩人的天真,現出的卻是詩人嚮往,“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滿眼的粉紅,在幽幽的溪水裡艷艷地流淌,詩人也便自然而然地聯想起那“林盡水源”,仿佛透著光亮的“洞”,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這洞又在哪裡,漁人不可能知道,詩人也不會知道。然而,就是這一問,透露出的是詩人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激起的是讀者種種美妙的遐想。這種悵惘,這種遐想,全然是屬於精神的,是一種超然於物外的美倫美奐,它充滿的是一種詩意化的境界。

詩人以虛實相間的筆墨,勾畫的是遠近交錯的景觀,雖淡淡幾筆,卻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其悠悠的詩意,繞樑不絕。“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清人的這一評說,實在是極為中肯的。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蘅塘退士批註: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道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