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瑪麗亞女孩》

《撒瑪麗亞女孩》

影片的最後一個部分,父親勇基和女兒倚雋來到鄉下,祭奠倚雋母親的墳墓。在這裡,導演金基德設定了兩個結尾:一個是夢,在夢裡父親殺死了女兒;另一個夢,她承認殺死嫖客的兇手是自己,讓女兒好好地活下去。面對電影的兩個結尾,很難說導演金基德到底要表現什麼,明顯的是,罪孽感在這裡糾纏著每一位觀眾,就像糾纏著那些和少女做愛的嫖客一樣——此時,影片早已超越了宗教,這就是導演金基德的“撒瑪利亞”女孩。

基本信息

簡介

:《撒瑪麗亞女孩》:《撒瑪麗亞女孩》

《撒瑪麗亞女孩》是金基德繼導演《漂流浴室》《壞痞子》後的又一部情色題材的影片。將它稱之為情色題材,我認為根本不準確。事實上,它並沒有任何不堪入目的鏡頭。它所觸及的青春、友情、愛情、親情、人性、罪行與懺悔與以往的情色影片題材大相逕庭。它擯棄了金基德電影中轟轟烈烈纏綿悱惻的的畸戀虐戀,選擇了直指人性深處,在面對這令人側目的故事前,你不應該有任何肉慾的企圖。

另一角度來看,《撒瑪利亞女孩》又是唯美的。事實上,它是金基德導演的電影中最唯美的一部。溫和的音樂,緩慢的節奏,將人慢慢拉入傷感之境,走進對色與情去外人性和罪行的思考。怪不得本片在第54屆柏林電影節放映時,歐洲影評人會評價它為"幽雅地積澱著唯美的場景,緩緩地舒展開來,不帶一點累贅,卻是滿懷憂傷"。這顯然是對金基德的導演手法極為推崇,最後影片也獲得了最佳導演銀熊獎。 .

評價

《撒瑪麗亞女孩》《撒瑪麗亞女孩》

《撒瑪麗亞女孩》這個電影和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相似,初看上去是“黃色”題材的,仔細一看還真是寓意深長的、相當“正經”的作品。

《撒瑪麗亞女孩》所觸及的問題太尖銳了,它幾乎包含了大多數現時代困擾人的兩性問題。

首先是性交易。電影的另類之處是剛出來的一個女孩子,做“援助交際”的,是個總是微笑著的甜蜜女孩,給自己起了個綽號“婆須蜜多”,好像是佛教里一位奉獻身體讓人們相愛的女性。她有“嚴重的問題”,在於她在和男性性交易過程中和結束後,一點也不覺得自己“髒”,一點也不恨男人,甚至還會喜歡上個別男人……這叫影片的真正主人公“撒瑪麗亞”(也是個綽號)很是不滿;

其次,以性為中介的行為藝術。“婆須蜜多”不幸跳樓死了。撒瑪麗亞開始後悔協助她做援助交際(而自己不做,只收錢),她的對策是找回那些嫖客,和他們發生肉體關係後把以前“婆須蜜多”賺來的錢還給他們……不知道金基德怎么會想到這個情節,這行徑看起來有點像不可理喻的行為藝術。但是這個事情發生在重視友情而心地單純的女高中生身上,似乎也講的過去。

第三,“道德”殺人。性交易,以及後來的撒瑪麗亞的“行為藝術”,都沒有直接的害人。但是後來撒瑪麗亞的父親—一個警察出現了,他開始阻撓女兒的計畫,並毆打、恐嚇那些和她發生關係的男人,以至於逼得一個男人跳樓自殺,一個男人被毆致死。“父親”,也許是舊道德的化身。在這個片子裡,“父親”成了最可怕的人。也許他是為了保護女兒的貞操,或者為了捍衛某種道德觀……

第四,宗教、道德與性的關係,前文已經提到金基德用了佛教的人名和基督教的一個名詞來為電影的人物和章節命名,他分明是個多維的思想者,他一定思考了人與人之間的愛、宗教的真精神,以及性之間的關係——這似乎是令人困惑的東西,他就讓困惑和思索在他的電影裡蔓延……

總的來說,如果說人類社會的衝突很多由男女兩性的差異、性與家庭社會等的矛盾勾起,那么這部電影是探討解決方式的一種嘗試……

幕後

年僅44歲的金基德韓國最為活躍的導演,他既能執導為電影節所鍾愛的情愛藝術片,亦是把商業電影的好手,《海岸線》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他推出了的新片《冬去春又來》,以和尚生活為題材,加以和尚與妙女在船上做愛等鏡頭,一時震驚韓國電影圈。這是金基德第2次參加柏林電影節,之前他曾以《壞痞子》一片入圍第52屆柏林電影節。

金基德導演以前的影片,像《冬去春又來》由一個和尚和小孩的故事,探索了東方的佛教思想。在《撒瑪利亞女孩》里,他嘗試用基督教的方式思考人性,這是個有關兩個十幾歲賣淫少女的故事,它違背習俗充滿罪行,結局複雜使人不快。金基德稱影片並未講述宗教,它觸及的是罪行更深處的人性。

影片的最後一個部分,父親勇基和女兒倚雋來到鄉下,祭奠倚雋母親的墳墓。在這裡,導演金基德設定了兩個結尾:一個是夢,在夢裡父親殺死了女兒;另一個夢,她承認殺死嫖客的兇手是自己,讓女兒好好地活下去。面對電影的兩個結尾,很難說導演金基德到底要表現什麼,明顯的是,罪孽感在這裡糾纏著每一位觀眾,就像糾纏著那些和少女做愛的嫖客一樣——此時,影片早已超越了宗教,這就是導演金基德的“撒瑪利亞”女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