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

作者:斯托爾,譯者:尹莉,本書深入淺出地論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思想及其重要影響,並客觀介紹了他在藝術、文學、哲學、文化與宗教方面的主要觀點以及圍繞這些觀點的爭議。 是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的一本重要書籍。

基本信息

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

作者斯托爾譯者:尹莉

ISBN:10位[7560071600] 13位[9787560071602]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

定價:¥18.00 元

內容提要

什麼是潛意識、阻抗與移情?自我、本我與超我有何關係?夢意味著什麼又傳達了什麼?俄狄浦斯情節是怎樣產生的?是否一切文學藝術都是人類原欲衝動的“升華”?本書深入淺出地論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思想及其重要影響,並客觀介紹了他在藝術、文學、哲學、文化與宗教方面的主要觀點以及圍繞這些觀點的爭議。 在我們跟隨作者走近這位心理學大師的同時,或許能夠獲得一種對自己心靈嶄新的洞見。

概述

精神分析是在針對神經症的臨床實踐上發展起來的一整套理論與技術,是對人的精神結構有史以來最為深邃和細緻的考察,拉康強調,精神分析就是對人的主體歷史的重構,精神分析的目的是達到“你即如此”的狂喜。也就是說,精神分析表面上能夠解決症狀,實質上是在分析中對人的整個精神歷史進行梳理,達到直面症狀、重構人格的自我更新。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可分為3個部分: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指個人目前意識到的一切。前意識指雖非目前意識到的但可以通過回憶而變為意識內容的一切。無意識則指被壓抑而不能通過回憶再召喚到意識中的一切;這通常是不為社會規範所容的欲望。

本書重點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原理,是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的一本重要書籍。

作者簡介

安東尼·斯托爾,1944年取得醫生執業資格,後專門從事精神病治療並接受了精神分析師培訓。曾執教於牛津大學,講授心理療法。著有《品格的誠信》(1960)、《創作的動力》(1972)、《榮格》(1973)、《孤獨》(1988)、《音樂與心靈》(1992)。現為牛津大學格林學院榮譽退休院士。

目錄

圖目

第一章 生平與個性

第二章 從創傷到幻想

第三章 探索過去

第四章 自由聯想、夢與移情

第五章 自我、超我與奉我

第六章 攻擊、抑鬱與妄想

第七章 玩笑與《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學》

第八章 藝術與文學

第九章 文化與宗教

第十章 作為治療師的弗洛伊德

第十一章 今日的精神分析

第十二章 精神分析的魅力

文摘

第一章 生平與個性

少年時代的弗洛伊德智力超前,異常勤奮。他連續6年學業在班裡名列第一;而且到畢業時,他不但通曉希臘語、拉丁語、德語和希伯來語,還學習了法語和英語,並且自學了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的基本知識。他8歲時便開始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莎士比亞和歌德一直是他喜愛的作家。從很小的時候起,弗洛伊德就是一個認真、專心的學生,他的家人和老師都期望他能成名,他自己也確信他注定會在知識領域作出重要貢獻。全家人的生活都以他的學業為中心。他不和其他家庭成員一塊兒進晚餐,而且,因為妹妹安娜練鋼琴的聲音打擾了他,父母就把她的鋼琴搬走了。

1873年秋天,弗洛伊德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系學習,但是直到1881年3月30日才畢業。他最初的興趣在動物學研究上。從1876年至1882年,他在厄恩斯特.布呂克(EmstBracke)領導下的生理學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布呂克是弗洛伊德非常崇拜的生理學權威,並對弗洛伊德的思想產生過巨大影響。布呂克和他的同事們致力於研究在當時並未得到廣泛認可的一種觀點,即所有生命過程最終都可以用物理和化學來解釋,因此從生物學中擯除了宗教和生機論概念。弗洛伊德終其一生都是決定論者,他堅信,所有的生命現象,諸如想法、感覺、幻想等心理現象,都嚴格地受因果定律的制約。

弗洛伊德當時並不願意行醫,而樂於一生從事研究工作。但是1882年,他愛上了瑪莎·伯尼斯(MarthaBernays)並與之訂婚。如果他繼續留在布呂克的實驗室的話,他的收入將不可能供養妻子和家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