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個孩子》

《我想要個孩子》

《我想要個孩子》是茱迪絲·耶特林德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我想要個孩子》是以她個人經歷寫就的。這《我想要個孩子》甫一面世,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並賣出22國著作權,全球上百萬人在你之前讀到這《我想要個孩子》。由於事件真實、節奏明快、書中大膽揭露許多關於身體的細節,更不諱言事件當中,作者與親人、朋友、愛侶及醫病關係間種種難言的情感衝突,使得這《我想要個孩子》在讀者間引起很大的共鳴和迴響。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我想要個孩子》是茱迪絲·耶特林德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我想要個孩子》是以她個人經歷寫就的。我是一個成熟的女人,我想擁有全世界:熱烈的愛情、親密的朋友、有挑戰性的工作、充滿異文化的旅行,還有,我想要有小孩。但這沒我想像中的容易。一開始,我沒懷孕,然後我懷孕了,但兩個胚胎相繼流掉。我試著倒立讓受精卵著床;但沒有用。最後我接受做試管嬰兒,當身邊所有女人的肚子都吹氣般地鼓起來時,唯獨我的還是沒有動靜。我廢接受不孕?還是要再接再勵?我的失敗已經接管了一切,我所擁有的好像慢慢從指縫中流失,直到一個奇異的事件發生,扭轉了我整個向下況墜的命運。

作者簡介

茱迪絲·耶特林德《我想要孩子》的作者茱迪絲·耶特林德(JudlthUyterlinde)是西班牙文譯者、書評家及一家出版社的總編輯。這本書2001年在荷蘭以荷文出版,立刻登上暢銷書排行榜,三年內售出十七個語文版本(繁體/大塊出版社)。由於事件真實、節奏明快、書中大膽揭露許多關於身體的細節,更不諱言事件當中,作者與親人、朋友、愛侶及醫病關係間種種難言的情感衝突,使得這本書在讀者間引起很大的共鳴和迴響。一些外語版中,編輯並在書末附上讀者寫給作者的信件,以及讀者提供的有趣訊息,也為本書增添很多人情趣味。

媒體評論

懷孕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女人,它讓我覺得自己的身體成為一切的主宰。突然間有種安逸的感覺,而身體裡的這個生命更讓人覺得奇妙。
——最幸福的女人安吉麗娜·茱莉如是說
懷孕是件非常性感的事。
茱莉生產的時候,我寸步不離。能夠見證自己孩子的出世,我非常感動,簡直百感交集。
——最性感的丈夫布拉德·皮特的感性宣言

目錄

充滿“生機”的這一代
1.話說從頭
2.從渴望孩子到噩夢一場
3.婚姻與家庭
4.伊莎貝爾懷孕了
5.試管嬰兒馬戲團
6.絕望的勇氣
7.結束
後記
專業術語
致謝

前言

生,或不生?——是當代婦女版哈姆雷特式提問。除了工作壓力大、對未來缺乏信心、渴望輕鬆生活這些淺層原因外,當今適齡生育的夫婦恰是全球“嬰兒潮”(約指1946-1970)那代人的兒孫輩,背叛、抑或回歸父母因循的家庭生活——成為他們選擇是否生育的潛在驅動力。
和平時代,今年刮嬰兒潮(babyboom)風還是丁克(DINK)風?對任何國家的公共行為研究者來說,都有如謎題。歐洲各國被低人口出生率困繞了二十年後,2007年的《今日美國報》終於傳來“喜訊”,稱:從歐洲北部的冰島到南部的義大利,超過16個國家在2004年至2006年間人口出生率持續上升。而美國研究資料也顯示,近年來,隨著好萊塢“孕”事連連,許多美國家庭也喜添新丁。不管怎么說,那些被丁克族們搞得神經兮兮,成天哀嘆勞動力匱乏的社會學者們終於可以在喧囂的嬰兒啼哭中鬆了口氣了。
然而,我們為何/如何擁有一個孩子?——這依然是無數適“育”夫婦(特別是婦女本身)不斷自問的問題。從社會學角度說,這個問題的謎底恰似一場“集體無意識”的遊戲。人們可以輕易為了某一年份(如“千禧年”、“奧運年”),或一場颱風(2005年美國紐奧良市在遭遇卡特里娜颶風襲擊幾個月後,出現了大量的孕婦)甚至其他更微小的原因集體蹲產房。但具體到某一個體、某一家庭,我們為何需要一個孩子?我們如何擁有一個孩子?依然是1975-1985年出生那代,幾乎每一個人,急需解答的問題。
2001年,朱迪絲·耶特林德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我想要個孩子》,就是以她個人經歷寫就的,對以上問題的解答。這本書甫一面世,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並賣出22國著作權,全球上百萬人在你之前讀到這本書。這些人,和你一樣,也和我一樣,對生育和養育下一代充滿了疑惑、恐懼、羞澀與期待。
2008年,這本書抵達中國。就我看來,這是個適宜的年份。高唱過反叛、性開放——因此在社會上掀起風潮的那代人,我們,開始面臨“後青春時代”種種問題。愛情已不再是首要關鍵字;許多人還在尋找他們最終落腳的家園;有的人安家立業了,開始尋思傳宗接代……醫學資料顯示,每六對夫婦中,就有一對遭遇不育的生理困繞。然而,拋開醫理問題,我們是否準備好迎接新的生命?我們是否深刻意識到因此自己將經受的重重苦難與快樂?——這樣的心理問題,需要我們這一代人與我們的愛人、朋友、家人一起面對。
與新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我們另一層面的成長過程。和1975-1985年人玩過的搖滾的歌曲、“下半身”式詩歌乃至所有“超級女聲”式的自吟自唱不同,我們開始要接受一種時而低沉、時而歡快的合唱形式,要通過子宮(而不是頭腦、容貌甚至陰道)向未來的命運祈禱。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許多人和朱迪絲·耶特林德一樣,在迎接或者拒絕新生命的過程中,才寫下各自對生命的答案。
但我相信,在這茫茫蒼穹中,無論最後,你得到的答案是什麼,通過選擇、付出和層層苦難與快樂,你對生命的理解一定與之前迥然不同。
當你看完這本書,當你得到自己對生育的答案,你又加入了這代人新的步伐——我們這一代,現在充滿“生機”的這一代。

精彩書摘

1.話說從頭
我們尚未接過吻,腳踏車把手卻糾纏在一起。酒吧打烊了,我們被勸出門外,笨手笨腳分開自己的車子。“我能有一個非分之請嗎?”他說。“你願不願意再到我那喝上一杯啤酒?”
我剛認識保羅不久,便覺得他有趣、抓人,富有創見又倔強固執。所有陳思舊想對他毫無用處,滿腦子狂放不羈。跳起舞來也是那么無拘無束,扭來擺去孩子氣十足。看到他跳舞的樣子,我就愛上他了。
他住的地方以前像是倉庫,就一個大房間。屋裡冷得像冰庫。我心裡最想做的,就是直接和他一起跳上那張大床,但我沒那么豪放。我只是將鞋子脫下來——好歹做點表示。
保羅將房子中間燒木頭的爐子點上火。我從未用過那玩意,不免有點手足無措。也許我真不該來這兒。我們原先在溫暖酒吧里那份自然的親密感,現在蕩然無存了。他的舉動看不出有何“非分”之處,只是給了我一杯啤酒。家裡就這點了,他說。他的聲音有點懊惱,但也可能在暗示我將就一下。喝完杯中酒,我急急忙忙開始穿鞋。“我還是走吧。”
但接下來,我們站在那裡親吻。這個周末剩下的時間我們都賴在那張大床上。除非去拿吃的喝的,或者往爐子裡添柴火才會起身。拉上窗簾,拔掉電話線。我們做愛的氣息,尤其是合起來的味道美極了——我知道我們彼此相屬。不是我相信真愛。但從那一刻起,沒有他的每個夜晚,我都感覺失落。
我們手挽手走在紐奧良街頭,駐足聆聽每位街頭樂手的表演。“我能有一個非分之請嗎?”我說。“我們生個孩子好嗎?”我真想聽到這個問題從我舌尖蹦出是什麼感覺。不算太瘋狂,我想。沒準還是個好主意。生兒育女,人之常情。你時常聽人說他們喜歡孩子,喜歡動物。那種“擁抱一切”的愛對我而言很陌生。我愛我前男友的狗,時常帶它到林問或海邊漫步。我愛我哥哥的孩子,他們也很享受和我們一起小住。無疑,我也會愛我們的孩子。如果我想和誰生孩子,那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