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賊擒王》[典故]

《擒賊擒王》[典故]
《擒賊擒王》[典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軍先鋒朱瑛、先晃,遭到瓦刺軍伏擊,全軍覆沒。 也先又施—計,派人送信王振,建議兩軍議和。 明軍沒有了指揮中心,潰不成軍,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古兵法原文】

摧其堅,奇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

 

【原文今譯】

摧毀敵人的中堅力量。抓獲敵人的首領,就可使敵人全軍解體。無首的群龍在曠野拚鬥,已經到了末路。

【出處原文】

“豈不聞擒賊必須先擒王,得虎終須入虎穴。莫使王多賊易成,莫使穴多虎偷活。”見張雲《老林行》

【出處今譯】

難道沒有聽說過擒賊必須先擒王,捉虎必須進入虎穴。不要讓賊王太多,這樣賊就容易成事,不要讓穴多,使老虎偷偷地活下來。

【擒賊擒王解釋】

擒賊擒王,語出唐代詩人杜甫《前出塞》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民間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說法,也是這個意思,蛇無頭不行,打了蛇頭,這條蛇也就完了。此計用於軍事,是指打垮敵軍主力,擒拿敵軍首領,使敵軍徹底瓦解的謀略。擒賊擒王,就是捕殺敵軍首領或者摧毀敵人的首腦機關,敵方陷於混亂,便於徹底擊潰之。指揮員不能滿足於小的勝利,要通觀全局,擴大戰果,以得全勝。如果錯過時機,放走了敵軍主力和敵方首領,就好比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擒賊擒王典故】

英宗寵幸太監王振,王振是個奸邪之徒,侍寵專權,朝廷內外,沒有人不害怕他。當時北方瓦刺逐漸強大起來,有覬

《擒賊擒王》《擒賊擒王》
覦中原的野心。王振拒絕了大臣們在瓦刺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設防的建議,千方百計討好瓦刺首領也先。公元1449年,也先親自率領大軍攻打大同,進犯明朝。明英宗決定御駕親征,命王振為統帥。糧草沒有準備充分,五十萬大軍倉促北上。一路上,又連降大雨,道路泥濘,行軍緩慢。也先聞報,滿心歡喜,認為這正是捉拿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時機。等明朝大軍抵達大同的時候,也先命令大隊人馬向後撤退。王振認為瓦刺軍是害怕明朝的大部隊,畏縮而迅,於是下令追擊瓦刺軍。也先早已料到,已派騎兵精銳分兩路從兩側包圍明軍。明軍先鋒朱瑛、先晃,遭到瓦刺軍伏擊,全軍覆沒。明英宗無可奈何,只得下今班師回京。明軍撤退到土木堡,已是黃昏時分。大臣們建議,部隊再前行二十里,到懷來城憑險拒守,以待援軍。王振以千輛輜重未到為理由,堅持在土木堡等待,也先深怕明軍進駐懷來,拒城固守,所以下令急追不捨。在明軍抵達土木堡的第二天,就趁勢包圍土木堡。土木堡是一高地,缺乏水源。瓦刺軍控制當地唯一水深—一土木堡兩側的一條小河。明軍人馬斷水兩天,軍心不穩。也先又施—計,派人送信王振,建議兩軍議和。王振誤以為這正是突圍的好時機,他急令部隊往懷來城方向突圍。這一下正中也先誘敵之計,明軍離開土木堡不到四里地,瓦刺軍從四面包圍。明英宗在亂軍中,由幾名親兵保護,幾番突圍不成,終於被也先生擒。王振在倉皇逃命時,被護衛將軍樊忠一錘打死。明軍沒有了指揮中心,潰不成軍,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參考資料】

http://www.8nn8.com/zt/36j/021.htm

http://www.njmuseum.com/zh/book/zzbj/shanshiniu/36ji18.htm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