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養生十二說》

基本信息

作者: 曲黎敏 著

《曲黎敏養生十二說》《曲黎敏養生十二說

出 版 社: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3-1
字數: 200000
版次: 1
頁數: 240
印刷時間: 2008/03/01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0118343
包裝: 平裝

編輯推薦

中國教育電視台山東教育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中國國學大講堂主講國醫絕學《黃帝內經》系列。從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現象入手,解讀《黃帝內經》的養生大智慧以及儒釋道三家的養生理念和秘訣。具體而微、平易近人中直透事物本質,潛藏洞藏生命的力量。

我們的身體不是被動的行屍走肉,而是充滿智慧、最無為又最自足的開放系統。五臟六腑皆有神明。只要我們因循自然天道的規律、因循人體的本性生活,就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身心健康,頤養天年。人身的和諧、生命的和諧是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根基。這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中國醫道、中國文化與文明追求的至高理想。
相關影視精品推薦:曲黎敏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

內容簡介

我們人體的五臟六腑本性天真,處於一種渾然天成的和諧格局之中。我們的身體是一個最精確、最自足的自組織結構,憑藉其自身的能力,以無為的方式達到非常有為的狀態。所以,所有的疾病都是人違背人體的本性自造的,所謂“積勞成疾”、“習性造瘸”,直至不能盡享天年。只有在了知了人體的本性之後,我們的生活與生命才能真正改觀。

本書從日常生活中盡人皆知、司空見慣但往往不明就裡的種種現象和細節入手,以國醫聖典之最《黃帝內經》的理論為基礎,詳細解說男人女人的生命節律:一年二十四節氣、一天十二個時辰的自然與人體規律以及養生要訣;如何對待自古以來就困擾著人們的“人生四惑”酒色財氣;“三離症”、情志瘸、憂鬱症、亞健康等當下常見病症的中醫對治法,等等。

作者融會貫通《黃帝內經》等中國傳統醫學經典的要義、儒釋道三家的養生學說,以及中華傳統文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靈動、透徹地闡釋“醫道即生存之道”的究竟,表明中醫不僅是救人之術。更是解決人類生命困境之道。

古人說,學醫“上可以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賤之厄,中可以保身長全”。醫學是生命之學,它不僅是帝王之業。而且是大功德、大慈悲。本書無論是分析醫理和醫道。還是傳授具體的養生智慧和方法,均以關愛身體、珍視生命、熱愛生活為指歸。這是一本充滿人性關懷的書;是一本讓你回味無窮、福至心靈的書;是一本賦予你內在的沉靜力量,敞開和諧美好人生的書。

目錄列表

第一講從生活到經典:《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
引子:日常生活中的“道”
從《黃帝內經》學習養生之道
學中醫就是學“道”,學道就是學方法
第二講一天之中如何養生
子時(23:00-1:00)好好睡覺
丑時(1:00—3:00)養養肝血
寅時(3:00—5:00)要“肅降”
卯時(5:00~7"00)應大便
辰時(7:00~9:00)要吃早飯
巳時(9:00~11:00)如蛇
午時(11"00—13:00)小睡片刻
未時(13:00~1 5:00)吸收精華
申時(15:00—17:00)好好學習
酉時(17:00~19:00)“腎”最重要
戌時(19:00~21:00)要快樂啊
亥時(21:00—23:00)陰陽交和
第三講中醫,說遠並不遠
引子:從故事講起
巫文化”和“史文化
中醫占卜
《黃帝內經》為什麼用“黃帝”命名
研究醫學為什麼要研究女性
兩本秘笈——《黃帝內經》和《傷寒論》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第四講本性最天真
小孩子生而神靈
病是造出來的
怎么才能不生病
女七男八:女人男人的生命節律
男女有不同
修煉有真偽
第五講隨著節氣調情志:一年之中如何養生
為什麼叫四氣調神
春季發陳
夏天一定要出汗
秋天“與雞俱興”
冬天“無擾乎陽”
不治已病治未病
第六講談談中醫的五藏
中醫講五藏——“意象”思維
五藏與五行
《黃帝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
第七講講人的五臟六腑
五藏\六腑
第八講經絡與養生
引子:洗腳與養生
經脈與陰陽
經脈的循行規律
奇經八脈是關鍵
頭髮鬍鬚和奇經
奇妙的穴位
第九講疾病與治療
中醫與亞健康
人生四惑——酒色財氣
百病生於氣
情志生克法
憂鬱症的治療
人為什麼會生病
中醫怎樣治病
第十講 儒釋道養生
人的壽命有多長
人活不到自然壽限的原因是什麼
儒家——生活對洽法
佛家——宗教對治法
道家——法自然
道教與養生
外丹與服食
內丹與房中
腦部的保養
第十一講中醫與流行病
中醫會算命嗎
中醫在與流行病的抗爭中發展
第十二講天天養生與求醫問藥
舉手之勞養生小竅門
尋醫問藥的學問
擺脫醫藥對你的控制
結語 有感恩的心,人就幸福
附錄 妙文分享
儒釋道的性論
儒釋道的生死觀
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
作者專訪 國醫聖典,給予我們無盡的愛

媒體評論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的聖典,中醫的所有理念都源於這本經典。沒有它,中醫就成了無本之本。無源之水。它崇尚的是“醫道即生存之道”,它強調的是對我們人類本性的深刻認知。大道從不遠人。它始終熨貼我們的生命,繪予我們無盡的愛。
如果讀了這本書。能讓大家都愛我們偉大的中醫,都愛那些聖人的經典。讓中醫藥文化這個幾近衰老而又睿智的老人重新回到我們身邊,護佑我們,並保護我們的子孫後代,人生將多么美好。
——曲黎敏

書摘插圖

第一講 從生活到經典:《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
引子:日常生活中的“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提到一個詞,就是“買賣”,做企業就是做買賣,不知大家想過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這個問題跟《黃帝內經》中醫文化的理論實際上是密切相關的。
在中國文化裡面,所謂的“東”代表的是“木”,“西”代表的是“金”,“北”代表的是“水”,“南”代表的是“火”,中央是“土”,這就是中醫學很重要的理論概念“五行”。簡單畫一下,就是上面這個圖,在我們以後的講課當中,會經常涉及到這個圖的內涵和外延,會把這個圖所包涵的廣闊的涵義逐漸完整地體現出來。可以說,整箇中國文化都是涵蓋在這個圖裡面的。

那么,為什麼是“買東西”不是“買南北”呢?以五行所具體代指的實體來講,木和金都是可以盛納之物,而火和水在遠古是很難盛納在器皿當中的,所以呢,一定是“買東西”而不能是“買南北”。進一步講,以五行所代指的應象來講,術、東方代表生髮,金、西方代表收斂;而火、南方代表輸布,水、北方代表收藏。因此,從做買賣的意義上來講,我們所有要買賣的東西,主要是看中它具有的性質:比如說辦朝陽產業,就是看中它生機勃勃、潛力無限的性質。要不然就是做具有收斂、聚集性質的買賣,比如能源類產業。可以使你賺大錢,而火的象是什麼呢?是永遠在發散!比如慈善活動,就是要向外輸布,無私地給予。北方的“藏”的意義是什麼呢?“藏”是你認為這個東西很好,所以你才會把它收藏起來。比如說收藏品,這是你不應該拿出去買賣的東西,是你喜歡的東西,特別心愛的東西,你要藏起來的東西。

其實,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有兩種方法,一種就是讀經典,還有一種就是從實際生活中去體證。剛才講的“買東西”這個例子。實際上是在告訴大家,中國人買賣的是文化,是生髮和收斂的性質;而西方人呢,他們著重買賣的是“物”。所以呢,中國人只可以買賣“東西”,不可以買賣“南北”,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就是都知道是去買東西,可是呢,真正的理在哪兒,卻不太清楚。所以我們學習中醫,學習《黃帝內經》這本書,好像看著很難,可實際上只要你懂生活,生活的道路你走明白了。很多類似的、相關的事情所蘊含的道理你也就明白了,中國文化就是這樣。

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里,還有一點,比如說“南、北”,可以在感情上應象為“熱情似火”和“柔情似水”,兩者都是你花錢買不到的東西,是不可以進入到買賣層面的。所以呢,現在“東方”這個概念就諳熟於心了。東方代表著生髮。我們中國作為世界的東方,就是重文化、講文化的;而西方代表著收斂,所以西方社會是重物質的。
再說說五行,木在中醫里代表肝,火代表心,金代表肺,水代表腎,中央土代表脾胃。肝(木)就是要生髮,心(火)就是要疏布,所以心臟從來不會說因為搏動得累了,就會歇一會兒,它要是歇一會兒人就死掉了,心臟永遠在那兒跳動著。還有呢,肺(金)主收斂,腎(水)主收藏。

在中國古代,我們說五行是“木火土金水”,而現在我們卻說“金木水火土”,從這裡面就很明顯地看出古代思維和現代思維出現了很大的差異。古代思維是“木火土金水”,這是一個相生的順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有運動的、活的文化內涵在裡面。就是說在中國古代。人們言行舉止中體現的都是文化,重視的是生髮,從“木”開始。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現在我們的生活都是重物質的,所以我們現在說五行都是從“金”開始來說,這是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從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我們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古代都發生了很大的不同。

上面的內容算是一個引子,一個拋磚引玉的開場白。相關的內容在我們後續的數講中會經常提到。從《黃帝內經》學習養生之道

現在咱們就開始進入正題——從《黃帝內經》學習養生之道。

養生的含義:養生髮之氣
“養生”,我們要養的這個“生”是什麼呢?前面說到過的,“東方”主生髮,我們養生,養的就是東方,這才是養生之道。相應的,“南方”:我們要講養長之道;“西方”:我們要講養收之道;“北方”:我們要講養藏之道。強調養生之道,這是因為人的生命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有沒有生機的問題。做一個企業最關鍵的也是在於生機問題,有生機就有希望,“生”是最重要的,養的就是這個“生”,養生髮之氣。

學習《黃帝內經》的重要性:生命之學才是帝王之業
首先我們看《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的地位和意義。

《黃帝內經》在中國傳統經典當中地位獨特,因為它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本以聖王的名字命名的書。

跟它相比,有一本大家都知道的書,就是周文王所作的《易經》。可是,《易經》只叫《周易》,而沒有被稱作《文王經》。說起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大家都要學《易經》,《易經》被尊為群經之首,為什麼這么重視它?因為《易經》是“人更四聖,世歷三古”的傑作。“人更四聖”是說,在一本《易經》裡面,有四個聖人都作過文章。首先是創立了八卦的伏羲,然後呢,是作了六十四卦的周文王,第三個聖王是作了爻辭的周公。周公不是王,但如果你學習過儒家的知識,就會知道孔子力倡要恢復的周禮,就是周公之禮,由此可見周公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最後一個大聖人就是孔子。孔子作了繫辭。四個大聖人智慧的結晶,足以突顯《周易》在傳統經典中的地位。“世歷三古”是說伏羲是上古先民的代表,周文王和周公是中古先民的代表,孔子是下古先民的代表。由此可見,《易經》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源頭所在。但即使是這樣,《易經》也沒有以聖王的名字來命名,而只有《黃帝內經》享受了這樣的殊榮。

也許有人會問,中醫的經典《神農本草經》不也是以聖王的名字命名的嗎?但是我們不能把它和《黃帝內經》放在一個同等的地位上,因為《神農本草經》基本上只講藥,很少論及醫理、文化。周文王之所以沒有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易經》,我想是因為他不想奪像伏羲這樣的前人的功勞,這也是文王的聖德所在。《黃帝內經》以聖王的名字命名,這就說明,中國古代很早就意識到了,生命之學才是帝王之業,是大功德、大慈悲。

《黃帝內經》:教人如何“內觀”
《黃帝內經》所講的學問,其實是最為寂寞的學問。一提起講國學,那就是《易經》、老子、孟子、孔子……四書五經全都在講,而《黃帝內經》很少會被提及。

拿《黃帝內經》和《周易》等書來比較,《周易》是教人向外看,而向外看正是人的習性。人都喜歡向外看,人都是被欲望所驅使的,人們都習慣了向外看。人的身體本身可以滿足這種向外看的能力,所以身體本身內在的東西就被忽視了。

大家都知道《易經》裡面有“卦”,現在一般都把這個“卦”看作是“算卦”的“卦”。其實不是!最初所以叫“卦”,意思是把一個事物畫成圖形給掛起來,讓你一眼就能看明白。這裡面最重要的是“象”的問題。所以呢,《易經》並不是很難學的東西,只要你會看畫,會看象(相),你就能夠學懂《易經》。比如說,《易經》的八個卦是怎么取象的呢?是先取兩個象,陽爻一和陰爻—。,斷線為陰爻,實線為陽爻。按郭沫若先生的說法,實線是代表男性生殖器,斷線是代表女性生殖器,其實就應該這么理解,區別陰陽之性就是區別男性和女性的問題,男女站在一起,生殖器的不同一目了然。三根陽爻為父,三根陰爻三三為母,所有的卦象都是在讓你能接受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先有了父母,父母存在的意義大家都懂。父母這兩個卦象是基本卦,由這兩個基本卦交錯而生出三男三女,加在一起就是八卦,卦就是這么畫出來給人們去認識的,它們之間再怎么配,會產生什麼新的象等等,其實都是可以用人體、人事來說明的。

《黃帝內經》是教人們向內看,即“內觀”。《黃帝內經》闡述了最高明的向內看的道理、方法,它不像西醫是採用解剖的方法。所以中醫是很了不起的,沒有打開身體,就能得知人體內在的氣血是什麼狀態。那么中醫是憑藉什麼去看的呢?就是憑藉著“道”,憑藉著“象”去看的,憑藉著“象”所涵蓋的內外、表里之間相互聯繫的規律去判斷的。所以中醫對醫者的要求很高,《黃帝內經》這本書是有著“自古聖賢皆寂寞”的遺憾的,沒有多少人能理解它,這是《黃帝內經》“寂寞”的一個根源。

“向內看”為什麼很難呢?自古以來,人們都存在認知的盲點,就是對自我認識不清。西方的弗洛伊德學說主導了人類整個20世紀的認識,他認為人類的自信心受到過三次深深的打擊。第一次是在天文學領域,原來人們執著地認為孕育了人類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可是天文學的發展告訴了人們,地球只不過是整個太陽系中的一個分子而已,人的自信便嚴重地受挫了。還有,一直到了19世紀,人們還認為自己是萬物之靈,可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用雄辯的事實告訴了人們:人不是萬物之靈,人跟動物有著在進化上的相通性。人和動物,比如說大猩猩,在基因上的差別只有不到百分之四。在這裡,人的自信又一次受到了打擊。第三,人最後的關於自己尚且還了解自己的自信也被弗洛伊德打擊了,他告訴大家:“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行為到底是由於你內心的什麼變化在驅動著。所以呢,向內看很麻煩的,每個人都有著那種順從天命,活一天是一天的惰性,不願意向內看。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同時呢,向內看都是痛苦。一旦你滿眼都是生老病死,恐怕就會像釋迦牟尼一樣出家了。不願意向內看、不忍向內看,這都是由人的惰性決定的。向內看的問題,其實對於西方哲學和東方哲學來說,都是一個最高的目標,西方哲學追求的最終目標就是“認識你自己”,而東方哲學的最高目標是“天人合一”,就是你怎么能夠跟天、跟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的程度越高,你就越接近“至善”的境地。

所謂“至善”,說的就是你跟自然的和諧度的問題。舉個淺顯的例子,現在的年輕人到了結婚的年齡不結婚生子,偏到了人生的秋天、氣機處於收斂狀態的時候再去結婚,這樣人生的整個程式就都被打亂了,這就叫與天、與自然的不和諧,就會出現健康的、社會的等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中醫講的是一個“因天之序”的道理,就是你要順著生髮、生長、收斂、收藏的天道順序,萬事萬物都要順從,包括人體。

《黃帝內經》:最基礎又最高妙的學問
《黃帝內經》這本書的學問,是最基礎的,又是最高妙的。

為什麼說是最基礎的呢?可以這樣理解:醫學涉及到的對象是所有經典理論賴以產生的物質基礎,因為所有的思想都是從人類身體裡面發出的,你不能排斥掉你身體的因素。大家都知道,全世界最高深的學問,就是研究人的學問。有很多人講過《大學》和《中庸》,這兩部經典其實很難講得透徹,為什麼?比如講到“人格之善”,它最終是要落實到人心靈的“靜”與“定”層面的,那心靈的“靜”與“定”的問題該怎么解決?這就必須要涉及到中醫的理論了。中醫講健康源於氣機的平和,生病是由於氣機的太過或不及,比如說肝火太旺,就會發脾氣,你的心就不能平靜。肝屬木,心屬火,心火旺上去了,不能收斂,沒有制約,就會心煩意亂,那么做事就急躁,又怎么能“靜”和“定”呢?再比如,如果你腎精不足,腎屬水,腎精不足的話,做事就沒有精神。因為腎精不足,氣血都上不了頭部,做事情、思考問題就不周全,決策就容易失敗。

我聽說有一家企業,都在讓員工做一個有意思的練習,練習“泰山崩於前而不亂”,就是任何事情來了都要非常地鎮靜。可是,要想做到這樣,前提是人的腎精一定要充足。在生活中,大家會發現真有人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亂”,那就是嬰兒。只有嬰兒能不亂,咱們一般人都不行了,早都耗散得差不多了,別說是“泰山崩於前”了,拍一下桌子都可能被嚇得一哆嗦,對吧!這是腎精不足,胃氣大傷的表現。只要一拍桌子,聽見門一響,自己就一激靈,這全是因為身體出問題了。關於這些,以後我們慢慢都會講到。為什麼嬰兒“不亂”?因為他不知道害怕。為什麼不知道害怕呢?《黃帝內經》開篇第一段話就講了,只有精足才不“善恐”。所以老子最注重兩類人,一類是少女,一類是嬰兒。《道德經》說過要是把一個嬰兒放在老虎嘴裡,嬰兒都不會害怕。我們經常聽說,狼、老虎等野獸會把一個孩子養大,沒聽說過哪個大人能和野獸共處吧?小孩子不一樣,老虎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大貓,跟他玩的,他才不會怕呢,他咯咯一笑,老虎也放鬆,對不對?以後我們還會講到嬰兒精足都是有體徵的,在身體上都是有表現的。所以,公司企業要想員工能“泰山崩於前而不亂”,首先要把職員的身體都調得“倍兒棒”,讓員工們吃得好好的,不許他們減肥,天天鍛鍊身體,他們的精足起來了,腎收藏的力量強了,就可以做到遇事不慌張了。中醫還講“習能勝恐”。就是習慣可以戰勝驚恐。比如經常在外面放個炸彈什麼的,天天讓他們聽,聽著聽著他們就不慌亂了,就習慣了。經理天天拍桌子瞪眼睛,時間一長,員工們就不害怕了。中醫學講的就是最根本的道理,即如何去順應自然,達到至善。這才是最高妙的。醫學應該是人類學中最高的學問。

……

《曲黎敏養生十二說》《曲黎敏養生十二說》

《曲黎敏養生十二說》《曲黎敏養生十二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