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詩並序》

《桃花源詩並序》

《桃花源詩並序》,漢末以來,中原板蕩,兵連禍結。種種傳說故事,種種美麗幻想,共同催生出了那令人嚮往的詩文雙璧:《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

作品背景

漢末以來,中原板蕩,兵連禍結。史書中有不少人民逃到深山老林之中尋求安定生活的記載。詩人熟

《桃花源詩並序》《桃花源詩並序》
讀歷史,親歷禍亂,切身體驗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同時,宦海沉浮,冷眼旁觀,也深知官場黑暗與民間疾苦。於是他嚮往沒有兵災戰亂、沒有朝代更迭的安定生活,嚮往沒有君臣尊卑、沒有賦稅徭役的祥和環境。種種傳說故事,種種美麗幻想,共同催生出了那令人嚮往的詩文雙璧:《桃花源記》《桃花源詩》

作品簡介

《桃花源詩並序》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十六年後的作品。年輕時的陶淵明也曾有過“大濟於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值社會動亂,戰禍不息,民不聊生。加之家境早已敗落,寒門之士,也只能是“壯志難酬”了。正因為此,陶淵明才選擇了“擊壤以自歡”的道路。退居田園,躬耕自資,感受到的是農民的淳樸可親和田園生活的可樂。而現實生活的政治黑暗又無不激起他思想上的波瀾,他無法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藉助於筆墨抒寫情懷,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於是便有了他的《桃花源詩並序》。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潯陽柴桑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他的評價還有隱逸詩人,靖節先生。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作品賞析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我們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值得與《桃花源記》參照閱讀。現將《桃花源詩並序》轉錄如下: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乃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作品影響

《桃花源詩並序》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是陶淵明創作的頂峰。它所創造的桃花源社會,是陶淵明在幾十年仕途奔波和田園耕種、歷盡滄桑之後,在貧困交加、從現實中看不到任何希望之際,所構織的代表中國下層知識分子和廣大農民意願的理想藍圖。千百年來,它像海市蜃樓一樣吸引著在艱難人生顛沛、在不斷的希望與失望之間無休無止地掙扎的中國文人。

作品評價

《桃花源詩並序》所描繪的理想樂園,反映著小生產者的理想與願望。這個理想與願望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但其思想意義在於,對現實社會的極大否定,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在藝術上,《桃花源詩並序》也有著自己的獨特風格。它形象鮮明,描繪出一個理想高遠的境界,語言簡煉,質樸而自然。作品裡的每一情節、每一人物、每一景象都無不刻劃得細緻入微、生動逼真。這些藝術成就對後來作家與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應指出,《桃花源詩並序》中所描繪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種幻想。這種幻想,可能產生消極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作品現實意義

有人認為《桃花源詩》讚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種消極、倒退的表現。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託,表示嚮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並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於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表示憎惡與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一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而無法實現,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我們讀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一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