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匠的羅曼史》

《張鐵匠的羅曼史》

《張鐵匠的羅曼史》是張一弓的中篇小說,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

基本信息

簡介

《張鐵匠的羅曼史》《張鐵匠的羅曼史》

《張鐵匠的羅曼史》是張一弓繼《犯人李銅鐘的故事》之後,又一成功的鄉土小說。作品以“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幾十年的農村生活為背景,描寫了張鐵匠屢遭打擊和陷害,與妻子臘月兩度結婚、離婚,一家人從肉體到精神都飽經摧殘。直到十年動亂結束後, 他們才得以破鏡重圓,開始了新的生活。作品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通過張鐵匠一家悲歡離合的坎坷命運,向人們展現了這幾十年中國農村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控訴了極“左”思潮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給人啟迪,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張一弓,1934 年12 月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位文學教授,母親是一位高中語文教師,少年時代就受到文學薰陶,對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950 年,他在開封高中讀二年級時,寫了一首敘事詩,獲得全校文藝比賽第一名。後經校長杜孟模介紹,到《河南大眾報》和《河南日報》任記者、編輯30 年。後到河南省登封縣工作3 年。1956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 年秋至1960 年,因寫短篇小說《母親》受批判而輟筆20 年。1980 年後重新發表作品。先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犯人李銅鐘的故事》、《張鐵匠的羅曼史》、《春妞和她的小戛斯》分別獲第一、二、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有多部被搬上電影銀幕。《黑娃照像》獲1981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已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有《張鐵匠的羅曼史》、《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火神》、《流淚的紅蠟燭》等。《流星在尋找失去的軌道》、《伏爾加轎車停在縣委大院裡》、《火神》都頗引人矚目。

特色

《張鐵匠的羅曼史》《張鐵匠的羅曼史》

作者善於巧妙地選取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事件,《犯人李銅鐘的故事》抓取的是犯人李銅鐘是怎樣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由一個大隊黨支部書記變成哄搶國家糧庫的首犯,歌頌了一名共產黨員高度的黨性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張鐵匠的羅曼史》,作者又抓取了張鐵匠和臘月兩度離散的生活事件。

張鐵匠,原是張莊的小鐵匠,他在初級農業社聯辦的水庫工地上,把王木匠做的木輪車,改造成了帶滾珠的鐵車軸和膠軲轆,氣得王木匠火冒三丈。而王木匠的女兒臘月卻把愛情的繡球投給了張鐵匠,他們度過最初的幸福時光,隨著兒子鐵栓的降世,小鐵匠也變成了大鐵匠,他的打鐵技藝也已更趨完善而純熟,使得“飛鐮張”的產品和鐵匠工藝學得到了新的豐富和發展,當馬橋區變成飲馬橋公社的時候,他擔任了公社農具廠鐵工組組長。可隨著而來的“放衛星”,也開始給張鐵匠一家蒙上一層不幸的黑影。張鐵匠為了保住“飛鐮張的字號”的名譽,遭到開除廠籍和大會批判。與此同時,臘月的哥哥王木慶也作為極“左”路線的幫凶,兇殘地陷害張鐵匠。逼迫臘月與張鐵匠離婚。

3 年後,張鐵匠回到家時,家已變成了荒蕪的小院,臘月帶著孩子到北山後,逃荒去了。在牛書記的支持下,張鐵匠又挑起了鐵擔挑子,找到臘月娘倆。

可隨著割資本主義的尾巴,張鐵匠再受痛苦的打擊。臘月的哥哥硬逼臘月跟公社夏謀結婚,因為王木慶不能讓勞改犯,“摘帽右派”寫進他的社會關係欄目。張鐵匠又被戴上“沒有改造好的壞分子”的帽子。極“左”路線的錯誤改正後,張鐵匠才成為鐵匠棚的真正主人。他和臘月盡釋前嫌,破鏡重圓。

這一事件,可以說是普通莊戶小院的生活故事。但是,他們離合的故事,不是自願的,而是被社會的大氣候所左右。臘月的哥哥王木慶是極“左”路線的執行者、幫凶。他無疑地是拆散臘月夫婦的直接兇手,致使張鐵匠和臘月從身體到精神飽受摧殘。這個故事也折射了那個時代普通的善良的民眾所受的摧殘,控訴了極“左”路線的罪行,同時也歌頌了人民的正直、善良,歌頌了他們不屈服“左”的壓力,追求人的生活。最後他們能破鏡重圓,也歌頌了人民的純樸、深厚的感情。

在結構上,採用時空回閃蒙太奇的表現手法,使得小說情節曲折複雜,扣人心弦。小說開篇先入人眼帘的是“一個女人哀怨而滿含乞求的目光”,首先設定懸念,隨後筆鋒一轉,從70 年代末又跳回到50年代的水庫工地上,這樣前後交錯著進行,造成了跌宕急驟的氣勢和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讀者不能不跟著“女人哀怨而滿含乞求的目光”看下去。作品自始至終地帶領讀者跟隨著人物穿梭往返於過去和現在的不同時空中間,讀者的心也被作品人物的命運緊緊牽動著。讀張一弓的小說,大有迴腸盪氣、酣暢淋漓之感,這也正是作者的藝術功力之所在。

小說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敘述故事,充滿濃烈的感情色彩。人物語言富於醇厚的鄉土氣息。張一弓不愧為中國鄉土小說作家,他的筆確實牽動著中國農民的命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