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最大的寶藏》

《心是最大的寶藏》

《心是最大的寶藏》以眾多的案例和觀點明確闡述“心是最大的寶藏”,而且全面分析了自我激發力、覺知—自主力、面對力、承擔力、整合力、定力、實現力、超越力等八種最重要的心力。通過系統訓練並掌握這八種心力,可以實現心靈素養和能力的全面提升,開發出最大潛能,取得最大成功。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心是最大的寶藏》是世界青年成功學會副會長、超級暢銷書《方法總比問題多》作者吳甘霖的最新力作。
中國首套原創性成功學,被中外100多家媒體譽為“成功學的東方奇葩”超越西方心理學,超越情商理論。這是中國第一套原創性成功學,被譽為“成功學的東方奇葩”。

作者簡介

吳甘霖,198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歷任《中國青年報》記者、香港中華文化傳播集團副總裁、美國美中國際創造力開發中心總裁兼中國區總裁等職。現任甘霖智慧國際培訓機構理事長、世界青年成功學會副會長、國資委國際商務職業資格認證及考評審員會主任委員。
其2005年出版的《方法總比問題多》一書,兩年多時間已重印30多次,在“雅虎中文”上發表的讀後感和新聞達1100多萬條,創造中國培訓圖書之最,是近年來全國最暢銷的圖書之一;此外,出版的《心本管理——管理學的第三次革命》、《禪:直指人心的管理學》、《生命智慧——活出自己的陽光》等著作也深受讀者歡迎。
常年開設智慧系列課程,培訓對象為,包括財政部在內的中央和國家部委,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眾多高級總裁班,以及長虹集團等眾多著名企業,深受各界歡迎。

目錄

第一章當自己的發動機:自我激發力
生命中最重要的的發動機
一“茬”人生與“哲商
給夢想“鬆綁”
“非……不可”的決心
有願力還要有信力
熱忱——全身心的認可
第二章鏡子的力量:覺知一自主力
覺:自主的基礎
擴大內心的明覺
從覺知到自主
第三章絕不把背部留給槍口:面對力
重視面對力的五大理由
撕開逃避的面罩
提升面對力的八大方法
第四章你的肩膀夠硬嗎:承擔力
重視承擔力的五大理由
為何躲避承擔
提升承擔力的五大方法
第五章最佳化的心靈最有力:整合力
心靈整合的五大價值
讓整合有一個好的目標
整合越有系統性,就會與越有效果性
對立面更需要整合
整合需要重視“度”原則
第六章方寸不亂,一切不亂:定力
內在作主的關鍵力量
“外離相曰禪,內不亂為定”
當下一秒煉心法
付沖動的四大“法寶”
應付危機的但大“法寶”
第七章做好了,才叫做了:實現力
將夢想轉化為目標
以行動來“埋單”
方向是金,方法是銀
放棄是唯一的失敗
第八章鬆開的手比握緊的手擁有更多:超越力
挑戰新目標,才有新境界
別讓過去成為前進的包袱
挑戰自我,才能實現更好的自我
“知非即離”與“時刻歸零”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當自己的發動機:自我激發力
我們現在從自我激發力開始,來探討超凡成功者的八大心力。
自我激發力是八大心力的第一大心力,它是創造超凡成功的根本。
生命中最重要的發動機
一部機器要開動起來,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發動機。
換句話說,一個人要成功,最需要的也是讓自己有一個發動機。
這個發動機體現在心力上,就是自我激發力。
世界上有三種人:
第一種:再怎么樣也難以激發的人。
這是所謂“心如墳場”的人,他們活著,不過是行屍走肉而已。
第二種:需要外在的刺激才會得到激發的人。
他們有追求,但很被動,假如沒有外在的刺激,他們的生命力總是處於沉睡狀態。
第三種:能夠自我激發的人。
這種人才是自己心靈和生命的主人,才會真正有源源不斷的成功原動力。
為什麼擁有自我激發力如此重要呢?我們不妨來看一個著名的故事: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
一次,一個年輕人向他請教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蘇格拉底要這個年輕人第二天早晨去河邊見他,年輕人準時而至。蘇格拉底便讓這個年輕人陪自己一起向河裡走。
年輕人沒有料到的是:當河水沒到他們的脖子時,蘇格拉底趁他沒有注意,竟然一下把他推入水中。
小伙子拚命掙扎,但蘇格拉底用力將他按在水裡。
直到他奄奄一息時,蘇格拉底才把他的頭拉出水面。
之後,蘇格拉底問他:
“在水裡的時候,你最需要什麼?”
小伙子回答:
“空氣。”
蘇格拉底說:
“這就是成功的秘訣。當你渴望成功的欲望就像你剛才需要空氣的願望那樣強烈的時候,你就會成功。”
為何強烈的願望對成功如此重要?
正如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所指出:
“若要成功,必須要擁有滲透到潛意識中的強烈而持久的願望。”
要成功,光“要”是不行的,“我一定要”,這才是最大的關鍵!
毫無疑問,我們的生命都需要一個最重要的發動機,來將自己帶到超凡成功的目的地。
而自我激發力,就是這一最重要的發動機。
這種自我激發,不是一般的激發,而是將自己激發到“我一定要”、“非要不可”的強度,這樣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所以,請首先讓自己的心力得到最大激發吧!
通過不斷激發、不斷發展、不斷強壯,心力就必然會為你不斷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最終讓你擁有最大的成功!
一“茬”人生與“哲商”
要培養最大的自我激發力,一定需要一種原動力。
那么,這樣的原動力是什麼呢?
不妨先看一個故事:
某天黃昏,一位七十多歲的老農民,像以往一樣來到山坡上鋤草。在一片暮靄中,老人突然有所感悟。
一個平時意識到卻總是想起就躲避的念頭——“死亡”,比什麼時候都更清晰地出現在他的面前。
他嚇壞了,匆匆忙忙跑回家,一到家就躺在床上千嚎起來:
“不能死的呀,人死了就沒有了的呀!”
就這樣叫了十天。十天后,身心憔悴的他,很快讓死神帶走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我的老家。雖然這不是一個使人愉快的故事,但卻牽涉到一個成功學的起點問題,即:
人為什麼要追求成功?
這個問題在許多人看來,是不言而喻的事。
“為什麼要追求成功?這還用問嗎?——因為成功可以有更多的錢;可以過更美滿的生活;可以出人頭
地,享受人們充滿羨慕的眼光和掌聲……”
得承認他們的話在相當程度上是對的,因為絕大多數人,的確就是這樣想和這樣做的。
正因為大家都這樣想和這樣做,所以就可以跟隨眾人的意見,不必自己花時間和精力去思考了。
然而,能夠取得大成功甚至極限成功的人,卻不滿足這種“不言而喻”的答案。
他們把對成功的追求,與對人生的根本問題結合起來做撫今追昔的思考,從而能夠取得超越一般人的成功。
且來看下面這段話:
“人生就是一場正在焚燒的大火,一個人能夠做到,也必須去做的,就是儘自己的全部力量從這場火災中,搶救點什麼出來。”
也許,你會認為這是哪個哲學家,在對人生進行嚴肅思考之後,所總結出的觀點。
你也許想像不到:說這話的主人,其實是比爾·蓋茨,軟體王國的帝王,世界首富。
的確,從一個商人嘴中說出這樣的話,似乎有點出乎意料。
但是據有關報導,比爾·蓋茨從小就喜歡研究偉人的傳記,並思考一些嚴肅的人生問題。
上述這個觀點,其實對他的人生選擇,是一個十分形象的註解。想想18歲那年,哈佛大學的學業未完成,就出來搞電腦軟體開發,終成幾次蟬聯的世界首富。誰能說這種決斷,這種以分秒必爭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理想的行為,和他這個觀點之間,沒有很大的聯繫呢?
要激發我們對成功的追求,就必須明確成功的價值。而成功的最大價值,必須落實到生命智慧這一層次。
那些成功人士尤其是極限成功的人士,無一不對“成功”與“生命”的關係進行深刻的思考。
生命是什麼?生命僅僅是一次性的存在,是單向的旅途,它不僅是不可重複的,也是轉瞬即逝的。
任何人概莫例外,如同一茬小麥,你的人生只會是一“茬”人生。
然而,大部分人對生命一次性的感覺,常常處於沉睡狀態。他們像那位老農民一樣,由於畏懼,由於慣性,對“人必有一死”的必然,總是不願正視。
正因為不願正視,他們便任由自己渾渾噩噩度日,直到最後一刻,才會猛然悔悟:這短短的、不再會來的一生,自己竟然沒有過好。
與此相反,那些取得巨大成功、贏得豐盈人生和美滿生活的人,幾乎無一不是正視了生命的一次性存在,並由此而警覺、發奮,主動地安排人生的。
雖然這種正視讓人一時無法接受,但經受了其強烈的震撼之後,他們才有了人生真正的起點。
我認為:接觸到生死問題才是真正確定人生觀的第一步。
意識到人的局限,才可能獲得局限中的“最大”;
意識到人必有一死,恰恰是真正的“生”之開始。
生死問題是哲學的核心問題。
大成功者必然是大哲學家。他們未必會寫什麼哲學著作,但是在他們的骨子裡,總是貫穿著一種真正的哲學精神。
做大事業的人,不僅智商高,情商高,而且,還有一種更重要的“商”——“哲商”。他們對世界的本質和生命的本質,有著更為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不管是政治家、企業家,還是教育家、科學家等,假如他們在這方面沒有真正深刻的“覺悟”,他們就不會做出那樣傑出的成就。
我認為:唯有真正具有“哲商”,尤其是對生死問題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有心靈上重生的機會,有真正對命運的塑造;才會真正懂得:如何擺脫盲目,籌劃一生,學會如何去當自己和生活的主宰。
近一段時期以來,潛能開發已經成為各種成功學的主流。
一些人甚至認為:以前的各種培訓,是沿著知識更新一技能補充一思維變革一觀念更新這四度進行的,現在以心理潛能為主的訓練,是“第五深度培訓”。
戴爾·卡耐基的自信心訓練、拿破崙·希爾的“PMA”(積極心理)訓練、安東尼的身心一體訓練,都是心理潛能開發的體現。
毫無疑問,這些訓練都各有自己的價值。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所有東西,幾乎都難以超越“技巧”的一面,照其訓練,固然有其效果,但是這是“枝上起用”的做法,無法“根上起用”。
許多未必懂得這些技巧的大成功人士,偏偏是有了“根上起用”的努力,從而有了真正的成就。
“根上起用”,正是從正視生命為開始。
有了這種正視,你就會有那種不辜負此生,要在此生儘可能做得出色、過得好的願望,就有了要對自己此生做主的強烈意識。
於是,追求成功的願望,才會有了一個永不衰落的原動力。
有了這一原動力,你就成了自己的發動機,就會不斷將自己的夢想燃燒,不斷激發自我負責的意志,激發自己生命最大的潛能,獲得人生最大的成功。
給夢想“鬆綁”
有了這種直逼生死的正視,人就容易產生“人生很短,世界很大,生活很廣”的感悟。
意識到“人生很短”,就會讓你對人生有巨大的珍惜,讓你必須從現在起就抓緊生活。
意識到“世界很大,生活很廣”,就能使你的心靈得以徹底解放,徹底地向生命的廣闊性、多樣性、可能性敞開,追求生命的整體廣大、豐盈。
自我激發的第一步,是給夢想“鬆綁”。
如何鬆綁呢?我們不妨現在就來試一試。
請你此時大膽地寫出三個你最想實現的目標。這一目標可以不考慮其可能性,但是要的確是你夢想的,而且一定要大。
你是不是覺得這點很難?對一些人來說,做夢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但是,夢想恰恰是你實現人生成功的第一步。
斯蒂文·柯森出生於英國的一個普通人家。當他9歲時,就在農場內幫助父親幹活。
在搬運乾草的空當里,他總是喜歡跳上草堆,假裝自己在賽馬。
父親說:
“孩子,別做白日夢了,快把草扔上卡車。”
他的回答是:
“好,等我先贏了這場馬賽。”
9年過去了,在他18歲的那一年,他參加賽馬比賽,一舉擊敗當時英國最著名的騎師之一克朗,很快成為全世界最負盛名的騎師。
當別人間起他為何成功時,他回答說:
“也許,這要歸功於我9歲時就開始做的賽馬夢吧。”
能夠將一個童年的夢完全實現,這種事的確少見,但這個真實的故事已充分說明了夢想的神奇力量。
十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已經放棄了做夢。他們以種種理由否定做夢的價值。
但是,他們的那些理由,真的靠得住嗎?
下面,我將人們否定做夢的常見理由列出來,以“☆”標出。然後,我再以“——”來說明這些理由是不成立的:
☆做夢這種幼稚的事,只屬於小孩子。還是實在一點好。
——做夢是人生永遠的功課,有夢才有追求,才有不斷的超越。
☆夢想是一件折磨人的事。
——怕“折磨”就是怕成長,假如你放棄成長,當然可以拒絕這份“折磨”。
☆沒有必要拿一個遙不可及的東西來愚弄自己。
——當然,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能實現,但遙遠並不意味著永不可及。只要不斷地奮進,接近目標的希望就會越來越大。
☆我的夢想是不會實現的。
——誰給你的這份認定?沒試哪會知道?
☆我的夢只能做這么大。
——這往往是“橡樹盆景”的表現。橡樹本來是有很大發展前景的,但如果將它種在花盆中,它將永遠受制於花盆給它框定的發展範圍。
試一試打破“花盆”,將它移植到原野,你會發現:生命原來擁有如此廣闊發展的天地。
☆沒有用的,我已經試過很多遍了。
——這是“鎖鏈心象”的表現。知道為什麼一根鎖鏈可以鎖住大象嗎?
它從小就被一根鎖鏈鎖住了,它努力掙脫卻無法掙脫。長大一點後,它又嘗試過,同樣掙不脫。經過多次無效的試探後,它終於接受這一觀點:“沒有用的,我已經試過多少遍了。”直到它已經長成一頭真正的大象,早已有力量掙脫,但它不再願意努力掙脫那根實際上早已可以掙脫的鎖鏈。
請你想一想,楚漢相爭時,項羽開始時幾乎每仗必贏,但劉邦總是屢敗屢戰,最後垓下一戰,項羽卻全軍覆沒,並自刎於烏江。
林肯失敗了大半輩子,連競選州議員都屢屢落選。直到後來,在競選總統時,竟一舉成功。
你是否像他們這樣努力過呢?
☆別人可以,我就不行。
——你真是一個被否定慣了的可憐蟲,當然也是為自己的不努力找藉口。也許在某些方面你不如別人,但這構不成你放棄努力的理由。
☆人們會笑話我的。
——這是在按別人的意志安排自己的人生。也許只有到老了的時候,你才會大叫一聲:天哪,我怎么一輩子都只活在別人的眼光里!
☆你看我已經一無所有了,還能做夢嗎?
——一無所有的時候才最應該做夢。
許多出色的人,往往就是在一無所有的時候,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夢想,並取得巨大的成功。所以說:一切都可以輸掉,做夢的勇氣卻不可輸掉。
自我激發力在夢想上的體現,就是儘可能做大,他們不是先問“能不能”,而是先問“要不要”。
在這裡,他們都會有一巨大的“心靈解套”——想像力的解套。
事實上,一個社會的發展,總是以人民想像力的解放為前提的。
同樣,一個人的自身解放,也以給夢想“鬆綁”為前提。從認同做夢開始,再鍛鍊不斷地做夢的能力。
記住:首先要認同的,並非是夢想的內容,而是做夢的價值和勇氣!
世界酒店大王康德拉·希爾頓說過:
“當我還窮困潦倒到必須睡公園的長板凳時,我已經知道自己今後會成功。因為我知道,一旦一個人下定決心要功成名就時,就表示他已經向成功邁出了第一步。”
假如你已經不會做夢,建議你學會重新燃夢,下面是一些有用的方式:
1.仔細想一想:你曾經有過怎樣的夢想,它曾經是何等激勵你。請選擇三個最重要的寫出來。再問問自己:假如條件允許,你是否還願意重新燃夢?
2.你為什麼放棄呢?仔細想想看!
3.尋找幾位你的同齡人,或過去與你在一起的人,如同學、朋友,想像他們已經在某些方面超過了你。
問問自己:他們為什麼能做得這樣出色呢?你和他們條件相仿,甚至曾經在某些方面超過他們,他們做得到,你為什麼就做不到呢?
4.眼光再放寬闊一些:你所敬仰的一些人物,在你這種年齡已經做了些什麼事。
假如你是一個35歲左右的人,你可以想一下:
佛祖35歲已經悟道,基督在35歲已經完成自己的使命;
拿破崙35歲已經當皇帝,普希金35歲已經寫完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作品;
萊蒙托夫28歲已經完成使命,愛因斯坦早在30歲之前就已經發表了《相對論》;
想了這些之後,再想想你自己的現狀,問自己,對自己是否滿意?
5.仔細想想你已經在世界上生活了多少年,再想像一下你大約還會有多少年,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是老年。
此時,請你好好問一下自己:該如何抓緊時間,把剩下的日子過好呢?
6.寫下10個你此時最想做的夢,再寫下你的人生頂峰是什麼樣子。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