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個袁世凱》

《晚清有個袁世凱》

趙焰新出版的《晚清有個袁世凱》,結合非常豐富的史料,仍以文化散文的方式透視袁世凱的內心世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晚清有個袁世凱晚清有個袁世凱

晚清重臣,新政領袖,民國總統,恢復帝制的野心家,這是完全的袁世凱嗎?

這個河南人如何以自己的勇氣和狡猾,不藉助於科舉的捷徑登上了權力的巔峰?

這個曾經被國內外寄予希望的“中國華盛頓”,是怎樣在實驗了一段民主共和之後,一步步重回專制的老路,又是懷有怎樣的動機想當皇帝的?

以貼身緊逼的方式觸摸歷史,從豐富的史料中尋繹出悖論式的連番提問,展開一代權臣袁世凱波譎雲詭的一生,並以文化散文的方式透視其內心世界,寫他的堅韌不拔,寫他的大義凜然,寫他的搖身一變,寫他的委曲求全,寫他的敢為人先,寫他的陰險毒辣,寫他的不識時務,寫他的身不由己……

這是作者“晚清三部曲”的第三部,把一個時代變遷大起大伏中注定犧牲的人物寫得淋漓盡致。

編輯推薦

《晚清有個袁世凱》趙焰:晚清三部曲的終結篇!

鳳凰衛視中文台執行台長劉春、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張鳴、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聯合推薦!

媒體推薦

沒有一個當代中國人能夠忽略晚清歷史,失落與找尋、絕望與欣喜、殘敗與新生、啼血與飲淚,歷史三峽在這裡演繹了最波瀾壯闊最悲欣交集的慘烈一幕。以大人物進入大歷史,從大歷史尋找大思想,趙焰先生的"晚清三部曲"把歷史敘事與人性分析相結合,歷史的複雜在個體生命的內在衝突中具體而微地展開。作為三部曲的壓軸之作,《晚清有個袁世凱》將通過這個近代一中國最具爭議的特殊人物,為我們展示歷史轉折的多元衝突和豐富意義。

——(鳳凰衛視中文台執行台長)劉春

晚清人物,袁世凱是白鼻子的臉譜,這臉譜是教科書畫出來的。非臉譜化的袁世凱,總得有人來畫,否則,這么大的人物,就說不清了。趙焰筆下的袁世凱,沒有白鼻子,但依然好看。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張鳴

在中國近代史上,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是三個重要歷程。在這個歷程中,前一階段為下一階段打下基礎,使後一階段在此基礎上對前一階段進行否定。作為晚清重臣的袁世凱,可以說,在歷史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晚清有個袁世凱》這《晚清有個袁世凱》可以說是另闢蹊徑,以散文筆法撰寫歷史,新穎流暢,以一種冷靜而獨特的方式,透視了歷史裂縫中的幽暗人性,也給了這個重要晚清人物以另一種解讀。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

作者簡介

趙焰,男,安徽旌德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晚清有個曾國藩》、《晚清有個李鴻章》、《蝶影抄》、《行走新安江》、《千年徽州夢》、《思想徽州》、《男人四十就變鬼》、《夜蘭花》等書十數種。

寫作背景

如果說曾國藩和李鴻章在現今尚有充分結論的話,那么,袁世凱這個人,從現在到今後的很長時間裡,都是很難評說的。對於袁世凱的認識,是最能挑戰既成歷史觀和道德倫理,甚至是最能挑戰歷史學本身的;它甚至涉及到人性幽暗的另一面,以及不可捉摸的宿命意義。
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就是,歷史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是無是無非的結果。人與時代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呈出複雜的雙重性:當一個人得不到命運垂青的時候,這個人看起來就孱弱渺小,可有可無,隨時可被拋棄;而當時代被賦予某種使命,必須藉助於某個人來實現目標時,這個人就會表現得強大無比,仿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似的。以晚清的歷史來看,在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身上,似乎都充分體現了命運的雙重性:當他們為這個時代實現某種願望時,他們耀武揚威,不可一世;而當他們被這個時代剝奪使命,無情拋棄的時候,他們會變得沮喪孱弱,弱不禁風。只不過相比較前兩者,袁世凱身上所體現的時代輪轉力量更強--貌似強大的袁世凱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後,立即如懸掛在樹上的一片樹葉一樣,被風雨席捲得無影無蹤。
的確是這樣。比較曾國藩和李鴻章,袁世凱更複雜,更具有某種象徵意義--首先,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影子,中華文明尤其是中原文化的諸多特質,在袁世凱身上表現得異常充分;其次,袁世凱還充分地體現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多變性:在袁世凱身上,既有儒、道、法的氣場,正與邪的混合;也有陰與陽的起伏。寫作和研究袁世凱的過程中,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一直以來,我們自以為是的評價標準和方法,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歷史的發展和評價,從來就不像教科書那樣涇渭分明,在很多時候,它總是稠如稀粥,業績和罪惡交織在一起,榮光和恥辱交織在一起,善良和兇殘交織在一起。從袁世凱的經歷來看,這個人從來就不是一個平庸的泛泛之徒,串起他一生的,是無數個問號和驚嘆號:少年時桀驁不馴,像天才,也像頑劣;年輕時,為國家出生入死,青雲直上;在此之後,他勇於創新,練新軍,變軍制,首倡軍事改革,成為中國軍隊現代化的領頭人;他的行事風格雷厲風行、敢作敢為、大包大攬,在那個垂垂欲倒的朝代里,絕對堪稱一個另類;他勇敢地廢除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也得罪了一個階層;他在任職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六年間,在所轄區大推新政,把經過八國聯軍入侵之後經濟慘遭破壞的直隸治理為全國的“模範省”……更為重要的是,武昌起義之後,袁世凱順應共和潮流,與革命黨人聯手,共同推翻了清王朝。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期間,袁世凱在加強專制集權的同時,大力發展經濟,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刺激工商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經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起色;在此之後,他卻昏招迭出,最後竟不顧很多人的反對,甘心墜入一個龐大的陰謀執意稱帝……袁世凱的一生,就這樣充滿驚嘆號,也充滿著問號。他的終結方式,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也造就了後來研究者的滿腹狐疑。
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命軌跡,往往是以驚嘆號開頭,以省略和破折號收場的。歷史人物總是匆匆忙忙,以至於在他的一生中,總是無法從容地給自己畫一個句號。這些留給後人的困惑和懸念,既是歷史的特性,也是歷史本身具有的哲學意義。它就如同存在這個世界無所不在的“悖論”:實現一個目標,並不都是通過接近的方式來實現;相反,在很多時候,卻要通過遠離的方式來實現;建立一個新世界,並不都是以建立的方式,有很多是通過毀滅的途徑才能實現……通俗的比喻就是:當年歐洲大航海,向東,是可以到達印度的,達·伽馬即是走這一條道路;但向西,同樣也可以到達印度,並且,由於哥倫布的矢志不移,還附帶地發現了美洲;同樣,一個法制社會的建設,不是以加強法制而形成,卻是以加強民主和自由的方式實現的……這個“悖論”顯示出的道理是:無限地接近,是一種方式;以另一種方式破壞和遠離它,也是目標實現的另一種方式--世界就是以這種螺旋上升的方式,展示它的至理:看起來南轅北轍,實際上卻柳暗花明。
哲學不會讓人得到最後的清晰。歷史也是。或者說,只要是時間範疇內的東西,就存在著絕對不確定性,也沒有最後的答案。義大利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克羅齊的意思在於闡明,歷史永遠是當代視角,它總是和當代之間構成相生共倚的關係。對歷史清醒的探究,是由歷史感決定的。歷史感的培養,從來不只局限於歷史本身,有關當今乃至人生的知識,更能以一種直接的方式對了解過去形成幫助。現實當中永遠存在一個神秘的通道,連線著今天和昨天。一個人,如果能夠對現實加以清醒地甄別,就如同獲得一副長焦距的望遠鏡,可以更清晰地目睹消逝的時光。
當然,這樣的清晰程度,取決於我們身處的現實--現實的成熟和真實,決定了對歷史的認識是否真實和成熟。捫心自問,我們身處的時代和國家,能達到成熟和真實的程度嗎?回答是猶豫而膽怯的。多年以來,浮躁而武斷一直在持續著--當年的浮躁,可能集中在道路的選擇上;今天的浮躁,則由於更多的欲望和偏見。這樣的結果,必定導致對歷史認識的孱弱,也導致人云亦云,簡單武斷。我的任務就是嘗試著拿出一塊乾淨的布,擦拭手中的工具,也擦拭人們的眼睛。讓人們目睹不遠處的真實,也能意識到自己的內心世界。
歷史還是這樣構成的--它不僅僅取決於曾經發生的事實,同時也是現實世界,以及我們的內心對它的呼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