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小說]

《林海雪原》[小說]

這是一個由一部出名的同名電影而家喻戶曉的一部小說,講述的是小說作者親身經歷的一件往事。書里所寫的是有關於1946年冬天,東北民主聯軍一支小分隊,在團參謀長少劍波的率領下,深入林海雪原執行剿匪任務的過程。著重描寫偵察英雄楊子榮與威虎山座山雕匪幫鬥智鬥勇的傳奇故事。

作品概述

林海雪原封面林海雪原封面

《林海雪原》是根據曲波自己的經歷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一問世,在當時的社會上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同時也搬上京劇舞台,其中“智取威虎山”這段唱詞,很多人都會唱。

主要內容

《林海雪原》反映了作家的這段生活經歷,即描寫一支由36位偵察兵組成的解放軍小分隊,在東北長白山林區和綏芬草原追剿國民黨殘餘勢力和土匪的故事,在敘事上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想像力和傳奇性。故事以奇襲奶頭山、智取威虎山、大戰四方台等剿匪戰鬥為主要線索,穿插各種出人意料、趣味橫生的小故事,產生了曲里有曲,險中有險的效果。

書摘

《林海雪原》[小說]《林海雪原》[小說]

1946年冬天,東北民主聯軍一支小分隊,在團參謀長少劍波的率領下,深入林海雪原執行剿匪任務。這股匪徒是原國民黨的敗兵,流竄到我軍後方。小分隊在向威虎山匪窠開進途中,白鴿救了一個被殺傷的女人,並跟蹤敵人發現了神河廟老道士,實際上是威虎山匪幫的情報員。小分隊設下埋伏,抓獲了座山雕手下的情報副官一撮毛,繳獲了敵匪的地下先遣軍聯絡圖。
經反覆提審一撮毛和小爐匠,初步了解到威虎山座山雕匪幫的情況,偵察英雄楊子榮提出一個大膽的構想:打進威虎山內部,探得敵情,配合小分隊裡應外合全殲座山雕匪幫。少劍波召集會議反覆推敲了楊子榮的構想,迅速據此制訂了周密的作戰計畫。
楊子榮化裝成已被消滅的另一夥土匪許大馬棒的飼馬副官胡彪,隻身來到威虎山。在威虎山上,巧妙地應答了座山雕及手下“八大金剛”的多方盤問,並利用座山雕急於擴大實力、擴展地盤的心理,獻上了繳獲的敵匪地下先遣軍聯絡圖。初步得到了座山雕的信任,並被封為威虎山上的“老九”上校團副。
座山雕精心布置了一場“與來襲共軍激戰”的假戰鬥,暗中考察這個“老九”是真是假。楊子榮提著槍也沖了上去,很快他就發現這些人只大喊大叫,槍都打到天上去了。他知道座山雕是在考驗他,於是大打出手,連著打死幾個匪徒,座山雕一看打死了弟兄,便對楊子榮大喊:“行了,老九!這是在演習。”消除了座山雕的疑心,並將計就計乘機送出了所摸索清的情報。

背景

1950年代,小說《林海雪原》一發行,便在民眾中引起了轟動,說洛陽紙貴也不過分。據當時的人回憶說,在圖書館裡借書,這本書就沒在架子上停留過,都是從這個讀者的手很快交給下一個讀者。有這樣廣泛的民眾基礎,自然也就有不少議論和評論。
當時在《北京日報》等報紙上就開闢了專欄,討論《林海雪原》。評論分兩層:普通民眾的讀後感,還有就是專家寫的文藝評論。總的來說,專家的意見趨於相同,基本上肯定,但有一些小毛病可以改進;而民眾意見就對立了,說不好的很多:主要是認為少劍波這個黨員形象不成熟,只見小分隊活動不見黨小組開會,護士白茹太小資太浪漫,愛情化的描寫太多,是故事的裝飾品。當然也有相反的意見,不同的聲音。
過了兩年,這本小說拍成了電影,原來的小說是由抓許大馬棒、座山雕、謝文東等組成。電影的篇幅有限,只拍了最精彩的智取威虎山。原來的小說是少劍波、楊子榮並重的,電影主要突出了楊子榮。這些改動都是完全正常的。但顧及到原小說的“缺點”,在小說中,少劍波那種風華正茂雄姿英發的小周郎形象,到了電影裡就穩重多了,到了樣板戲就更穩重了,沈金波簡直是個老生的扮相。

台前幕後

小說《林海雪原》自面世以來,甚獲讚譽。殊不知,該書的原著初稿當年差點被埋沒。
事情要追溯到上世紀的50年代。當時,國內的出版社不多,人民文學出版社每年收到的長篇小說稿件堆積如山,限於編輯人手少,總是難以及時審閱每一部來稿。有一天,年輕編輯龍世輝從稿件登記處領走厚厚一大摞原稿,打算在編輯手頭書稿之餘,儘早處理這份無人過問的積壓稿。當他打開稿件一看,稿名為《林海雪原盪匪記》,稿紙有大有小,每一疊用各種不同的碎布條拴著,字兒老長老長一個,伸胳膊踢腿的,很不好認。說實話,當時龍世輝並沒有抱著什麼希望來讀這部長篇稿件。但是,當他耐心地一頁頁地翻下去後,卻完全沉浸在小說故事之中。書中奶頭山和威虎山的故事深深吸引著他,楊子榮和少劍波的英雄業績激盪著這位年輕編輯的心。讀罷全部原稿,龍世輝馬上向出版社副社長樓適夷作了匯報,也同作者曲波取得了最初的聯繫。
曲波,1923年出生在山東的一個貧農家庭,15歲參加八路軍,1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夏他從膠東抗大畢業,次年隨部隊開赴東北。1946年冬天,他帶領小股部隊參加北滿林海雪原剿匪鬥爭,歷任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等職。1950年,他轉業到鐵道部,任機車車輛製造廠的黨委書記。1955年2月,他正式動筆創作長篇小說《林海雪原盪匪記》,於次年8月完稿。
龍世輝在向樓適夷的匯報中,既為發現一部優秀的長篇新稿而興奮,同時也談到這部稿子在藝術上和文字上還需進一步提煉。在樓適夷的肯定和鼓勵下,《林海雪原》的編輯發稿任務就落在了龍世輝的肩膀上。稿件的修改一般由作者負責。曲波修改過一次後自謙地表示,還需要出版社進一步加工。他委託編輯部對稿件全權處理。出於對文學工作的熱忱和工作責任心,龍世輝編輯毅然接受了作者的委託。經過3個多月廢寢忘食的修改,《林海雪原》終於定稿。
1957年9月《林海雪原》正式出版後,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廣大讀者為書中所展示的驚險曲折的傳奇性的英雄故事所傾倒。這部小說也很快被改編為話劇、電影、連環畫,並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尤其在改編為京劇《智取威虎山》之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英雄人物楊子榮形象至今為人們所傳頌。

搬上螢屏

2003年,從東北亞布力拍攝現場傳來訊息:由總政話劇團組織改編的20集電視劇《林海雪原》,可望在今年“八一”建軍節前後與廣大電視觀眾見面。
將經典小說《林海雪原》搬上螢屏,其間堪稱一波三折。四五年前,曾由兩家影視製作機構請人操刀改編,由於種種原因最終都未成功。前年,總政話劇團果斷地買斷了這部著作的電視劇改編權,並經過兩年多的準備,終於在今年春節期間開機。
《林海雪原》劇組可謂是群英薈萃。劇中頭號男主角楊子榮的扮演者王洛勇是第一個成功闖入西方戲劇殿堂的中國人,曾有過在紐約百老匯演出2700多場的輝煌紀錄,被美國眾多媒體稱為“百老匯的百年奇蹟”、“他填補了百老匯歷史上沒有中國人當主角的空白”。王洛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全能型藝術家,1975年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吹了8年圓號,此間還潛心學習了京劇表演藝術。1986年赴美,在美國波士頓大學戲劇院求學並獲藝術碩士學位,寫過3部電影劇本,主演了4部好萊塢的電影,還執導過包括名著《哈姆雷特》等10餘部戲劇,並將英文版人藝話劇《狗兒爺涅槃》搬上百老匯的舞台。在《林海雪原》的拍攝中,王洛勇的表演可圈可點。導演李文歧曾因執導電視劇《趙尚志》而成為飛天獎最佳導演,他在《林海雪原》劇本多個版本中選擇了不只是突出剿匪情節的劇本,並在整體上創造大氛圍、大場景、大鏡頭,營造厚重的歷史氛圍。演員的服裝都是清一色的大棉襖、大狗皮帽子、大鞋板,以突出特殊的地理環境,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衝擊力。他還突破以往戰爭題材的作品以血腥屠殺表現悲劇的模式,而是追求美感,將血腥的場面模糊掉,藉助音樂效果從側面來營造這種震撼力。
劇本作為一劇之本,其好壞往往是電視劇成敗的關鍵。《林海雪原》的編劇王德忱是東北人,有生活基礎,語言生動。以前的本子裡,正面人物寫得不及反面人物生動,而且原著中一些出彩的情節沒有保留。王德忱經過反覆修改,在原著的基礎上將人物和線索做了重新擴充、發展。製片人宮曉東、鄭凱南在王德忱的劇本基礎上,又聘請了周七月先生在總體結構和人物關係上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除了“敵我矛盾”之外,也增加了豐富的“人民內部矛盾”和正面人物之間的心靈碰撞。
攝影師王曉明是剛剛獲得金雞獎的電影《美麗的大腳》和電視劇《空鏡子》的攝影。美術師那樹楓是電影《風月》、《晚鐘》、《鄧小平》和電視劇《空鏡子》的美術設計,是一個出了名的細心人。他帶領搭景組精心設計搭建了一個圍繞著小火車站的夾皮溝村落和小分隊的宿營地。為了表現小分隊幫助當地民眾開動小火車,又在鐵道中間搭建了兩幢可以開出火車的機車庫和一個過街天橋。為了實現藝術的真實,匪首座山雕盤踞的威虎廳無法在當地解決,選擇了到長春電影廠的最大攝影棚搭建。在演員的選擇上,除了知名演員杜雨露、高強外,一批新秀擔綱主角。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同志沒有等到電視劇走上螢屏的那一天。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曲波對改編電視劇提出了建議,他說:“我的小說是1957年寫的,已經是上一個世紀了,當年的讀者和今天的電視觀眾不同,改編電視劇,要站在今天的歷史高度,從現代人的視角和審美觀念出發進行再創作,不必拘泥於原小說的內容。”曲波希望電視劇《林海雪原》不要拍成一出“打打殺殺的武打戲”,失去原小說的精神。“應該讓觀眾記住的,是那些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的先烈們無私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

評價

在電影中,雖然也是有美少女師偉飾演‘小白鴿’,但她和少劍波的愛情是看不到了。在樣板戲裡,就完全是一個衛生員了,連‘小白鴿’這樣聰明伶俐的形象也改了,成了一位職業女軍醫。這兩個方面的改動,是受當時批評最多的,看來,當時的電影工作者不但有“民眾意識”,還很有“政策眼光”。
儘管如此,我還是很喜歡老電影《林海雪原》。王潤身同志刻畫的楊子榮形象,也成為紅色記憶中有代表性的‘那一個’。楊子榮深入匪穴,屬於電影中的‘打入題材’,這種故事在當時已經講濫了,絕大多數都乏善可陳,只有于洋同志扮演的《英雄虎膽》比較有吸引力。雖然說打入者都要接受考驗,但對楊子榮的考驗,拍攝的更驚險,也很好地利用了電影剪輯對戲劇化衝突的烘托作用。加上一連串的土匪黑話,就更容易給觀眾留住記憶。
現在我們再來看這本小說,雖然人民文學出版社還在再版‘紅色經典’系列,當然包括《林海雪原》,但我估計它的命運,除了引起一些人的懷舊,偶然翻看一下外,主要還是趟在書架上乘涼了,再也引不起當年的火熱。不過,與之有關的影視作品卻在不但地翻新,改革開放後又出了電視劇《林海雪原》,好像還有《楊子榮》,但只是借用原來故事的外殼,故事的主題和人物塑造完全發生了變化。比如,像楊子榮、少劍波的‘高大全’形象已經被顛覆,開始越來越壞,有了那么一些大大咧咧的匪氣,除了說土匪的黑話,也開始在土匪中間講黃段子了。當然,新拍的紅色經典電視劇,我幾乎沒看,不敢妄語。

作者簡介

曲波(1923-2002),山東蓬萊人。15歲高小畢業後參加了八路軍。1943年進入膠東抗大學習,畢業後在膠東軍區任報社記者。1945年,擔任牡丹江軍區二團副政委,1946年冬,親自帶領一支小分隊,深入林海雪原,與國民黨在牡丹江一帶的殘匪周鏇。經過近半年的艱苦鬥爭,終於殲滅了這些頑匪。這是作家後來創作《林海雪原》的重要生活基礎,1950年曲波因重傷轉業到地方工作,1952年他以頑強的毅力寫作長篇小說《林海雪原》,1956年8月完成了40萬字的書稿。繼《林海雪原》之後,曲波又創作了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山呼海嘯》和《橋隆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