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地震》

《智利地震》

《智利地震》是德國的海因里希•封•克萊斯特的代表作。智利是地震多發國家,這一發表於1807年的中篇小說寫的是發生在1674的地震。小說以17世紀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一次大地震為背景,描寫了一個讓人憤怒的愛情故事,作者的精巧構思就落在地震之後發生的人殺人的事件上。十九世紀,一個人性復甦的時代。愛與恨的交加,喜與悲的呼應,人性的美在萬惡的宗教迷信中艱難的匍匐前行,她想要獲得生的自由,然而她需要經歷千辛萬苦的磨難。《智利地震》便描寫了這樣一幅壯美的場面。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智利地震》《智利地震》背景
貧寒的西班牙裔青年荷羅尼莫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一個貴族之家做家庭教師,這家女兒約瑟菲愛上了他,遭到父兄的堅決反對,可兩人還是秘密約會。老父一怒之下,把女兒送進了修道院,修道院又成兩人秘密相會的幽靜場所。約瑟菲懷孕生子,結果被判火刑。她品行端莊,平日表現良好,博得修道院長的好感,院長和親屬請求減輕懲罰,最後只是將火刑改為斬首。荷羅尼莫被投入監獄,約瑟菲行刑之日,他準備懸樑自盡。正在這時,天崩地裂,發生了地震。逃出監獄,他在城郊青翠的山谷找到了行刑隊丟下的約瑟菲和他們的兒子小菲利普。在密林里,“在枝葉蔥蘢、馥郁甜美的果實掛滿枝頭的石榴樹下”,一家三口度過了最美好的時光。
城防司令兒子費爾南多的妻子地震中受重傷,沒有了奶水。他帶著嗷嗷待哺的兒子小胡安請素有來往的約瑟菲餵一下奶。餵飽了小胡安,費爾南多很是感謝,便請約瑟菲一家和他一家共進早餐,兩家親如一家。地震中惟一未遭破壞的多明我會大教堂舉行隆重的感恩彌撒,費爾南多帶著小胡安與妻妹唐娜·康斯坦岑,加上約瑟菲一家,一行六人來到教堂。教堂人頭攢動,一個穿著眩目服裝的年邁神父閃亮登場。他把這次大地震歸咎於聖地亞哥的罪孽深重,並巧舌如簧地數落起本城傷風敗俗之事,約瑟菲和荷羅尼莫被點了名。在號稱秉持神的旨意行事的神父的鼓動教唆下,民眾變成了群氓。儘管費爾南多足智多謀,頻用巧計;儘管他寶劍在手,英勇善戰;儘管他屢屢表明,他是城防司令之子,可面對潮水般的暴徒也沒能保護好同伴。首先是荷羅尼莫被一棍子打死,從另一邊飛來第二棍子把唐娜·康斯坦岑撂倒在地。繼而常為其修鞋的鞋匠把約瑟菲一棍子打翻在地,身上濺滿了她的鮮血。鞋匠殺紅了眼,號叫著要把“小雜種”送進地獄。混亂中,他錯把小胡安從費爾南多懷中拽了出來,將孩子舉過頭頂摔向廊柱,致使孩子當場身亡。狂怒之下,費爾南多像頭雄獅,七條嗜血的惡成了他劍下之鬼。小菲利普幸免於難,卻成了孤兒。小菲利普被費爾南多夫婦收為養子,並深得養父母的歡心。

一對生死戀人躲過了大地震,卻沒有躲過人為的大災難。一些人的本惡在“神”的鼓動下,有了美好的藉口和名義,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神性”有時會戰勝人性,人禍猛於天災。不過作者最後寫道:“有時唐·費爾南多拿小菲利普和小胡安相比較,他甚至還有些慶幸呢。”生活在繼續,費爾南多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支點,內心恢復了平靜,昭示著希望還在。

作者簡介

《智利地震》《智利地震》

克萊斯特(HeinrichKleist,1777-1811)出生於一個貧窮的普魯士貴族軍官家庭,十一歲喪父,十六歲喪母,十五歲參軍,不久便對軍隊中刻板、嚴格的生活感到厭倦,於是回到奧得河畔法蘭克福家鄉,攻讀經濟法律,同時對哲學發生濃厚興趣,受大詩人席勒、大哲學家康德和法國啟蒙運動作家盧梭影響良深。他從貴族的立場出發追求真理,但又感到人的理性無法認識最後的真理;他渴望一種理想社會,但現實又使他壯志難酬。他東奔西走,上下求索,1801年到德勒斯登,鏇即奔赴巴黎,從巴黎又來到瑞士一個寂寞的小島,本想在此隱居務農,但內心躁動不安,無法寧靜下來。他1803年去魏瑪,這時已萌發自殺念頭。他徒步繞道米蘭,並再次來到巴黎,一度涉嫌間諜法國當局拘捕,翌年回到德國。彷徨無主、悲觀絕望的克萊斯特1811年自殺於柏林近郊,時年三十四歲。
克萊斯特的風格介於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在大量寫實的描寫中常常瀰漫著一種神秘的氣氛。與有些充斥著哲學思辨的德國文學作品不同,他的作品情節曲折離奇,而又合情合理。本篇開頭似乎落入落難公子和小姐私訂終身的老套子,改變一切的大地震一來,作者設定了一個又一個的懸念,故事發展極其自然,既出於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波瀾起伏,引人入勝,不看個究竟便不忍釋卷。克萊斯特短短一生,共寫了八個劇本、八部中篇小說,還有為數眾多的形同中國筆記的“軼事”。戰後克萊斯特在德國文學史上聲譽日隆,德國還特意設立了“克萊斯特文學獎金”,有的文學史家將克萊斯特、歌德和席勒並列為德國古典文學中三大巨匠。《智利地震》在諸多描述自然災難的文學作品中也稱得上是上乘之作。

小說主題

1.通過對地震災難中人們互相救助展現愛心和宗教災難中菲爾南多拚死保護何賽法和她的孩子,揭示了天災和人禍也不能泯滅人性的道理,寄託著作者對人性的理想追求。
2.通過地震災難中人們表現出來的美好舉動與災難過後人們對何賽法一家的殘害的對比,揭示出宗教迷信與狂熱造成的災難大於天災的主題。
3.文章以《智利地震》為題,暗含著深刻的含義,何賽法和赫羅尼莫的行為又是智利人思想思維上的一場地震,人們可以沒有任何怨恨的表現出對天災的寬恕;卻不能寬容超越宗教的“異端”的思想與行為,表現了宗教迷信與狂熱對人自然天性的泯滅的罪惡。

作品評價

作品篇幅不大,卻把人的命運的痛苦和生存的不穩定感以極其震撼的方式表現出來。從對大主教的死刑判罰的憤怒,轉而到地震之後人性的復甦,受難後仿佛遺忘了這對情人的“罪惡”,這給了他們對生的希望,也給了他們去做彌撒的勇氣並為大眾祈福,一切看上去似乎都在好轉,但作者卻給了我們“溫柔一刀”,教堂里鞋匠佩德里約當中指認出了這對苦難的情人,全教堂的人把這巨大的浩劫歸罪於他們,於是教徒們發瘋似的攻擊他們,甚至連無辜的嬰兒也不放過,手段極其殘忍。  

解構一下這篇小說,不難發現兩點在作者平淡的敘述文字中透露的深刻,一是封建家族的門第觀念以及教會教義,對這一愛情的殘酷毀滅:二是對神性對人性的摧殘踐踏,一對生死戀人躲過了大地震,卻沒有躲過人為的大災難。一些人的本惡在“神”的鼓動下,有了美好的藉口和名義,如禽獸般的殘忍迫害了這對戀人,“神性”有時會戰勝人性,人禍猛於天災。

真實的地震

智利大地震(greatChileanearthquakesof)
智利中南部海岸地區從1960年5月21日開始發生一系列的大地震。20世紀板塊邊界大地震中最突出的事件。從北面的康塞普西翁市到南面的瓦爾的維亞市,在一個月之內發生7次7級以上地震,其中有3次是7.7級以上的巨大地震,最大的一次為8.5級。由於面波震級MS的飽和效應,8.5並不能說明此震規模之巨大,如按矩震級MW計算,此震應為9.5級(見震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板塊邊界巨大地震的破裂面是非常之大的,超過了面波震級所表示的範圍。
由於此震規模巨大,地球的整體受到首都聖地亞哥市容一次罕見的衝擊,因而發生地球自由振盪,聖地亞哥至蒙特港沿岸的城鎮遭到破壞,5700多人遇難。此外,地震激發的海嘯也是罕見的,15小時後,高達15米的巨浪襲擊了夏威夷群島。23小時後,6米高的海浪猛撲日本海港和碼頭,壓塌了一座房屋。這次海嘯在日本造成800人死亡,15萬人無家可歸。並且伴有劇烈的火山爆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