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論壇叢書》

作者鮮明地提出了“網路批評”的概念,它的目的不是預測未來,而是對現在發出多樣化的聲音。 《數字財富》的作者,是《網際網路周刊》主編,IT業最前衛的專欄作家之一。 這樣的書,即使因時代的迅速發展不會永遠受寵,也是我不能忘卻的快樂。

《數字論壇叢書》第一套1999年6月出版,書目:
《中關村問題
《我們是醜人和Luser》
《尋找網上中國》
《電腦,穿越世紀的精靈》
《騷動與喧譁》 ——IT業隨筆
《數字財富》
《數字神壇》 ——計算機業批判
《另類空間》 ——網路胡話之一

媒體精英聯手指點中國IT業江山
網路聯軍出動叩擊資訊時代之門

海洋出版社隆重推出《數字論壇叢書》

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人類又將迎來自己親手創造的信息文明。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已對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媒體正由中介演變為經濟、社會的中心和主要舞台,信息將成為知識社會的主要資源。

為此我社推出《數字論壇叢書》,其目的在於推動社會向數位化方向轉變,促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為中國數位化推波助瀾。

本叢書第一批由《數字財富》《數字神壇——計算機業批判》《電腦,穿越世紀的精靈》《另類空間——網路胡話之一》《我們是醜人和LUSER—網路胡話之二》《中關村問題》《尋找網上中國》《騷動與喧譁——IT業隨筆》組成,全方位論述了信息技術對整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尤其是對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討論,並對信息技術今後在中國的發展方向進行了預測。

本叢書的作者均為全國有影響媒體的專欄專家,在IT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從旁觀者的角度,以生動幽默的大眾筆調,用客觀、尖銳、新穎的觀點,指點國內外信息界江山,全景式地展開個人電腦和網路發展的主要層面,將技術、市場、產品、人物、公司等舞台上的主角和道具一一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本叢書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足以啟迪人們對於資訊時代的思考。

《中關村問題》

本書中的中關村仍然不是一個物理概念,指的不僅僅是位於北京北郊白頤路上的電子一條街,它是中國計算機產業的一個象徵。中關村的生意人可能會把南京的“珠江路”、瀋陽的“三好街”、廣州的“天河路”、成都的“磨子橋”看成自己的競爭對手,而本書把他們看作中關村概念的一個延伸。更為不同的是,本書中的中關村概念不只外在地體現為遍布在全國的電子市場,他還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創業、技術創新、人才流動、資本運作諸多內容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同理,界定中關村也應該更加注重其精神的一面,因為這樣做有利探討中國民族企業如何直面國際競爭(中關村一開始就是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有利於總結失常經濟的規律(中關村不相信計畫,沒用國家投資,全靠市場驅動成長到現在的規模);有利於探索知識經濟的未來模式(儘管不少人對將中關村比喻成中國矽谷頗有微辭,但如果中關村稱不上中國矽谷,那么,中國就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稱得矽谷。中關村地區是中國知識分子最集中的地區,北大、清華、中科院等一大批知名學府和研究院全聚集此地,中國最初的知識經濟雛形如果不在這裡產生,還能在哪產生?)

《中關村問題》的確要反映中關村“沒技術”的問題、“長不大”的問題、“惡性競爭”的問題、“信任危機”的問題、“人才流失”的問題、“商氣太重”的問題,但是提出這些問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寫一本《中關村批判》,而是希望通過提出這些問題,引起更多的注意,徵集解決的辦法。

“問題”一詞沒有任何貶義。在沒有競爭的地方,不會有“惡性競爭”;在沒有人才的地方不會有“人才流失”;在市場契約不發達的地方不會出現“商氣太重”、“信任危機”;在不重視技術的地方,不會恐懼“沒有技術”;如果不是每天都要面對的位居世界500強的國際巨頭競爭,可能也不會每天憂慮自己太小。

儘管如此,我仍然同意中關村是中國知識經濟試驗田的提法,因為中關村15年來在同國外第一流公司的合作和競爭中,已經接受和掌握了國外計算機企業最先進的思想、方法以及概念,並在自覺運用理念指導修正著自己原來的行為模式。這些最先進的觀念其實是“知識經濟”的真正基礎,沒有先進的思想作為基礎,科技創新只能是空談,只能像過去一樣“躲進研究所成一統”。

即便在美國,計算機產業也處於最峰頂浪尖,其思想和觀念也都是最先進的,中關村最成功之處就是建立和美國計算機產業對話和汲取其養料的通道。

因此,中關村15年來最成功的不僅表現一年逾千億的產值,不僅表現在為整個國民經濟提供了最新、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更為重要的中關村已經學到了一套創辦以知識為資源的企業的方法和觀念。中關村已經掌握的這些方法對中國的其他行業一定有著深遠的借鑑意義。

此為寫作此書的動因。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關村尚處在它發展的初創時期,中關村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相信其他以知識作為主資源的行業同樣也會遇到,重視中關村遇到的問題,借鑑一下中關村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許能給人峰迴路轉的感覺。此為寫作此書的目的。

作者:劉韌 定價15.00元

《我們是醜人和Luser》——網路胡話之二

本書是作者1998年至1999年在《三聯生活周刊》《網際網路周刊》《計算機世界》等報刊上所開設的“叩問技術”、“網路胡話”等專欄的文章結集。作者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知識底蘊,使本書富含對整個資訊時代發展的洞見,以及對人與技術之關係前瞻的智慧。本書道出了新的數位化時代的真諦:它在賦予個人強大權力的同時,也要求個人為他們自己的行動以及他們所創造的世界擔負起更大的責任。

作者鮮明地提出了“網路批評”的概念,它的目的不是預測未來,而是對現在發出多樣化的聲音。它致力於讓公眾獲得對所有媒介及其內容的入口,試圖確立多媒體和網路的社會、經濟、美學和技術標準。作者特彆強調,此刻我們亟需對網路的政治經濟學展開討論,因為商業化和國家的管理正為網路的大眾化奠定基礎。如果我們想超越大吹大擂的階段,而又不想退入懷疑一切的陷阱,網路批評必不可少。

作者:胡泳 定價:15.00元

《尋找網上中國》

仿佛一夜之間,“網際網路”似從土地里鑽出來般地成為中國人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網蟲”、“網咖”、“網校”等新名詞如潮水撲面。從1995年網際網路進入中國,我們的網民數量正告訴向前發展:從1996年10萬、1997年的62萬,到1998年底的210萬,它正凝聚著不同性別、國籍、民族、社會階層的人士。“網”成了一個新生的社會群體,塑造著一種嶄新的文化現象——“網路就是新生活”,宣告著今天中國人對信息的敏感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毫無疑問,這一切得益於開放環境下傳統心態的變化。中國,已開始進入網路資訊時代。

我們的產業界經歷了前幾年的喧囂、洗禮,中文網路將在更廣泛的領域、以更強有力的勢頭、更迅捷的速度前進。可以大膽預言的是:本世紀內全球中文網路用戶將以更迅猛的勢頭衝破心理臨界點,從而得到更大幅度提升,今後將絕對不再局限於國內中文平台之上,隨著香港澳門的回歸與電訊產業融入國際一體化競爭,大陸、台灣、港澳、新馬以及北美華人網路服務將會在更廣闊的舞台上掀起更強有力的衝擊。作為新傳媒的網路將更有可能打破傳統媒介的壟斷,綜合傳媒不僅作為一種概念,更將以蓬勃興起的生機展現21世紀新產業的旺盛生命力;從1997年的信息頻道推送、1998年的網路門戶,到1999年的虛擬社區都將加速中文網站商業化的合縱連橫,跨地域、跨行業、不同文化背景與價值取向的兼併融合會屢見不鮮,電了商務將由天落地,終成正果,從而會清醒地告訴華爾街IT概念股——“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

《尋找網上中國》立足中文網路建設與信息服務,著力從產業建設、網路文化、網路生活等重大問題出發,多側面、多角度地解析90年代中期以來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特別是97/98兩年間國內、國際影響中文網路服務推廣的主要因素,巨觀入手、微觀落筆,深刻地闡發作者從實踐中得來的思考。

作者:陸群定價:15.00元

《電腦,穿越世紀的精靈》

電腦從問世到今天,只經歷了短短的幾十年光陰。但進步的速度著實稱得上奔騰如飛,當然人們口袋裡的銀子也應跟著一起奔騰了。儘管如此,大多數人還是覺得物有所值,因為我們花得銀子越多,計算機也就能更好地服務於人類。

不過且慢,究竟是誰為誰服務?我們真的就能肯定計算機是在服務於人類?——

我們要給計算機建造機房,裝空調,因為聽說這玩意兒既不能冷著也不能熱著;我們親親的WIN95經常會向你匯報說執行了非法操作,或者出現了致命錯誤,然後就毫不猶豫地罷工;一不留神染上了病毒還得生著法兒的給它治,惟恐一著不慎,所有的寶貴數據就成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另外,大伙兒還得經常惦記著給計算機升升級,超超頻,直至花光口袋裡的最後一分銀子。

當大伙兒覺得一切都搞定,筋疲力盡坐在這電子寶貝前面,準備HAPPY一把的時候,忽然從網路上傳來了最新的訊息:新的計算機規範出台了,更快更新的處理器也已全面上市,全面支持最新的作業系統……

這僅僅才是冰山的一角,COMPUTER的電子虛擬世界裡叫人暈頭轉向,無所適從的事還多著吶。今個兒IBM的深藍才戰勝了卡期帕羅夫,備不住哪天就有人敢說“想永生嗎?來找計算機吧!”

作者:段永朝 定價:18.00元

《騷動與喧譁》——IT業隨筆

IT是炙手可熱的全球流行詞。大寫的IT是“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術)的縮寫,指計算機、通訊及相關技術。而小寫的it是指動物、植物以及沒有生命的物體。IT業(通常就指計算機業)恰好帶著這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一副是高科技的美妙動人;一副是商場爭利的貪婪赤裸。它將人類的聰明智慧、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以及不擇手段的發財夢想糅合在一起,促成了19世紀以來最壯觀的新技術爆炸。如馬龍所說:“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製造了鏇風,而現在,我們試圖在鏇風中生活。”

無論是PC時代,還是如日中天的網際網路時代,都呈現一個相同特性:成功不再是財富、權利甚至知識的較量。往往是一群不起眼的普通人,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地方抓住了合適的機遇,一夜成名,迅速暴富。他改變了IT業的面貌,構成了IT業最富魅力的核心,也重新定義了IT文化。因此,要反映IT,必須以一種獨特的筆觸,深入精髓。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本書採取寓讚美於詼諧,含批評於幽默,蘊問題於輕鬆的方式,充當一名IT導遊,使讀者完成一次獨特之旅,以了解IT,認識IT,透視IT。

作者:方興東 定價:15.00元

《數字財富》

數字時代,可以使初出茅廬者獲得億萬財富時年輕得來不及結婚,也可以使一個國家多年積累的財富瞬間被洗劫一空。表面看起來,這是一個瘋狂而混亂的時代,財富的大起大落毫無規律。但《數字財富》的作者告訴你,這不是事實。混亂意味著規則的改變,而不是規則的消失。數字時代的財富屬於率先把握新規則的人。對於把握了新規則的人來說,數字時代財富脈絡清晰可見,數字時代財富遍地俯拾即是。

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圖景,在新的聚焦點上,將頓時變得一片清徹。《數字財富》為你揭示財富秘密,讓你洞悉財富轉移背後新的邏輯。

《數字財富》揭示財富軌跡,全部源於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工業文明與信息文明的文化比較,通過略顯誇張的對比,讓你看到規則轉變的邏輯要點,從而培養起迅速判斷下一步財富走向預見能力。

《數字財富》是一部文化比較著作,它指向對文明本質的思考;同時又是一部帶有禪悟色彩的實證公案分析。它將把你從日常商務的一地雞毛中,引導向21世紀那些最輝煌的理念。

與大師工同思考未來,把握現在。

《數字財富》的作者,是《網際網路周刊》主編,IT業最前衛的專欄作家之一。“拿手絕技”是運用文化比較方法,對IT新聞作現場直播式的理念深入剖析,力圖從文化層面上讓社會感受IT全面影響。

作者:姜奇平 定價:12.00元

《數字神壇》——計算機業批判

無疑,計算機業是全球注意力的焦點,是人類智慧和文明的又一次新高潮,是爭奪未來世界話語權的又一場大火併。但因為這是一個集合了科技與市場、文明與財富、未來與利益的混合體,因此在了解計算機業時,有許多人被高科技的光環所迷惑,被業內諸多神奇的發家所暈倒。這是泡沫與進步同時泛起的產業,是一場以市場為舞台的宏大壯觀的情景劇。本書以旁觀者的角度,以詩化、幽默的大眾化筆調,以客觀、尖銳、新穎的立場,指點國內國外業界江山,全景式地展開個人電腦和網路發展的主要層面,將技術、市場、產品、人物、公司等等舞台上的主角和道具一一呈現。

第一章闡述了最近兩三年來,國外國內計算機產業的最新發展。從魔幻和現實的交織中,確立全書的參照背景和批評視角。第二章提出中國計算機產業初級階段的論述,撥開迷霧、展現本質,把思考和憂患留給大家。第三章則從具體市場表現入手,在喧囂中透視中國計算機軟、硬體業的真實情況。第四章,則將視角重新拉向全球,分析計算機業內最劇烈的幾大局部戰爭熱點。從王冠與炮灰的赤裸裸對峙中,還原出市場追逐利益的真相。第五章,從微軟、英特爾的Wintel聯盟的形成、發展、分裂入手,分析了業界合縱聯盟,勾心鬥角的恩怨情愁,將世紀末的這場情景劇演繹至登峰造極。

總之,計算機沒有我們想像的的那么神秘,它將淪為人類普通的工具;計算機業也沒有自己宣傳得那么神奇,它首先是一個爭勢奪利的戰場。
本書的立場是“只有真相,沒有真理;只有啟迪,沒有答案;只有利慾,沒有神話”。
作者的自信來自他對產業全局的把握,作者的底氣來自他犀利的剖析以及面對文字的真誠。
可以說,這是目前為止,國內剖析計算機產業最尖銳、最深刻、最精彩的作品。

作者:方興東 定價:15.00元

《另類空間》——網路胡話之一

本書是作者在網際網路剛剛步入中國人生活的時候,從非技術領域觀察和探討網路對人類社會各個層面的相關影響的文化隨筆集。作者1996年在《三聯生活周刊》上開闢了國內第一個網路文化專欄“數位化生存”,並於1997年擔任國內第一本網際網路雜誌《網上生活》的特約撰稿人,本書大在部分文章都曾刊登在這兩本雜誌上。此外,為推動網路這一新生事物在國內的發展,作者還在引進和傳播數字科技新觀念方面做了大量的建設性工作,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收入了作者為《數位化生存》、《2.0版:數位化時代的生活設計》等有影響的譯著撰寫的譯者前言,以及他對網路預言家斯圖爾特.布蘭德、尼古拉.尼葛洛龐帝的素描和訪談。

作者認為網路目前處於茁壯成長的“青春期”,這有兩層含義:其一,從全球範圍看,雖然與無線電廣播、電視與有線電視相比,網際網路的普及速度驚人,但它仍然不是一個十分成熟的媒體;其二,從中國的情況看,儘管可以說,網路是我們為數不多的能做到與世界同步的新科技之一,但它賴以成長的社會和文化土壤都遠遠稱不上肥沃。在本書中,作者以其敏銳的超前性判斷,對網際網路這一有史以來最為奇特的人文景觀進行了深入精闢的分析,指出在青春期這樣一個迅速變化的時期,不妨進行深呼吸,仔細地審時度勢,給予技術的發明者和使用者更多的時間去克服躁動和迷狂。這樣的自由使網路進入成年。

作者:胡泳 定價:15.00元

書評《數字論壇叢書:資訊時代——我豈能做看客》

身處這個資訊時代,即使是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的人,恐怕也會承認當今世界信息技 術已在整個社會的經濟領域、文化領域產生了革命性影響。自詡為“小爬蟲”的我,難 以掩飾對網路中人的艷羨之情,“賽柏空間”、“虛擬社區”,會是怎樣神秘的規律在 運行曾經抱著國外計算機文化譯著努力地讀,企圖從中洞悉網路文化奧妙,而其中難免 艱澀的論調終於使我廢然而退。我想至少在網路文化的理論與操作上國人是不輸於西方 人的。然而,那些西方學者對電腦網路文化的理解,總是無法詮釋當代中國人特別是知 識分子對它的情感體驗。

朋友贈我海洋出版社的“數字論壇叢書”,我擱之兩周未讀,說起來,是這套書貌 不驚人的封面裝幀所致。朋友又向我特意說明,幾位作者大都是正牌的博士、碩士,以 解我不敢濫讀之憂。同時他又給我添了一層疑慮--怕讀不懂。

然而一日隨手一翻,就陷落其中不能釋手,這套書非但不帶學究氣,且極為生動幽 默。僅從“智者”、“網路狙擊手”這些猶如武俠小說中的俠客似的作者名號中就可以 了解到他們縱橫江山、揮灑自如的身手。何況還有書中鮮活的文字,給人帶來的閱讀滿 足是絕不亞於精彩小說。

請看“高壓電”方興東在數字神壇》中如何評判“計算機業”:“這是一個集合了 科技與市場、文明與財富、未來與利益的混合體,是泡沫與進步同時泛起的產業,是一 場以市場為舞台的宏大壯觀的情景劇。”的確,輝煌的貼著高科技標籤的表面,也難以 隱藏IT產業其實是商家鬥智鬥勇的賭場本質,種種功利的激情給市場競爭抹上榮耀的 光彩。

《電腦,穿越世紀的精靈》中段永朝是一位喜歡追究問題本源的技術文化精英,且 看他對計算機的沉思:用電腦塗抹先鋒派、前衛派、後現代派風格的藝術作品,可以精 細到最小的畫筆也自嘆弗如的像素;用電腦購物、聊天、交易、問診、求學、選舉、出 版、遊戲乃至戰爭,可以便捷到只需輕輕一按,……技術家們、產業巨頭們在其乖張的 想像力上塗抹著神秘,以便使人們誤讀電腦的真諦,將其由“人的造物”演變為人造的 神物”,而將幕後的操縱桿永遠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說在電腦上或說網上發現了某 種價值,莫不如說發現了人的缺陷。

大名鼎鼎的胡泳是《數位化生存》一書的譯者,他宣稱我們是醜人和Luser: 對機器的親密認同引發了我們這個時代無言的焦慮機器是仍然在服務於人類還是已開始 漫無目的地遊蕩更關鍵的是,機器是否已開始為自身的目的而工作,而這一目的是人類 一無所知,也無法控制的

在《中關村問題》中劉韌說,要討論中關村問題不能局限在中關村範圍內,它的很 多問題也是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他提到了“文化錯位”:與國外相比,自從感覺 到我們在軟體上的差距要比我們在硬體上的差距更大時,我們就開始奢談文化,奢談如 何憑藉文化之優勢,御國外軟體於國門之外。但不幸的是,莫測高深的華夏文化並沒能給幼稚的民族軟體業多少輔佐以及呵護。我們知道,國外的通用軟體比的是技術,比的 是成熟的軟體管理經驗,比的是以雄厚為後盾的人海戰術和宣傳攻勢。而國內的通用軟 件幾乎都是一兩個天才”的神來之筆……其憂心可見。

姜奇平在《數字財富》中則諄諄告誡我們要“更好地孤陋寡聞”:因為信息是情人, 有用的信息才是老婆,需要從情人中挑選一個做老婆。

這樣精彩的言論,在書中比比皆是,更為絕妙的是,猶如網路中的超文本連結,這 套書從任何一本開始閱讀,甚至是隨意地翻閱,都別有洞天,果然是已達境界的IT精 英。原來,所謂“計算機文化”並非像我輩想像的那般神秘,它就是我幾乎每天都會聽 到的PC價格的漲落,幾家軟體公司的競爭,黑客的惡作劇,IP電話與郵電的糾葛。重要的不僅是分析更是洞察的敏銳,在全局和歷史高度上對局部的認識整合。而這些冷 峻的觀點,正在報告著未來的激情,開啟著未來的方向。

……正如方興東所稱,計算機將淪為人類普通的工具,我們豈能做看客

不能不提的是,作者們宣稱“為數字時代立言,為數字中國立心”,雖然口氣很大, 文中的態度卻並不霸道,觀點立足於個性的啟迪,這使閱讀成為快感的刺激和機智的誘 發。這樣的書,即使因時代的迅速發展不會永遠受寵,也是我不能忘卻的快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