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紫禁城》

《暮色紫禁城》

《暮色紫禁城》,莊士敦著,由華文出版社於2011年7月10日 出版。本書全名為《暮色紫禁城:洋帝師眼中的溥儀與近代中國》,該文筆觸細膩,還對溥儀的一些生活小事有詳細記錄,如五四運動時期,溥儀閱讀《新青年》;1922年,溥儀將結婚的巨額禮金捐給慈善機構;1923年日本大地震後,溥儀捐款巨大,等等,展示了一個聰明、幽默、追求進步卻誤入歧途的溥儀。這些記載對我們今天研究溥儀和民國具有巨大的史料價值。

基本信息

圖書介紹

圖書
這是一個莊士敦的懷舊集,以他與溥儀的主要交往經歷為線索,記述了從晚清到民國期間,中國發生的大小事件,如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進京、張勛復辟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馮玉祥逼宮等事件的看法,客觀反映了從帝制到共和的艱難過渡。雖然對某些問題有狹隘之處,但一些看法不乏思考的光芒。本書筆觸細膩,還對溥儀的一些生活小事有詳細記錄,如五四運動時期,溥儀閱讀《新青年》;1922年,溥儀將結婚的巨額禮金捐給慈善機構;1923年日本大地震後,溥儀捐款巨大,等等,展示了一個聰明、幽默、追求進步卻誤入歧途的溥儀。這些記載對我們今天研究溥儀和民國具有巨大的史料價值。

作者介紹

莊士敦莊士敦
莊士敦(ReginaldF.Johnston),英國人,原名雷金納德·弗萊明·約翰斯頓,畢業於牛津大學。l874年出生,l898年來華,行走中國二十多個省,在華生活三十多年。莊士敦是近代來華的外國人中最富於傳奇色彩的一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具有“帝師”頭銜的外國人。莊士敦通曉中國歷史,熟悉中國各地的民俗風情,對中國的儒家、老莊等也有研究,曾任倫敦大學中文教授,指導過文學大師錢鍾書,還撰寫了大量關於中國問題的論著。然而,在中國文獻中,莊士敦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代表,文化侵略的急先鋒,有人甚至認為他是英國特務,借教英文之機,充當小朝廷與英國使館的聯絡人。而在英國人的眼中,莊士敦又是一個過於熱心擁抱異國文化的怪人,甚至是一個效忠外國主子的“英奸”,為當時輿論所不容。晚年,莊士敦在自己的小島辦了一個陳列館,陳列著溥儀賞賜給他的朝服頂戴及飾物等。1938年3月,莊士敦在飽受爭議中去世,終身未娶。

本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1898:戊戌變法
第二章維新運動的失敗
第三章1898-1901:太后反擊與義和團運動
第四章1901-1908:光緒皇帝的最後歲月
第五章慈禧太后
第六章1911:辛亥革命
第七章清室“優待條件”
第八章大清皇帝和洪憲皇帝
第九章1917:張勛復辟
第十章《松壽老人自述》
第十一章紫禁城:1919-1924
第十二章帝師
第十三章黃昏中的清廷
第十四章內務府

圖書影響

倉皇顛沛之際,唯莊士敦知之最詳。今乃能秉筆記其所歷,多他人所不及知者。 ——溥儀
溥儀被質押蘇聯期間,蘇聯人就是以該書為線索進行問訊的。
該書也是毛澤東喜歡的書籍之一。據毛澤東的英文教師章含之回憶,當年他們練習英文文法時,所列的參考書中即有這本書。
1988年,以此書為框架的電影《末代皇帝》獲得了第6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該電影也是歷史上第一部獲準進入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

讀書評論

民國似乎是一個特別傳奇的時代:既有連綿不斷的戰爭,也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既有殘暴專制的軍閥,也有自由之思想人格之獨立的大學者。許多人對民國情有獨鍾,甚至不少名人,對民國充滿情愫。汪涵曾說,希望能過民國那樣的生活。他自己甚至開了一個書店,展示古籍圖書,探討精神追求。
民國雖然備受追捧,然而,在歷史的刀光劍影和鼓角爭鳴中,卻越發搖晃不清。張鳴老師曾出版《辛亥:搖晃的中國》,對辛亥前後的中國做一番探討。但這畢竟是後人的研究成果。民國之時,中國到底是什麼樣子?親歷民國大小事件的英國人莊士敦在出版的《暮色紫禁城洋帝師眼中的溥儀與近代中國》中,給出讀者一個不同的民國,一個真實的、甚至有點戰慄的民國!
作為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在書中並不缺少對溥儀的描述,但是,這種描述並非是連篇累牘的,而是莊士敦論述的一個方面。莊士敦並非等閒之輩,他雖然是英國人,但並非對中國文化一竅不通,相反,在當時眾多的外國人中,莊士敦的中文相當厲害,他本人也是牛津大學畢業,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l898年莊士敦以東方見習官的身份來華,此後一直在華,行走中國二十多個省,在華生活三十多年。莊士敦通曉中國歷史,熟悉中國各地的民俗風情,對中國的儒家、老莊等也有研究,曾任倫敦大學中文教授,指導過文學大師錢鍾書,還撰寫了大量關於中國問題的論著。
莊士敦深厚的學術素養使得他有能力去記錄中國發生的事情,而在華的經歷,尤其是他身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帝師”的經歷,使得他在記錄的時候,有一種超出其他外國人的大氣,他的目光不再僅僅局限於具體的事物,而是放眼觀察到社會的思潮變化。比如,他對新文化運動並沒有太多的好感,但是,他依然讓他的學生溥儀——當時依然在深宮不聞世事——去了解、去參加,原因是,他敏銳意識到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的一個文化變革,對中國可能產生較大的影響。再比如,辛亥革命後,人們慶祝中國終於成為民主共和國家,但是,軍閥連年混戰,人們生活苦不堪言,復辟鬧劇一再上演,他不僅反思,中國到底該怎么走?
莊士敦的觀察並不討好。在中國文獻中,莊士敦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代表,文化侵略的急先鋒,有人甚至認為他是英國特務,借教英文之機,充當小朝廷與英國使館的聯絡人。而在英國人的眼中,莊士敦又是一個過於熱心擁抱異國文化的怪人,甚至是一個效忠外國主子的“英奸”,為當時輿論所不容。
莊士敦對溥儀有深切的同情和依戀。他雖然認識到清廷覆滅是必然,但還是滿懷依戀,以至於書名也是暮色之下的傷感。
這本書出版五十多年後,法國的一個大導演無意中看到,感懷於末代皇帝的身世和時代的悲喜,拍攝一部電影。經過與中國政府交涉,該電影在紫禁城內實景拍攝,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在故宮實景拍攝的外國電影,讓後來無數同類題材或有相似場景的電影羨慕不已。該電影公映全球,轟動不已,以至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這部電影名字是《末代皇帝》。
而據說,早在五十年代,毛澤東在學校英文的時候,就有這本書。據毛澤東的英文教師章含之回憶,當年他們練習英文文法時,所列的參考書中即有這本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