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智慧》

《教師的智慧》

《教師的智慧》分智慧使者、人文校園、冷描熱點、歲月頁碼、修學英國、漫步蘇倫六輯,收錄了《做快樂的教師》、《宿舍里的監聽》、《絕不願意回到中學時代》、《重返校園的日子》等文章。本叢書所收錄的正是在智慧之路上部分攀援者的反思點滴。有的是對個人教育行為的記載與思考,有的是對社會教育現象的歸類與駁詰,還有的是對傳統教育思想的探尋與爭鳴。或樸實或詩意,或激情或理性的文章傾注了我們對教育坦誠的熱愛與反思! 《教師的智慧》並不是一本關於如何修煉教師智慧的揭密書,甚至在全書中我們亦鮮能找到諸如教育智慧、教師智慧或智慧教師這樣的字眼。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

《教師的智慧》並不是一本關於如何修煉教師智慧的揭密書,甚至在全書中我們亦鮮能找到諸如教育智慧、教師智慧或智慧教師這樣的字眼。印象特別深的是,圍繞諸如“公開課與日常課”、“師生衝突怎么辦”、“優質課到底誰說了算”、“學生不肯打疫苗”等一個個教育場景、教育事件、教育熱點問題,儘管只是對教師行為、表現、主張、反思與感悟的忠實記錄,可是在字裡行間,我們能時時感受到教師智慧的閃現和脈動。在“打疫苗”主題中,教師們給出了7種解決方案,在不同的情形下5種都是合適的,而倘使前5種都行不通,那么另兩種也成為必要方案。原來,同樣的問題可以根據情境生成很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並沒有唯一正確的方法或步驟。原來,教師們應激形成的問題解決方法,不僅有效,而且各有依據。

內容概述

每一次錯誤,對所有具備真誠反思精神的教育者來說,都是一個進步的台階,於是便可以沿著這個台階一步一步走向智慧的巔峰,於是便可以享受到更新更美的教育視界。本叢書所收錄的正是在智慧之路上部分攀援者的反思點滴。有的是對個人教育行為的記載與思考,有的是對社會教育現象的歸類與駁詰,還有的是對傳統教育思想的探尋與爭鳴。或樸實或詩意,或激情或理性的文章傾注了我們對教育坦誠的熱愛與反思,希望它們能夠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理解與共鳴,並召喚更多的朋友在實踐、閱讀、寫作、思考的教育之旅中走得更遠!

全書主旨

《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

教師作為一種專業,需要睿智、機智、理智、明智、大智、德智。

希臘時期,人們把教師稱為“智者”,言外之意,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能為人師。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隱含了中國古代對教師提出的“智者”和“仁者”的雙重要求。第斯多慧說:“一個壞教師教學生真理,一個好教師教學生髮現真理。”我國也有“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之說。這些話語隱喻了教師的智慧形象和智慧性格。

教師是一個睿智的人。教師之所以能夠為人之師,首先是因為他(她)心智聰慧,有能夠引導學生髮展的基本智力保障。睿智的人是有知識的人,是注重充實並更新自我的知識結構的人。現時代背景下的教師應成為終身學習的倡導者、示範者和實踐者。一個睿智的教師,時刻需要成為一個具有良好思維習慣、思維品質的人,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思想陳腐、觀念陳舊不是教師應有的智慧性格;思路混亂、邏輯混亂不是教師應有的智慧性格。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思維敏捷、觀念先進,是智慧型教師的智慧性格。

教師是一個機智的人。教師之所以能夠啟迪智慧,引導心靈,是因為他(她)機智靈活,足智多謀。面對複雜的教育情境、教育關係和教育過程,機智的教師能夠化解矛盾,協調關係,得心應手。機智的教師富有幽默感,富有激情

教師是一個理智的人。教師不僅要情感充沛,而且應理智健全。在教育活動中,情緒的躁動、難言的苦惱是難免的,這是尤其不能不加節制,必能隨性而為,不能不顧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的後果,相反,需要用理智去克制,需要用理性去引導。以理服人,才會用理性的光芒去照亮黑暗的心靈。

教師是一個明智的人。教育方式是多樣的,採取哪種方式來處理師生關係、解決衝突和問題,反映了教師行為的明智程度。明智的人,善於明理,善於辨析,善於擇善而從。明智的人,善於識時務,把握大勢所趨。面對教育改革的大潮,明智的教師是改革的積極參與者、主動調適者。

教師是一個大智的人。大智者,若愚也。俄國文學家格里鮑耶陀夫的小說《智慧的痛苦》描述了一個思想者的痛苦。大智者不若愚,往往有不盡的痛苦,往往會聰明反被聰明誤。大智者,明智者也;大智者,理智者也;大智者,機智者也;大智者,睿智者也。大智者,不計一利之得失,不爭一日之長短,不呈一時之英豪。教師作為一個大智的人,必定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

教師是一個德智的人。寬厚仁愛,有理有節,人性豐滿,是教師的德智情懷。教師要有道德智慧,處理人際關係遊刃有餘;面對學生充滿愛與關懷,面對知識,充盈渴望。一個德智的人,慈祥、和藹、平和。

教師作為一種專業,需要睿智、機智、理智、明智、大智和德智。

作者簡介

焦曉駿

出生:1967年4月

簡歷:1988年畢業於揚州師範學院外語系,先後從事教學、教研及學校行政工作,現任蘇州工業園區第十中學副校長;《教師博覽》封二人物,江蘇科技報曾以《教育智慧源於對教育的熱愛》為題進行專訪報導。

榮譽:高中英語學科帶頭人、中學英語教學能手

著作:《教師的智慧》,福建教育出版社;《高中生一定要上的12堂英語寫作課》(與許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網路,讓我歡喜讓我憂》,河北人民出版社;《雙殤》(與馮斌),希望出版社;《發生在教育線上的故事》(與張菊榮),福建教育出版社;主編《國中英語全解題庫》,江蘇教育出版社。在《中國教育報》、《教師博覽》等報刊發表論文、文章80餘篇。

焦曉駿焦曉駿

創作背景

“有些教師將日益惡化的校園生態歸咎於體制,一方面怨天尤人,另一方面成為應試教育的幫凶。”焦曉駿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開始做點什麼。”他認為,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只要每位教師都能改變一點點,在細節上多動腦筋,和諧的校園環境就不遙遠。教育是一種充滿智慧的創造性勞動,而教育智慧源於對教育的熱愛。他喜歡與學生聊天,還通過調查問卷關注他們的睡眠、早餐及精神狀態,邀請教育專家為學生上心理指導課;他樂於和同事交流,組織教育沙龍與筆會來活躍思維、激發觀點、達成共識;他還將自己對教育的思考寫成文字,如《對自己的儀表負責》、《每天,面帶微笑走進課堂》、《教育,拒絕“語言暴力”》、《記住學生的名字》、《懲罰的背面是愛》等等,用智慧與愛心激勵更多的教師向學者型教育工作者發展。

《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

作為英語教師,焦曉駿卻對英語的“過熱”現象頗有微詞。他覺得,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將外語列入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如英國、美、日等國都是將國語讀寫、數學、科學作為核心課程,而外語只是選修課。開始過早、耗時過多、權重過大的英語教學不僅加重了學生負擔,而且導致了過早的兩極分化。2006年5月,他應邀參加在北京理工大學召開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並作專題發言。他從一線教師的視角抨擊英語的“虛熱”現象,呼籲理性的外語教育,引起《中國教師報》、《中國青年報》、《現代教育報》等媒體的關注。

2007年,一本凝聚著他心血的新著《教師的智慧》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錄

第一輯 智慧使者

做快樂的教師

對自己的儀表負責

記住學生的名字

用欣賞的目光看學生

......

第二輯 人文校園

宿舍里的監聽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寓言

......

教師閱讀《教師的智慧》教師閱讀《教師的智慧》

後記:

完美的缺憾

影響

《教師的智慧》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其睿智的思考、生動的文筆受到許多同仁的熱捧。該書被不少學校列為教師必讀書目,《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福建論壇》等相繼發表了一些知名學者撰寫的書評。

《教師的智慧》讀後感交流《教師的智慧》讀後感交流

書評

卜延中在書評中說,《教師的智慧》不同於一般的學術著作,它沒有系統的理論體系,沒有正襟危坐的說教,它是焦曉駿先生教育智慧的靈光閃爍,猶如沙灘上的貝殼,每一枚都有自己獨特的姿態,每一枚都蘊含大海的濤聲。作者特別注意教育的細節,用智慧捕捉細節,以細節展示智慧,能夠在無聲無痕的細節關注中,演繹教育的精彩。他關注學生的早餐,努力“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早餐飲食習慣”;他人性化地對待學生的“堂睡”,讓孩子們多睡點兒;他從記住學生的名字開始,“來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唯有具備一顆慧心,擁有一片真情,才能發現一個個細節中蘊含的教育真諦……

《教師的智慧》讀後感交流《教師的智慧》讀後感交流

特級教師高萬祥在書評中說,在古代的學校里,哲學家渴望傳授的是智慧,而在現代學校,我們降低了目標,教授的是學科。從神聖的智慧淪落到學校的教授知識,標誌了多少世紀以來教育上的一種失敗。在我看來,今天中國的中國小教育,正是一個需要和呼喚智慧的時代。願《教師的智慧》一書能給更多的中國小教師帶來教育和生活智慧的美好享受。

節選

《教師的智慧》
1.敘事例子
2003年深秋,筆者到一個學校聽了一節“分子的熱運動”課,老師向同學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太空的宇宙飛船中,宇航英雄楊利偉點燃蠟燭後能否燃燒下去”?只見課堂上同學們之間你爭我論,全然象科學家那樣地認真鑽研,得到了兩種絕然相反的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太空中冷熱空氣處於失重狀態,冷熱空氣的對流不復存在,燭焰周圍是一團已經燃燒過的熱空氣,氧氣得不到補充,無法繼續燃燒而很快熄滅;第二種觀點是:氣體分子的熱運動是不因外力影響而仍然存在的,通過分子無規則運動的擴散,蠟燭火焰處氧氣仍能不斷得到補充,一定能燃燒下去。在兩種觀點相持不下時,這位老師又告訴同學們:根據1969年前蘇聯科學家在“聯盟8號”宇宙飛船里焊接機工作情況正常的實證,確認能燃燒下去。……課後筆者及幾位聽課的老師一起和這位老師進行了座談時,請大家講講要是我來上,會怎么上?在場的一位老師說:要是我來上,我會播放楊利偉的神州五號遨遊太空的實況,激活課堂。然後提出宇航英雄楊利偉在太空的宇宙飛船中點燃蠟燭後能否燃燒下去”?這個問題,當學生爭論得有眉目時,我再用多媒體動畫模擬,使蠟燭燃燒以示結論。……也有一位老師說:我們學校條件差,電腦室還有困難,但我會把蠟燭固定在一個大塑膠瓶底,點燃後密閉,讓它從樓上往下落,讓學生親眼看一下失重狀態的蠟燭是否還燃燒。開課的這位老師說:一下課,幾位同學圍著我說,打個電話給楊利偉,問問就知道蠟燭能不能點燃。然後哈哈大笑……。我從中受到啟發:應該在課堂上挖掘學生的智慧,幫助我的教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