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書》

《幻影書》

這本令人讚嘆的小說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宇宙,其中悲與喜,真實與虛幻,暴力與溫柔皆融為一體。保羅•奧斯特身為當今美國筆鋒最健,最富原創性的作家之一,《幻影書》是他最豐富,最令人動容的一部作品。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封面封面

幻影書》的每一個起伏曲折都既玄秘又討喜,敘事者歷盡滄桑的睿智更使其備添光彩。這部美妙而優雅的小說或許是奧斯特至今最好的作品。
 ——彼得·凱瑞(兩度布克獎得主,《凱利幫真史》作者)
保羅·奧斯特無論選擇用何種形態發聲,無論他想像出什麼樣的故事都是不容人忽視的聲音。永遠是寬厚的心腸。永遠是最高的格調。
 ——麥可·翁達傑(《英倫情人》作者)
《幻影書》是他最讓人慾罷不能、想像力最豐富,且閱讀樂趣最高的一本小說。
 ——《芝加哥論壇報》
具獨創性的文筆,在步向極致的同時自成一格。
 ——《華爾街日報》
在這部小說(《幻影書》)里,他的步調和技巧就像自信心十足的桌球手,乾淨利落地一推桿,一個古怪的事件就跳飛到了另一個……一部不斷出乎我們意料的小說。
 ——《紐約時報》
一部幾乎完美無缺的作品……奧斯特將會作為我們時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而被記住,這部作品(《幻影書》)就是最好的證據。
 ——《聖弗朗西斯科紀事報》
一部扣人心弦、魅力四射的小說,毫無疑問是奧斯特最好的作品之一……一個令人徹底心悅誠服的愛情故事,一種美妙的復古懸疑。
 ——《君子雜誌》
在充滿戲劇性轉折、幽默感和哲學韻味的同時,光是閱讀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作者用一頁接一頁的天才手法,為我們揭開了一個男人滿懷感傷的心碎之謎。
 ——《ELLE時尚雜誌》
一個更老、更睿智的奧斯特在其形而上的靈巧敘事中加入了一種新的元素:一種幻影重重的悲傷,它感人至深,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異常逼真的與死神對峙的男子肖像……這是一個悲痛莫名的故事,同時其中又包含著一個又一個難解之謎,憑藉卓絕的寫作技巧,奧斯特最終用最質樸的人性完美地解開了所有謎團。
 ——《洛杉磯時報》

愛書人悅讀手記

這本書我是在一個星期五讀完的,接下來的整個周末,甚至是整個禮拜,我滿腦子都是這本書。心中充滿了感動,但不是因煽情而惹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那種感動,而是眼眶微潤,驚嘆怎么會有這么深刻的文字的那種感動、驚嘆保羅·奧斯特怎么能把這么複雜的故事講得這么清楚簡潔的那種感動。保羅·奧斯特給自己下了一道比一道難的難題,看著他的每個劇情轉折,我都忍不住要替這位大膽的作者捏把冷汗,不知他要怎么替書中人物這些好像太離譜的行為舉止自圓其說,可是每翻一頁,我就不得不佩服保羅·奧斯特那高明巧妙的布局和文筆。不管你是誰,我都大力推薦你看這本書,總歸一句就是,好看到兩個不行啊!
 ——Sophie(《一位非讀不可的作者》)
村上春樹非常推崇保羅·奧斯特。他在美國做客座教授時,曾在一次朋友的家庭聚會上遇到過奧斯特。“能見到保羅·奧斯特委實是件幸事。”他在一篇隨筆中寫道,“我一直以為奧斯特會演奏樂器,因為他的小說具有很強的音樂感。然而當我在席間就此詢問他時,他回答說很遺憾,他並不會任何樂器。但他又接著說:‘不過我一直是以作曲的方式來寫作的。’”
的確,音樂感是保羅·奧斯特小說不可忽視的特色之一。他的作品,無論是語言還是結構,都充滿了美妙的、令人愉悅的節奏感。如果說《紐約三部曲》讓人想起即興演奏的前衛爵士樂,那么《幻影書》就是一部結構清晰、行雲流水的鋼琴奏鳴曲。從簡潔的謎一般的幾個音符開始(小說的第一章,主人公突然收到一封神秘的來信),再筆鋒一轉折回到蜿蜒悲傷的柔板(主人公回憶失去妻兒的經歷),然後是一段冷靜的慢板(整個第二章都是對海克特·曼二十年代喜劇的內容與風格的精到分析),接著,再次回到開頭的音符(第三章,回到那封神秘來信及其所帶來的難解之謎),隨著故事柳暗花明般的層層推進(第四章:與神秘來信人的聯繫中斷;一位臉上有胎記的神秘女郎突然出現),一開始就已經埋下伏筆的懸疑氣氛如煙霧般瀰漫開來。於是,音符的節奏漸漸加快,直至終於變成激烈流暢的行板:第五章到第八章是全書的高潮,海克特·曼當年的失蹤之謎被揭開,他傳奇般的人生經歷一幕幕上演;主人公趕到新墨西哥荒漠中的農場,見到了依然活著的海克特,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系列出乎意料的變故……女主角的死把高潮帶到了頂點,然後順勢滑落到最後一章,第九章,一個和緩的、充滿滄桑感的收尾。而就在整首曲子結束之際,奧斯特令人嘆為觀止地抖開了最後一個包袱(海克特的死很可能並非自然死亡,而且他後來拍的那些電影可能還在),仿佛在平靜的幽暗中突然閃現出一個電光火石般的高音,它乾淨利落,卻又餘音繞樑,為整部小說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孔亞雷(《保羅·奧斯特筆記簿》)

內容簡介

曲折離奇的巧合。迷人的細節。與死亡擦身而過的瞬間。難以置信的奇蹟。保羅·奧斯特。《幻影書》。
村上春樹最推崇的美國小說家 一本讓你拿起就再也放不下的小說。
一場空難讓戴維·齊默教授失去了深愛的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子,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他不知所措,他迷失了自我,他覺得自己也成了一個死人。他足不出戶,沉溺於悲傷的酗酒泥潭中不可自拔,直到六個月後的某個夜晚,他偶然在電視裡看到了默片諧星海克特·曼的電影片斷,才驚訝地發現自己居然還有笑的能力——於是,為了看完所有海克特的老電影,他開始週遊世界,那成了使他繼續活下去的惟一動力。
海克特是誰?海克特是原籍阿根廷的喜劇天才,作為正在二十年代美國電影界冉冉升起的一顆耀眼明星,他卻在一天清晨突然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訊,六十年來,他的失蹤始終是一個不解之謎,所有人都認為他已經不在人世。然而,在齊默教授撰寫的關於海克特喜劇默片的書出版後,他卻收到了一封新墨西哥荒漠中的來信,信上稱海克特還活著,並想同他會面!正當齊默半信半疑,猶豫不決之際,一位神秘女子忽然出現,她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使他走上了一段不可思議的幻影之旅……

作者簡介

保羅·奧斯特,1947年出生於新澤西紐瓦克市,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譯者、電影導演等多重身份於一身,被視為是美國當代最勇於創新的小說家之一。他1947年出生於新澤西州的紐渥克市,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曾在法國生活數年。年輕時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不斷嘗試各種工作,甚至曾參加舞團的排練,只因為“觀看男男女女在空間中移動讓他充滿了陶醉感”。
主要作品有小說《紐約三部曲》、《幻影書》、《在地圖結束的地方》《命運之音》《海怪》以及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等,曾獲獲法國美第奇文學獎,美國約翰·柯林頓文學傑出貢獻獎,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作品被翻譯成30種文字,他也是每年衝擊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人選之一。
他編劇並導演的電影作品有《煙》《面有憂色》《橋上的露露》,其中《煙》在1996年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和最佳編劇獎,並受邀成為1997年坎城影展的評審委員。
目前奧斯特定居於紐約的布魯克林區。

目錄

幻影書
保羅·奧斯特筆記簿
保羅·奧斯特訪談

書摘插圖

所有人都以為他死了。當一九八八年我那本關於他電影的書出版時,海克特·曼已經失蹤了將近六十年。除了一小撮歷史學家和老電影迷,幾乎沒人知道曾經有過這么個人。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兼得或落空》,他在黙片時代末期所拍的十二部喜劇短片中的最後一部,在好萊塢上映。兩個月後,沒有對朋友同事道一聲再見,沒有留下哪怕一張字條或泄露任何口風,海克特突然離開了自己位於北橘道的出租公寓,從此杳無音信。他那輛藍色的德索特還停在車庫裡;他房子的租約還有三個月才到期,租金也已經付清。廚房裡有食物,酒櫃裡有威士忌,臥室衣櫥里的衣服原封未動。據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八日的《洛杉磯先驅報》報導,“看起來似乎他只是出門散會兒步,隨時都有可能回來”。但他再也沒有回來,從那一刻起,海克特·曼仿佛從地球表面消失了。
在他失蹤後的幾年裡,有關他的故事和傳言層出不窮,但沒有一個得到證實。其中聽起來最有可能的猜測———他自殺了, 或是成了某個非法活動的受害者———也找不到任何依據,因為從未發現過他的屍體。而其他對海克特命運的揣測則更富有想像力,更充滿希望,也更具浪漫色彩。一種說法是,他已經回到了故鄉阿根廷,如今是一所地方小馬戲團的老闆。另一種說法是,他加入了共產黨,正用假名在紐約州尤蒂卡的牛奶場工人中從事地下組織工作。還有一種說法,說他成了一個搭火車四處 遊蕩的破產流浪漢。如果海克特是個名氣更大的明星,這些流言無疑將會持續下去。他會活在這些形形色色的說法中,並漸漸變成那些標誌性的傳奇人物中的一個,一個關於青春、夢想和殘暴的命運轉折的典型。但這些並沒有發生,因為事實上當海克特的電影生涯結束的時候,他在好萊塢才剛剛起步。他出道 太晚,還沒來得及充分發揮他的才華,他在電影圈待的時間又太短,對於他是誰、他能幹什麼,還沒來得及給人們留下一個持久的印象。幾年過去,大家一點一點地把他忘在了腦後。到了一九三二或一九三三年,海克特已經基本上屬於一個被拋棄的世界,如果說哪裡還能找到他的蛛絲馬跡,那也就是某本沒人要讀的晦澀書本上的一條腳註。電影現在會說話了,默片裡那種閃爍不定的無聲表演已成為過去。不再有什麼小丑,不再有什麼啞劇,不再有漂亮的輕佻女郎踏著聽不見的樂隊節拍翩翩起舞。它們不過才消失了幾年時間,但感覺上卻已經成了史前的玩意,就像那些人類穴居時代曾在地球上四處漫遊的古老生物。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