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工具:教育的社會文化研究》

《心理工具:教育的社會文化研究》

《心理工具:教育的社會文化研究》指的是人為創造的標記、符號、文字、公式、圖像等,它們能夠幫助個人去掌握適應於自己所在文化的心理功能,還對“中介學習”等重要概念及其對教育的啟示作了深入闡述。

基本信息

簡介

作 者:(以)柯祖林 著,黃佳芬 譯

心理工具:教育的社會文化研究
心理工具:教育的社會文化研究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10-1
叢 書:當代心理科學名著譯叢
定 價:25元

作者簡介

阿萊克斯?柯祖林(Alex Kozilin),是耶路撒冷的學習潛力提高國際中心的研究部門主任。柯祖林生於俄國,並在莫斯科大學心理學院獲得了博士學位。1980-1990年他在美國的波士頓大學任教並作研究。他曾在美國的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南非的威特斯蘭德大學(UniversityofWitwatersrand)和英國的伊科瑟特大學(UniversityofExeter)當過訪問學者。也曾在以色列希伯來大學(HebrewUniversity)、特爾-艾維夫大學(Tel-AvivUniversity)和本-格利翁大學(Ben-GurionUniversity)任教。他感興趣的領域有誰知、學習和跨文化研究。柯祖林博士是幾個主要的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和中介學習理論專家之一。他是以下書籍的作者或主編:《維果斯基的心理學:思想的傳記》(Vygotsky’sPsychology:ABiographyofldeas,哈佛大學出版社,1990),《心理工具:教育的社會文化研究》(PsychologicalTools:ASocioculturalApproachtoEducation,哈佛大學出版社,1998),《中介學習的體驗:福印斯坦的教育和心理學理論的影響》(ExperienceofMediatedLearning:AnImpactofFeuerstein'sTheoryinEduationandPsychology,PergamonPress,2000),《文化背景中的維果斯基教育理論》(Vygotsky’sEducationalTheoryinCulturalContext,劍橋大學出版社)。

影響

本書對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教育中心運用作了詳細的介紹。“心理工具”是維果斯基的認知發展的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概念,等。本書還對“中介學習”等重要概念及其對教育的啟示作了深入闡述。
在維果斯基思想的影響下,當今的教育界和心理學界正經歷著對學習過程看法的根本轉向。希望讀者們能在本書的字裡行間覺察到這一轉向,更希望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能為中國的教育和心理工作者解答教育改革中面臨的問題。

目錄

總序
譯者前言
中文版序(附原文)
前言
導言
第一章 心理活動的概念
第二章 皮亞傑、維果斯基和認知革命
第三章 中介學習的經歷和心理工具
第四章 認知教育
第五章 移民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的誰知技能
第六章 作為心理工具的文學
第七章 向今後的教育提出的要求
參考文獻

維果斯基

維果斯基是心理學史上富有傳奇性的人物。他只活了短短的三十八年,卻留給了人類厚厚的六大卷著作。七十多年前他在莫斯科大學創立了心理學的社會文化理論。這一理論曾遭到了史達林政權的批判和封禁,也曾遭到過他的學生的篡改,但在七十年後的今天,又重新閃射出燦爛的光芒,成為引導著當今世界的心理學和教育發展的力量。用這一理論去分析當今的教育問題,很多問題能迎刃而解,因此使人們感到相見恨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