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器解剖》

《感覺器解剖》

《感覺器解剖》,由哈爾濱醫科大學集體編著,2001年2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本書採用標本、示意圖、模型、動畫等相結合的表達方式,詳細地介紹了它們的解剖結構和功能。可供醫學院校教學和醫學生自學使用。

《感覺器解剖》《感覺器解剖》
名稱:感覺器解剖
作者:哈爾濱醫科大學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2月
編碼:ISRCCN-M22-00-0098-0/V.R
語言:中文簡體
定價:¥38.00
內容簡介:人體感覺器包括視器、位聽器、味器、嗅器、皮膚等,本片重點介紹視器和位聽器,對味器、嗅器和皮膚只作簡單介紹。視器和位聽器結構較複雜,本片採用標本、示意圖、模型、動畫等相結合的表達方式,詳細地介紹了它們的解剖結構和功能。本片由哈爾濱醫科大學製作,片長46分鐘,可供醫學院校教學和醫學生自學使用。

生理結構解剖介紹

人體感覺器包括視器、位聽器、味器、嗅器、皮膚等,具體感覺器解剖介紹如下: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3部分。

(一)耳廓

耳廓又稱耳郭,位於頭部兩側,主要由彈性軟骨為基礎外被皮膚構成,皮下組織較少,但血管神經豐富。耳廓下部無軟骨,僅由皮膚和皮下組織構成,稱耳垂,是臨床採血的常用部位。耳廓中部深凹的部位有外耳門,向內通外耳道。耳廓具有收集聲波的作用。

(二)外耳道

外耳道是外耳門至鼓膜之間的一條彎曲管道,長約2.5~3.5cm。外耳道內側2/3部位於顳骨內,稱骨部;外側1/3部以軟骨為基礎,稱軟骨部。牽拉耳廓,軟骨部可隨之移動。外耳道略呈S形彎曲,檢查外耳道和鼓膜時,向後上方牽拉耳廓,可使外耳道變直。但檢查嬰兒的鼓膜時,由於其外耳道尚未發育完全,短而直,鼓膜近水平位,故須將耳廓向後下方牽拉。

外耳道皮膚內含有耵聹腺,分泌的黃褐色粘稠物稱耵聹,乾燥後形成痂塊,有保護作用。

(三)鼓膜

鼓膜位於外耳道與中耳之間,為橢圓形半透明薄膜,呈傾斜位。鼓膜的中心向內凹陷,稱鼓膜臍。鼓膜的上1/4區活體觀察時,薄而鬆弛,呈淡紅色,稱鬆弛部;下3/4區活體觀察時,堅實緊張,呈灰白色,稱緊張部。從鼓膜臍向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區,稱光錐。由於鼓膜很薄,中耳炎或強聲作用易導致鼓膜穿孔。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竇和乳突小房。

(一)鼓室

鼓室位於鼓膜和內耳之間,是顳骨岩部內的一個不規則含氣小腔。鼓室內有3塊聽小骨和2塊聽小骨肌。鼓室上部即位於鼓膜上緣水平以上的部分,較為狹小,稱上鼓室或鼓上隱窩,是容納聽小骨的主要部位。鼓室壁內表面和聽小骨表面都有黏膜覆蓋。

鼓室壁

1.鼓室壁鼓室有6個壁。

(1)上壁又稱蓋壁,即鼓室蓋,為一層薄骨板,藉此與顱中窩分隔。

(2)下壁又稱頸靜脈壁,為一層薄骨板,與頸內靜脈起始部相鄰。

(3)前壁又稱頸動脈壁,與頸動脈管相鄰,上部有咽鼓管的開口。

(4)後壁又稱乳突壁,此壁下部有一突起,稱錐隆起,內藏鐙骨肌。上部有乳突竇的開口。

(5)外側壁又稱鼓膜壁,主要由鼓膜構成。

(6)內側壁又稱迷路壁,即內耳的外側壁。內側壁的後上方有一卵圓形孔,稱前庭窗,被鐙骨封閉;內側壁的後下方有一圓孔,稱蝸窗,被第二鼓膜封閉。

2.聽小骨

聽小骨包括錘骨、砧骨和鐙骨。三骨依次借關節相連,構成一條聽骨鏈。錘骨居外側,借錘骨柄附著於鼓膜臍;砧骨居中;鐙骨居內側,鐙骨底借韌帶連於前庭窗的周邊,封閉前庭窗。

鼓膜聽小骨

當聲波振動鼓膜時,震動通過聽骨鏈的傳導,使鐙骨在前庭窗上來回擺動,最後將聲波的震動傳至內耳。當炎症引起聽小骨粘連、韌帶硬化等,聽骨鏈的活動受到限制,可使聽力減弱。

(二)咽鼓管

咽鼓管是鼻咽與鼓室相通連的管道,其內襯以黏膜並與鼻咽及鼓室黏膜相延續。其作用是調節鼓室內的氣壓,維持鼓膜內外兩側氣壓的平衡,有利於鼓膜的振動。小兒咽鼓管粗短,接近水平位,故咽部感染易經咽鼓管波及鼓室,引起中耳炎。咽鼓管閉塞將會影響中耳的正常功能。

(三)乳突竇和乳突小房

乳突竇又稱鼓竇是介於鼓室與乳突小房之間的腔隙,向前借鼓竇口開口於鼓室後壁上部,向後、下與乳突小房相通連。乳突小房為顳骨乳突內許多互相連通的含氣小腔,腔內襯以黏膜,並與乳突竇及鼓室內的黏膜相延續,故中耳炎時可經乳突竇侵犯乳突小房,並髮乳突炎。

內耳又稱迷路,位於鼓室的內側,埋藏於顳骨岩部的骨質內,由迂曲複雜的管道組成。迷路分為骨迷路和膜迷路兩部分。骨迷路是顳骨岩部內的骨性隧道;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內密閉的膜性囊管。膜迷路內充滿內淋巴,膜迷路和骨迷路之間充滿外淋巴,內、外淋巴互不交通。

骨迷路示意圖

(一)骨迷路

骨迷路由前內向後外沿顳骨岩部的長軸排列,依次分為耳蝸、前庭和骨半規管三部分,它們相互連通。

1.骨半規管骨半規管為3個半環形骨性小管,相互垂直。根據它們的位置,分別稱為前骨半規管、外骨半規管和後骨半規管。每個骨半規管都有2個骨腳連於前庭,其中都有一個骨腳在接近前庭處膨大,稱骨壺腹。

2.前庭前庭是骨迷路的中間部分,為一近似橢圓形的腔室,前部較窄通耳蝸;後部較寬,與3個骨半規管相通。

3.耳蝸耳蝸位於前庭的內前方,形如蝸牛殼,由蝸軸和環繞其外周的蝸螺鏇管構成。耳蝸的頂端稱蝸頂,蝸頂到蝸底之間的錐體形骨質為蝸軸,其內有蝸神經和血管穿行。

蝸螺鏇管是中空的螺鏇狀骨管,圍繞蝸軸鏇轉兩圈半終止於窩頂。自蝸軸向蝸螺鏇管內伸出一螺鏇狀骨板,稱骨螺鏇板,其游離緣借蝸管附著於蝸螺鏇管的外側壁。骨螺鏇板和蝸管將蝸螺鏇管完全分隔成上、下兩部。上部的管腔稱前庭階;下部的管腔稱鼓階。前庭階與鼓階在蝸頂處借蝸孔相通。

(二)膜迷路

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內,借纖維束固定於骨迷路的壁上。由膜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蝸管組成,它們之間相互連通。膜半規管位於骨半規管內,橢圓囊和球囊位於前庭內,蝸管位於耳蝸的蝸螺鏇管內。

膜迷路示意圖

1.膜半規管膜半規管套於同名骨半規管內,分別稱前、後、外膜半規管。各膜半規管也有相應的膨大部分,稱為膜壺腹。壺腹壁上有隆起的壺腹嵴,是位覺感受器,能感受頭部鏇轉變速運動的刺激。

2.橢圓囊和球囊橢圓囊和球囊是前庭內兩個相互連通的膜性小囊。在橢圓囊和球囊的壁內各有一斑狀隆起,分別稱橢圓囊斑和球囊斑,是位覺感受器,能感受直線變速運動的刺激。

3.蝸管蝸管位於蝸螺鏇管內,介於骨螺鏇板和蝸螺鏇管外側壁之間。一端在前庭內借細管與球囊相連;另一端至蝸頂,為盲端。在橫斷面上,蝸管呈三角形。其上壁為前庭壁,又稱前庭膜;外側壁為蝸螺鏇管內表面骨膜的增厚部分,一般認為與內淋巴的產生有關;下壁為螺鏇膜,又稱基底膜,其上有突向蝸管的隆起,稱螺鏇器,為聽覺感受器,能感受聲波的刺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