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小說]

《新星》[小說]

《新星》是《當代》雜誌1984年第3期刊登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中國當代文學長篇小說代表作,以反映現實問題、直面社會矛盾的先鋒文學形象問世。作者為柯雲路。1986年,根據這部作品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於春節期間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引起極大轟動,曾創電視連續劇收視率最高記錄。

基本信息

(圖)《新星》長篇小說《新星》
《新星》是《當代》雜誌1984年第3期刊登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中國當代文學長篇小說代表作,以反映現實問題、直面社會矛盾的先鋒文學形象問世。作者為柯雲路
1986年,根據這部作品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於春節期間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引起極大轟動,曾創電視連續劇收視率最高記錄。

基本資料

(圖)柯雲路柯雲路

書名:《新星》

作者:柯雲路/著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類別: 文學

出版時間: 1985-01-02

開本:32開

頁數:488頁

裝訂:平裝

內容概要

(圖)《新星》《新星》

這是一部反映改革題材的作品。32歲的李向南離開北京的家,離開工作著的省委機關,來到黃河流域有著悠久歷史而如今仍相當貧窮落後的古陵縣,擔任縣委書記。年輕的縣委書記決心要乾一番事業,立志要改變古陵的落後面貌,創全國第一流的工作。他來古陵的第二天便著手抓了民眾意見最大,但解決問題效率最低的縣信訪站的積案問題。陳村寡婦吳嫂,因為對大隊幹部分配包產到戶的土地不公平提過意見,一直受打擊報復。再加上她不姓陳,所以這種打擊報復在村里又帶有大姓欺小姓的性質。

鴨子湧進她的秧田,豬拱了她的菜地,大大小小的災難落在這個人單力薄的婦女頭上。半年來她已經上訪了幾十次,縣常委也批示過幾次,但轉來轉去不得解決。李向南只用了半小時,問題徹底解決了。大隊支書和大隊長表了態,村里再出現欺負吳嫂的情況——不管是誰——就撤銷他們倆人的職務。 年輕的縣委書記以處理縣信訪站的積案作為改革的突破口,一天之中解決了十四個積壓案件。縣常委的幾個子弟,為首的是縣委副書記兼縣長顧榮的兒子顧小榮,走私販運大宗銀元,觸犯刑法,該捕的不捕,該判的不判,逍遙法外,民憤極大。

中學教師林虹向省報寫信,檢舉了古陵縣領導的徇私舞弊。然而,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決,林虹卻要被調到最偏僻的山區去教書,她單身宿舍的玻璃也接二連三被打碎。打擊報復雹子般落在她頭上。在全縣提意見,提建議大會上,李向南開誠布公,提出要糾正領導幹部的違法亂紀現象,他不避前嫌,堅決支持林虹的行動。他表示,只要在古陵當一天縣委書記,就不允許對她,對她這樣一些同志打擊報復的事再有發生!年輕的縣委書記上任後,曾三令五申:不許用公款大吃大喝。而縣供電局偏偏逆令而行。

為了接待地區電業局的一個處長,竟有三十多人坐陪,一次吃掉公款幾百元。 在供電局食堂召開的現場會上,李向南重申了如果再有此類事情發生,主管領導“頭一次扣三個月工資,第二次撤職”的決定。並責令供電局黨委書記,第一,今天的幾百元酒錢,由今天參加宴會的個人付錢。第二,今天參加宴會的人,除去客人金處長外,局常委成員、局長,一律扣發三個月工資。一般幹部這次暫從寬,每人扣發一個月工資。李向南帶領縣委常委下鄉,現場辦公。黃莊水庫想與黃莊公社、黃莊大隊聯合養魚,兩年來打了十幾次申請報告,請縣裡批准雙方的契約。十幾份報告的空白處,幾乎全部被鉛筆、鋼筆,毛筆、原子筆、紅鉛筆寫的各種字跡,各種書寫方向——橫的、豎的、斜的——的批條擠滿了。報告的紙邊一部分已經揉爛了,可是問題仍未解決。

而現場辦公,僅用了十分鐘,審批這個契約從政策方面到具體事的各個環節,就全部通過了。橫嶺峪公社國小教室是一孔破漏的窯洞。天下著大雨,窯洞裡光線陰暗,窯頂有好幾處漏雨,三四十個孩子坐著從自家帶來的小板凳,膝蓋當桌子、雙腳踩在爛泥里上課。而公社幹部只有七人,卻占用了二十七間每間二十多平米的大房子。看到這裡,李向南覺得胸膛憋悶得透不過氣來。他責令公社代理書記潘苟世馬上騰出一間辦公室,立刻把教室搬過來。李向南等人走後,潘苟世便回村給他爹準備過三周年忌辰去了。他對秘書交待說:不急,過幾天再說。第二天上課時,窯洞倒塌了,老師肖亭亭為搶救孩子被砸成重傷。李向南現場召開了縣委常委擴大會。在場的所有常委一致通過撤銷潘苟世的職務。決定把此事件的經過、始末和對潘苟世的處分當晚通過縣廣播站廣播通報全縣。鳳凰嶺大隊亂砍濫伐樹木問題嚴重,幾個小隊連夜醞釀要哄砍鳳凰嶺。

看山老人——77 歲的悶大爺獨自一人在半山攔阻幾百個拿著斧頭、鋸子、繩索要去砍伐樹木的人,人們蜂擁而上,老漢急了,他大吼一聲,低著頭像頭野牛一樣朝人群衝撞去!人們紛紛往旁邊躲著,老漢直直地一頭撞到路邊的一堵青石壁上。老人用自己的生命換來鳳凰嶺殘餘樹木的安寧。在這場亂砍濫伐中,大隊何在?公社何在?李向南向地委立下軍令狀:半個月內,還有哪個大隊沒徹底剎住這股歪風的,撤銷大隊一、二把手的職務。在一個月內,哪個公社還剎不住這股歪風的,撤銷這個公社黨委的一、二把手的職務。兩個月內,不在古陵縣徹底剎住亂砍濫伐風,縣委書記李南向要自動辭職,並要求上級黨委給予黨紀處分!李向南上任僅一個月,他那年輕改革家驚人的工作效率便使他政績斐然,被民眾譽為“李青天”。

然而,這個“青天”,這個政界的新星,卻遇到了以縣委副書記兼縣長的顧榮為代表的強大的保守勢力的抵抗和壓制。顧榮在古陵苦心經營幾十年,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權力網。當李向南上任時,顧榮對這個既是老上級的兒子,而今又成了自己上級的年輕人的到來頗感不快。開始,他想用老關係的溫情感化他,並採取了“以靜制動”的鬥爭策略想駕馭他。後來,李向南的改革進程打亂了顧榮的計畫,他們之間便展開了對立衝突。顧榮借病住進縣委招待所的“貴賓院”,遙控著他的追隨者,策劃出各種方式和手段向李向南進行反擊。甚至搬來了地委書記來壓李向南。李向南宏圖大略未展,雄心壯志未酬,便陷入被動之中。

最後,省委書記的來信給年輕的改革家,給亟待改革的貧窮落後而又保守的古陵帶來了一線光明。“李向南同志: 來信看了,頗感興趣。所提問題既重要又及時、所提構想也頗有價值” 星光閃爍的天穹下,古老而蒼莽的大地上正升起著潮濕、清新、令人感動的氣息。莊嚴的黎明、新的生命、正在這氣息中一點點地孕育著。一顆清亮的新星在黑魆魆的地平線上慢慢升起。

作品鑑賞

(圖)《新星》《新星》

《新星》的問世絕非偶然現象。它是文學藝術對國家經濟改革尤其是農村經濟改革的一次強烈的反饋。它的產生過程,不但與改革時代的思潮和改革時代的民心同步,甚至也與改革進程同步。作者敢於直面人生,敢於直率地揭示現實社會種種矛盾,近距離地、全景式地攝取農村改革斑斕多彩的畫面。

作品立意深刻,氣勢恢宏,文筆辛辣尖銳,具有振聾發聵的時代力量。小說發表後,又經過電視連續劇的現代媒介作用,幾乎家喻戶曉,引起巨大反響。有些評論家認為,這部小說是“一幅當代社會的全息攝影”。這部長篇小說所反映的雖然還是農村改革的初期,但作者的筆觸已經明顯無誤地告訴讀者:改革一經開始,其不可遏止的勢頭必然直指陳腐的政治權力、經濟利益意識形態以及生活方式。

小說並沒有鋪陳農村經濟改革是如何進行的等等,而是充分展示了新舊經濟體制和新舊社會勢力轉換更替過程中鬥爭的艱巨性和複雜性。一方面,以李向南為代表的一個新型的改革者組成的領導群體正在萌芽。他們雖然還很脆弱,隨時都有被扼殺的可能,但他們順應民心天意,同時代共命運,代表著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尤其是像李向南這樣的開拓型的新人,只有在改革大潮中才有可能湧現出來。他有膽有識,有勇有謀,能言善辯,銳氣逼人。在李向南身上,體現出一種新的激情,新的氣質,新的效率和新的方式,他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和一種義無反顧的無畏精神。他,是改革的化身,是改革時代的“包青天”。

有的評論者認為,作者在寫古陵縣時,採用的是現實主義手法,唯獨寫李向南卻有些浪漫主義色彩,而浪漫得又不太夠。還有的評論者認為,李向南在現實生活中尚沒有產生,而是一個人民需要的正在孕育中的人物。作者對這個人物的處理顯得有些理想化,甚至概念化,即所謂“意念大於形象”。更有論而言之者認為,李向南不過是中國古代的包拯、海瑞的翻版,是迎合了中國普通讀者中那種乞求清官的陳腐思想,作者自己則認為,李向南這樣的人物現實生活中是確實存在的。但作者同時認為,一部作品的創作意圖應當讓讀者自己去理解,去體會。他說,如果要講這部作品的創作意圖,那么,用簡單的話概括就是:通過比較眾多的不同層次的人物性格和人物關係來凝鑄當代社會生活的圖畫。改革只是當代社會生活的一個內容,我們並不是為改革開藥方。

評價

(圖)柯雲路柯雲路

小說描寫了一個新上任的理想改革派縣領導在一個縣城的經歷:年輕的縣委書記李向南新官上任,雄心勃勃,準備在古老的中原縣城古陵大展拳腳。他有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果斷有魄力,只一個月時間,便政績斐然,被民眾譽為“李青天”。但年輕的政治新星,遇到了強大的傳統保守勢力的抵抗和壓制,李向南和以顧榮為首的官僚體系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衝突。調查組來了,各種謠言不脛而走…… 。李向南堅信自己必勝,因為他有對社會發展的堅強信念和上級黨的支持,作品出色的塑造了李向南新型政治家的形象,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突出意義的作品。

雖然小說沒有指明真正的改革方向,但是它的確傳達了一種‘改革理念’。人們從《新星》里,從李向南身上看到了社會與時代的需求。

《新星》在海外出版時,被稱為“當代官場現形記”。在大陸則曾被稱為“縣委書記從政指南”。

“說他是新星,因為他剛剛升起,因為他正在閃爍……”這些寫在《新星》扉頁上的文字成為了《新星》閃耀文學星空最好的描述。

《新星》在海外出版時,被稱為“當代官場現形記”。在大陸則曾被稱為“縣委書記從政指南”。

1986年,《新星》榮獲首屆人民文學獎

作者簡介

(圖)柯雲路柯雲路
柯雲路,原名鮑國路,男,漢族,1946年11月13日生於上海。1983年3月1日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68年至1972年在山西省絳縣插隊;1972年:山西錦綸廠工人。短篇小說《三千萬》1980年《人民文學》第11期載;中篇小說《耿耿難眠》發表在《當代》1981年第10期。

《三千萬》獲80年全國短篇小說獎。80年代初曾以小說《新星》而在文壇一炮走紅之後發表《衰與榮》、《夜與晝》等一系列作品。《新星》是柯雲路的第一部長篇,被評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突出意義的政治小說和“農村題材反映現實的新的里程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