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城》

《書城》

《書城》1993年創刊,由現代文學研究專家倪墨炎主持,舒蕪、蕭乾、金性堯等老文人出沒其間。2006年復刊後的《書城》由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協會主辦,上海九久讀書人公司協辦。余秋雨任名譽主編。新《書城》大刀闊斧地開始了發行模式、編輯理念、內容風格甚至版式形態上的全新嘗試。

基本信息

簡介

《書城》1993年創刊,由現代文學研究專家倪墨炎主持,舒蕪、蕭乾、金性堯等老文人出沒其間。

書城 雜誌書城 雜誌

發展歷程

1998年,《書城》劃給上海三聯書店,進入了陳保平時代,走的是輕鬆銳氣的路線張愛玲、村上春樹、伍爾芙等名字,取代了魯迅、周作人,開始有人用“小資”來概括它的風格,內容涉及經濟、法律、建築、藝術、電影等。 

《書城》封面《書城》封面

2001年11月復刊的《書城》,由上海三聯書店及《21世紀經濟報導》合辦,改版成“雜誌型”刊物。新刊大量借鑑誕生於1925年的美國老牌人文雜誌《紐約客》編輯手法,走上了“城市閱讀”的軌道,倡導“發現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其中每期的城市專欄和包括新書、新音樂以及新影碟的資訊成為最有特色的欄目。

2005年12月《書城》再度休刊,2006年年初,《書城》由上海三聯書店的主管部門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接手,於2006年7月復刊。
2006年復刊後的《書城》由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協會主辦,上海九久讀書人公司協辦。余秋雨任名譽主編。

復出

2010年
《書城》《書城》
6月5日,由上海三聯書店及上海九久讀書人公司聯合打造的《書城》雜誌正式復刊,並以網路銷售和地面發行兩種方式全面上市。
作為上海惟一的書評類雜誌和國內影響力最大的人文雜誌之一,《書城》雜誌今年年初休刊曾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並在業界引發了一系列關於“人文雜誌遭遇寒冬”的討論。
新《書城》大刀闊斧地開始了發行模式、編輯理念、內容風格甚至版式形態上的全新嘗試。首先,是發行模式上的突破。《書城》復刊後,除了郵局征訂和書店銷售的常規手段,也將在99網上書城進行獨家網路銷售。對於《書城》曾一度面臨的財政困境,九久讀書人公司董事長、《書城》執行主編黃育海認為,“《書城》雜誌的經營問題主要出現在發行上。其實這樣的人文雜誌,在中國並不缺乏讀者。缺的是有效的渠道。所以我希望通過渠道的改善來打破《書城》發行的瓶頸。”
第二,是風格和理念的改變。這次“復刊後的《書城》仍是月刊,仍將作為讀書人的一個文化視窗,內容仍是您所矚意的書籍、人物和事件,但辦刊思路會有某些調整。”這樣的新《書城》,決不張揚,也決不封閉——它的平易近人不等於退讓和含糊,而是一種堅定而有立場的開放。

事件

2007年出版的《書城》雜誌9月號刊登了最新“出土”的張愛玲佚文《天地人》及其發現經過。這篇佚文由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王羽發現,是繼2005年《鬱金香》“出土”之後,張愛玲作品發掘過程中又一收穫。
據張愛玲研究專家、王羽的博士導師陳子善教授考證,該文“很可能是她(張愛玲)全盛時期在小報上發表的最後一篇作品”。
在9月號《書城》雜誌上,《天地人》的發現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王羽以及陳子善先生分別撰文《與張愛玲不期而遇》、《張愛玲與小報--從〈天地人〉“出土”說起》,披露了佚文發現經過,以及對研究張愛玲與上海小報關係的重要價值。
據王羽文中介紹,《天地人》刊登於1945年4月15日的上海小報《光化日報》上,由六則互不相干的速寫雜感組成,長不過兩百字,短則數十字,總共六百餘字,酷似格言警句、幽默笑話。該文集中對中國文化、市民心理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精選的生活細節進行了有節制的反思和譏諷,如諷刺中國人財迷心竅,俯首皆成元寶,諷刺葬禮上竟然奏著《甜蜜的再會》,調侃自己深夜聽電話時的曲折經歷等,無不帶有四兩撥千金的思想力度。
陳子善先生也認為,《天地人》文章雖短,卻舉重若輕,以小見大,寫出了“張愛玲獨有的非常濃厚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感悟”。據他考證,《天地人》的出土,使張愛玲在小報上發表的作品增加至6篇,同時也使她發表作品的小報品種增加到了5種,“再次提醒我們張愛玲與上世紀四十年代上海小報關係非同一般”,有可能向“張學”研究者提供新的闡釋空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