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針灸學》

《新針灸學》

《新針灸學》總結、整理了祖國傳統針灸醫學知識,是首部融入神經學知識的中醫學著作,也是為數不多的得到朱德、董必武等老一輩革命家題詞、作序的中醫學著作,被稱為我國現代針灸醫學的經典。作者及其學生在大量臨床治療案例的基礎上,精選了典型的病例進行症狀分析,同時對治療方案、治癒效果等作詳細說明,極有參考價值。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共分五篇:第一篇緒論;第二篇針灸治療原理;第三篇為孔穴總論及針術、灸術方法;第四篇孔穴各論,按全身各部位分述孔穴的位置和主治;第五篇為各科疾病的針灸治療。本書繼承和總結了孔穴的傳統理論、針灸療法,而又有所創新,所以稱“新針灸學”。書末附以新中國醫家對針灸的研究觀察等文章及針灸插圖。

版本

195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書中另有俄譯本。

作者簡介

現代女針灸學家(1909-1978年)。字景雩,江蘇溧陽縣人。原學習西醫,畢業於蘇州志華產科學校,於抗日戰爭期間擔任石家莊正太鐵路醫院醫生。後於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129師衛生部副部長兼野戰醫院院長,延安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華北人民政府衛生部第一副部長。1949年以後,歷任中央衛生部婦幼衛生司副司長,中醫研究院副院長兼針灸研究所所長,南寧市副市長等多種職務。朱氏熱心中醫事業,尤致力於針灸學的發展,以現代科學方法研究針灸,並大量培訓針灸新生人員。其所著之《新針灸學》一書,系1949年以來影響較大,以現代科學觀點闡述古代針灸學之學術著作,曾譯成俄文出版,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

目錄

第一編緒論
 第一章 針灸的由來和現狀
 第二章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針灸
 第三章 針灸不是萬能
第二編針灸治療原理
 第一章 針灸為什麼能治病
 第二章 針灸治病的三個關鍵
 第一節 刺激的手法
 一、抑制法
 二、興奮法
 第二節 刺激的部位
 第三節 刺激的時機
 第三章 手法和“補瀉”問題
第三編 針灸術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施術時醫者的態度
第二節 施術時患者的體位
一、臥位
二、坐位
三、上肢取穴體位
第三節 針灸前的準備
 第二章 針術
第一節 針的種類
第二節 針的製造和修理、保存
一、針的結構和規格
 二、針的質料
 三、針的製造
 四、針的修理和保存
第三節 針感
 一、針感的種類
 二、針感出現的大體規律和基本要求
 第四節 針刺的方向
 一、定針刺方向
 二、正確掌握針刺方向
 三、直刺、斜刺和橫刺的套用
 第五節 選穴局部的注意事項
 第六節 針刺的深度
 一、根據診斷和症狀定針刺深度
 二、根據患者年齡、胖瘦定針刺深度
 三、根據針刺部位和針刺方向定針刺深度
 四、根據患者針感掌握針刺深度
 第七節 進針法
一、緩慢捻進法
二、快速刺入法
三、刺入捻進法
 第八節 進針後的手法
 一、進
 二、退
 三、捻
 四、留
 五、搗
 第九節 起針法
 一、輕捻提出法
 二、平穩拔出法 
 三、迅速抖出法
 四、起針時注意事項
 第十節 安全留針法
 一、安全留針的由來
 二、安全留針操作手法
 三、安全留針實例
 第十一節 針治時注意事項
 一、暈針
二、斷針
三、禁針
 第三章 灸術
第一節 灸和灸法
一、灸
二、灸法和種類
第二節 艾卷灸的由來
一、改革艾炷灸等灸法的原因
二、艾卷灸的臨床套用過程
第三節 艾卷的製作
第四節 艾卷灸法
一、執艾卷手勢
二、正確掌握艾卷溫熱強度
三、艾卷灸操作方法
第五節 灸治的長處
第六節 施灸時注意事項
 第四章 點按術
第一節 指針
一、指針的優點
二、指針的手法
三、指針操作方法
四、指針注意事項
五、指針實例
第二節 圓頭針
一、圓頭針的形狀
二、執針手勢和針刺方向
三、使用和操作方法
第四編 孔穴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經穴與孔穴
第二節定穴與尺度
第三節配穴的原則
第四節配穴的方法
第五節配穴的處方
 第二章 各論
第一節 頭部和頸部
第二節 背部和肩胛部
第三節 胸部
第四節 腹部
第五節 上肢部
第六節 下肢部
第五編 簡易取穴法
 第一節 頭、面部取穴
 第二節 頸部取穴
 第三節 肩胛、背部取穴 
 第四節 胸、腹部取穴
 第五節 上肢部取穴
 第六節 下肢部取穴
第六編 治療
 第一章 傳染性疾病
 一、血吸蟲病
 二、感冒
 三、麻疹
 四、流行性腮腺炎附:繼發性腮腺炎和慢性腮腺炎猩紅熱、丹毒等病繼發的腮腺炎
 五、流行性乙型腦炎
 六、傳染性肝炎
 七、痢疾
 八、流行性斑疹傷寒
 九、百日咳
 十、霍亂
 十一、瘧疾
 第二章 內科疾病
第一節 消化器官疾病
一、食道炎
二、神經性食道痙攣
三、食道擴張
四、食道狹窄
五、食道麻痹
六、急性胃炎
七、慢性胃炎
八、胃、十二指腸潰瘍
九、幽門狹窄
十、胃癌
十一、胃擴張
十二、胃下垂
十三、胃神經痛
十四、胃酸過多症
十五、胃酸過少症
十六、急性腸炎
十七、慢性腸炎
十八、腸結核
十九、腸絞痛(腸痙攣)
二十、便秘
二十一、胃腸神經官能症
二十二、黃疸
二十三、肝硬化
二十四、慢性腹膜炎
二十五、腹水
第二節 呼吸器官疾病
一、急性支氣管炎
二、慢性支氣管炎
三、支氣管哮喘
四、小葉性肺炎
五、大葉性肺炎
六、肺結核
七、肺氣腫
八、胸膜炎
九、胸膜粘連、胸水、氣胸
 第三節 泌尿生殖器官疾病
 一、急性腎炎
 二、慢性腎炎
 三、腎盂腎炎
 四、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
 五、膀胱炎
 六、膀胱痙攣
 七、膀胱麻痹
 八、淋病
 九、遺精
 十、陽痿
 十一、男性不育症
第四節 循環系統的疾病
 一、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二、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三、風濕性心臟瓣膜病
 四、心絞痛
 五、心臟神經官能症
 六、陣發性心動過速
 七、心包炎
 八、高血壓病
 九、動脈硬化
第五節 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
 一、貧血
 二、紅血球過多症
 三、淋巴結核、淋巴腺炎
第六節 內分泌腺疾病
 一、突眼性甲狀腺腫
 二、單純性甲狀腺腫
 三、黏液性水腫
 四、尿崩症
第七節 新陳代謝疾病
 一、糖尿病
 二、痛風
第八節 肌肉與關節疾病
 一、肌肉風濕
 二、皮肌炎和多發性肌炎
 三、風濕性關節炎
 四、類風濕性關節炎
 五、結核性關節炎
 六、關節神經痛
 第三章 神經精神科疾病
 第四章 外科疾病
 第五章 產科疾病
 第六章 婦科疾病
 第七章 小兒科疾病
 第八章 眼科疾病
 第九章 耳鼻喉科疾病
 第十章 口腔的病
 第十一章 皮膚科疾病
第七編 醫案選錄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