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層線:全球經濟潛在的危機》

《斷層線:全球經濟潛在的危機》

如果你想登臨世界上最聰明人的“思想海拔”,首先應該從閱讀《斷層線》開始!在《斷層線:全球經濟潛在的危機》中,“厄運預言博士”拉古拉邁•拉詹挑明了一點——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不是貪婪的銀行家、沉睡的監管者、不負責任的借款人,而是“全球收入的不平衡”!“金融崩潰的始作俑者是停滯的收入和不斷攀升的物價之間的不平衡。”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我們的經濟中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如果這些缺陷不能得到修補,那么一場潛在的更具毀滅性的危機正在等著我們!

拉古拉邁•拉詹給中國經濟開出的藥方雖然簡單,卻直擊“要害”:中國的總體儲蓄率近幾年來之所以上升,是因為中國公司的收益儲蓄在增加。中國家庭消費之所以低,是因為中國家庭的收入在GDP中占據的比例遠低於其他國家。如果中國要重新平衡增長,政府就必須開始善待家庭!

編輯推薦

《斷層線:全球經濟潛在的危機》編輯推薦: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巴拉克•歐巴馬、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等眾多全球思想家案頭必備!國內知名專家巴曙松何帆葉檀鼎力推薦!通貨膨脹、經濟蕭條、貧富分化、泡沫越吹越大,全球斷層線已經變得岌岌可危。

中國斷層線如果不及時修復,中國經濟將會面臨重大挫折!修補斷層線已經迫在眉睫!

全球思想家最信賴的經濟學家將會告訴你:保護你的財富,首先要從修補斷層線開始!

媒體推薦

在各種危機的反思之中,拉詹的分析,包括這本《斷層線》,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在眾多反思金融危機的學者當中,拉詹應當說屬於個性鮮明、才華出眾的一類,有這些特性的學者注定在大的動盪時期會引人注目。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研究員,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後,許多著名學者都出版了他們的新作,對金融危機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儘管已經有了這么多出色的作品,拉詹的新書《斷層線》仍然顯得卓然不群。
——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關於這次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教訓,以及未來所要面對的艱難選擇,《斷層線》提供了一個出色的分析。在對這次經濟崩潰進行反思和警醒的書籍中,這就是那本正確的書。
——喬治•阿克洛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簡潔明了,極有說服力,並且具有很高的可讀性。這是一本關於全球不平衡的最好的書,而這個不平衡給我們帶來了上次金融危機,並可能給我們帶來下一次的危機。
——肯尼思•羅格夫著名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

作者簡介

拉古拉邁•拉詹,麻省理工學院博士、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2003年9月出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他是美國藝術和科學學院院士,並在2003年獲得了美國金融協會頒發的費雪•布萊克獎,該獎只頒予40歲以下最優秀的金融經濟學家。

作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首席經濟學家,拉詹在2007年就對全球頂級銀行家發出嚴正警告:金融市場即將步入厄運。可惜的是,這個警告導致的唯一結果是,拉詹被命名為“厄運預言博士”。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2010年5月,拉詹把自己的預言寫成了一本書,名叫《斷層線》,頓時風靡全球。

目錄

推薦序一XVII
推薦序二XXIII
序言1
第一章
“放心貸款吧,有人埋單”
收入不平等的加劇30
為什麼美國會落後?33
工資差距拉大不平等35
如何對待不平等36
政治應對措施38
住房信貸的始末40
房利美和房地美42
經濟適用房計畫43
“居者有其屋”戰略45
所有權社會46
信貸也瘋狂48
有趣的美國特徵51
沉重的反思53
第二章
中國的斷層線: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對中國
意味著什麼
增長的不確定性61
增加資本有利於發展?62
組織資本63
先發國家如何建立組織資本64
後發國家的戰略67
制高點67
特權政策70
外向型增長和管制資本主義72
錯過轉型74
德國和日本為什麼富?75
斷層線:日本的案例77
中國的斷層線將會加深還是彌合?79
出口增長型國家的難題如何解決?81
第三章
外資的誘惑:全球資本是如何運轉的?
儲蓄與投資86
生產導向型經濟體中的金融部門88
1994年墨西哥危機89
企業投資與管制資本主義92
1998年東亞危機93
斷層線正在加深98
危機之後的改革99
美國成了外資最引人注目的目標101
第四章
危機之下薄弱的社保體系
經濟刺激的意願106
薄弱的社保體系109
失業型復甦110
社保體系為什麼薄弱112
經濟層面的答案112
救濟金的政治學116
自主刺激的弊端121
第五章
誰在製造泡沫
美聯儲的目標131
利率及其作用133
網路泡沫的破裂134
美聯儲有錯嗎?136
上漲的資產價格137
資產價格脫離基本面139
格林斯潘的對策141
貨幣政策的目標究竟是什麼143
經濟學家為什麼容易犯錯誤145
美國最大的失誤之處147
第六章
當貨幣成為一切的價值衡量
金錢能夠衡量一切:銀行家該不該受到指責157
貸款經紀人出了什麼錯161
究竟由誰來承擔責任165
這場危機並沒結束167
第七章
賭徒心理:銀行在拿命運開玩笑
尾部風險:增加了風險爆發的可能性176
為什麼銀行家選擇尾部風險177
為什麼風險管理者發揮不了作用179
風險成了耳旁風:高層的冒險行為182
股東:眼睛死死盯在收益上187
有政府做後台還有什麼好擔心的190
如果銀行家闖了紅燈……194
第八章
金融改革:如何才能讓金融災難不再發生
如何規避風險:當人人都可以貸款的時候202
金融改革應該遵循的原則204
我們應該限制競爭嗎?204
政府不應該成為危機的救命稻草206
終結政府對金融機構的補貼和特權206
制定適應經濟周期的監管規則207
把尾部風險打壓下去208
改變由薪酬帶來的風險動機210
讓高級經理承擔投資風險211
讓債券持有者明白,風險投資是要付出代價的214
政府對市場的介入215
“大而不能倒”應該掃進垃圾堆了217
任何一家金融機構都是可以倒的219
緩衝機制:讓風險有一個緩衝區222
讓金融機構更容易清盤223
應對無法預知的意外事件225
掌控資源的獲得225
不能把雞蛋放在一隻籃子裡226
逐步淘汰存款保險制度228
愷撒的妻子230
這樣的救助以後再也不會發生了231
第九章
任何人都應該公平地獲得機會
提升人力資源質量238
早期的劣勢238
非認知能力的培養240
給孩子更公平的教育241
教學質量影響重大241
大學入學及大學階段的教育244
工作學徒制和培訓245
讓差距變小245
保險和安全網246
區別對待失業保險246
全民醫療保險248
社會救濟與勞動者的流動性251
儲蓄254
政府能力255
在逆境中重塑自我256
第十章
說服中國:怎樣才算最正確的做法
二十國集團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65
多邊組織及其影響268
獲得全球影響力271
全球經濟治理改革274
中國和世界276
幣值低估的代價278
說服中國280
現在就要行動起來282
後記285

出版背景

2007年的金融崩潰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讓許多經濟學家不得不採取退守之勢。無論是新聞節目、雜誌、權威人士,還是英國女王都在追問同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沒有人預見到金融危機的到來?經濟界人士或撰寫文章或召開各種會議,反思他們為何犯下如此大的錯誤,其他人則拚命維護自己的權威。對於那些一向敵視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的人來說,這次金融危機無疑證明了他們一直以來都是對的:皇帝終於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根本就什麼都沒穿。公眾對政府的信心也因此發生了劇烈的動搖。

一些對沖基金經理人和投資銀行的交易商只顧埋頭賺錢,卻對即將到來的危機閉口不談。為數不多的幾個政府官員和美聯儲官員對此曾表示過深切的擔憂。一些經濟學家,如肯尼思•羅格夫(KennethRogoff)、魯里埃爾•魯比尼(NourielRoubini)、羅伯特•希勒(RobertShiller)和威廉•懷特(WilliamWhite),曾多次就美國房價水平和家庭債務水平向民眾發出過警告。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曾將此次經濟繁榮同過去那些帶來災難性後果的經濟泡沫相提並論。問題並不是沒有人提醒過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是那些從經濟過熱中嘗到甜頭的人—這是一個很龐大的群體—根本就沒心思聽。經濟評論家們常被人們戲謔地稱為卡姍德拉或“永遠的悲觀論者”,因為他們總是預言經濟下滑,所以不管怎樣他們的預測最終都是對的,這就好像一座停了的鐘,一天中也總有兩次所指的時間是對的。我知道這些,因為我就是這些卡姍德拉中的一員。

每年,世界各國央行的領袖們都要在美國懷俄明州的傑克遜霍爾召開為期三天的會議,就會議主辦方堪薩斯聯邦儲備銀行提交的主題論文展開辯論,參加會議的還有私營部門的分析師、經濟學家以及金融記者。每天會議結束之後,參會人員都會去遊覽美麗的大提頓國家公園,在那令人嘆為觀止的湖光山色中,他們又談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在潺潺的流水聲中激烈地討論著維克塞爾利率理論

2005年,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卸任前最後一次參加傑克遜霍爾會議,因此會議的主題被定為格林斯潘時代的遺產。當時我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而此前的20年中,我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教授銀行學與金融學課程。主辦方要求我提交一份論文,主要論述格林斯潘時代金融領域的發展演進。

當時研究金融部門的論文通常都是關於金融市場在全球的迅猛擴張的。主要集中於證券化的神奇之處,銀行通過證券化將住房貸款和信貸打包在金融市場上出售,以此規避風險。同時,金融市場中包括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在內的長期投資者因購買此類債券而承擔一小部分風險,由於它們投資期限長且資產組合多樣化,因此抗風險能力要高於銀行。從理論上來講,風險得到分散之後,投資者應獲得的收益也相應減少,從而使銀行能夠降低貸款利率,也就擴大了借款者的融資渠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