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國家——技術與發明》

《我們的國家——技術與發明》

作者選取了22個小專題。通過這些專題,能夠對中國古代的技術和發明成就獲得一個鳥瞰式的印象,同時也可能因此而引發對某些技術或發明進一步了解和研究的興趣。

基本信息

看點

這是一套專門為大眾讀者精心打造、由名家傾情撰寫的系列叢書。

本叢書由各領域卓有名望的專家撰寫,內容厚積而薄發,行文嚴謹而鮮活。面向的讀者群體也極為廣泛,既可以是國內讀者,也可以是海外華人;既可以作為了解中國文化的通俗讀物,也可以作為中華青少年追溯與了解祖國文化之源的可靠讀本。

本叢書每冊約10萬字,插圖約80幅,圖文並茂,製作精美,具有表述準確、尊重歷史、極具可讀性等特點。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無論我們使用哪一種“科學”概念,都無法否認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古代在技術上有著非常高的成就。

本書的目的,就是介紹中國古代的技術和發明成就。

22個專題的順序,則大體按照時間先後排列,這樣也就順便形成了一個大致的歷史線索,這對於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明也是有益的。

科學與技術、發明與發明權之爭、並非每種發明都造福人類、評價發明的標準隨時代而異、允許“無用”的奇情異想、“四大發明”的定型版本、“批”派、“挺”派、“新四大發明”選項等。

作者簡介

江曉原,1955年生,1988年成為中國第一個天文學史專業的博士。1999年春調入上海交通大學,出任中國第一個科學史系首任系主任。現為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會員,國際東亞利技醫學史學會(ISHEASTM)會員,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天文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性學會理事,上海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上海性教育協會理事,《自然科學史研究》《中國科技史料》等國家級學術刊物常務編委、編委。已在海內外出版《天學真原》《星占學與傳統文化》《回天——武王伐紂與天文歷史年代學》《中國人的性神秘》《星占》等專著共十六部。

文摘

“四大發明”的定型版本

從爭論中所挖掘出的線索來看,關於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說的演變和成型,依次有如下三個重要人物: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卡爾•馬克思(KarlHeinrichMarx,1818—1883)、李約瑟(JosephTerenceMontgomeryNeedham,1900—1995)。

培根曾倡言古代“三大發明”,即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並且從文學、軍事和航海活動三方面闡述這些發明的重要意義,說它們“使世界產生了不計其數的變革,以至於沒有任何帝國、教派、個人對人類事務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力”。不過,在《新工具》中他認為這三大發明“它們的起源模糊不清”,並未將它們歸於中國。

後來,馬克思基本上沿用了培根的說法,認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不過,他也沒有說這三大發明是中國的。馬克思甚至認為“中國根本就沒有科學和哲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