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前傳》

《慈禧前傳》

小說不是歷史,必須有波瀾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高陽便是一位講故事的大家。高陽歷史小說的另一大優勢,就體現在這裡。晚清歷史,頭緒紛繁,變幻莫測,“剪不斷,理還亂”。高陽卻是從容駕御,諸條線索,分別寫來,又交錯相關。在一張一弛的故事敘述過程中,晚清的歷史面貌自然地顯現出來。讀者在急欲了解故事的進一步發展的閱讀渴望中,不知不覺也熟悉了那一段史實。

(圖)《慈禧前傳》慈禧前傳

作者: 高陽
出 版 社: 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3-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310
印刷時間:
開本: 16開
印次:
紙張:
I S B N : 9787508045566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傳記 >> 中國政治人物

內容簡介

一個女人的政治生涯,始於其作為皇帝的丈夫的死,清鹹豐十一年,清文宗死於熱河行宮,幼帝即位,其生母蘭兒被稱為“以聖母皇太后”,面對著權利的誘惑,喪夫之痛的失落感,蘭兒心裡滋生出的是世人不可想像的人生路途,她將自己逼上了一條從政之路,一個女人的王朝從此建立起來了……

作者簡介

高陽(1922-1992)
台灣著名作家。本名許晏駢,字雁冰,筆名郡望、吏魚,出生於錢塘望族。
大學未業,入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當了空軍軍官。
1948年隨軍赴台灣。曾任國民黨軍隊參謀總長王叔銘的秘書。退伍後任台泫《中華日報》主編,還一度出任《中央日報》特約主筆。高陽擅長於史實考據,曾以“野翰林”自道。他的成就不僅在於評史述史,更重要的是將其史學知識用於創作歷史小說。
1962年,高陽受邀於聯合報副刊連載《李娃》,此部作品不但一鳴驚人,也成了高陽歷史小說創作的濫觴。爾後發表的《慈禧全傳》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雪岩》、《紅頂商人》、《燈火樓台》,更確立了他當代首席歷史小說家的地位。
高陽一生著作一共有90餘部,約105冊。
高陽的歷史小說不僅注重歷史氛圍的營造,情節跌宕,旨在傳神,寫人物時抓住特徵,寥寥數語,境界全出。

書摘插圖

引子 清文宗與恭親王
清鹹豐十一年辛酉七月十六日,文宗崩於熱河。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繼位,並派怡親王載垣等軍機大臣,額駙景壽及輔國公肅順等總共八人,“贊襄一切政務”。這就是清朝家法中“顧命大臣”輔弼幼主的制度。
不久,幼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其時仿明朝萬曆的成例稱她“聖母皇太后”),既不甘於大權的旁落,又深憾於肅順的跋扈,於是與文宗異母弟恭親王奕訴密謀,奪取政權,由“顧命”而變為“垂簾”,兩宮臨朝稱制於上,恭親王綜攬全局於下,是為近代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爭權的兩方,縮小範圍來說,一方為慈禧和恭親王,一方是肅順及其同黨。但肅順為文宗所重用,而文宗的重用肅順,則在恭親王於鹹豐五年奉旨“罷直軍機,回上書房讀書”以後——此為文宗與恭親王兄弟失和的表面化。換言之,沒有恭親王於鹹豐五年的退出軍機,就沒有肅順於鹹豐六七年始的逐漸被重用,即令肅順在御前當差,有心攬權,則以恭親王的地位,足以裁抑,然則文宗的末命,必以嗣君付託恭親王,不特無“政變”之可言,且亦無“垂簾”之變局。王湘綺詩:“祖制重顧命,姜姒不佐周”。“垂簾”原是恭親王與慈禧合作的條件之一,倘恭親王亦在“顧命”之列,一定也跟肅順、載垣一樣,對“垂簾”之議,持堅決反對的態度。
由此可見,“辛酉政變”實種因於文宗與恭親王的兄弟失和,其間牽涉到帝位、親情、禮法、隱衷。重重因素的糾結,構成了複雜微妙的過程。我以為在貢獻《慈禧前傳》於讀者之前,有先議議此過程的必要,因作本篇。
宣宗生前,三後九子,二三兩子幼殤。第一子薨於道光十一年四月;兩個月以後,皇四子奕諠生,是為文宗。
文宗的母親鈕祜祿氏,由全嬪累進為全貴妃。十三年四月,繼後佟佳氏崩,全貴妃晉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十四年十月,正位中宮。二十年正月初九崩,年三十三。宣宗親自定謚為“孝全”。
……

相關詞條

文學 小說 書籍 青春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