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鬍鬚的蒙娜麗莎》

《帶鬍鬚的蒙娜麗莎》

《帶鬍鬚的蒙娜麗莎》,藝術作品,1919年作品,紐約瑪麗·西斯勒夫人藏。

基本資料

《帶鬍鬚的蒙娜麗莎》帶鬍鬚的蒙娜麗莎
【名稱】帶鬍鬚的蒙娜麗莎 又名:《L.H.O.O.Q.》
【類別】油畫 、 名畫
【年代】1919年
【作者】馬塞爾·杜尚
【規格】 用鉛筆在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複製品上加鬍鬚,19x12.7厘米。
【屬地】紐約瑪麗·西斯勒夫人藏

簡介

在具體闡述超現實主義藝術之前,有必要對達達(Dada)運動作一扼要梳理,因為這二者之間的聯繫確實十分緊密。可以說,達達在精神上和藝術手法上為超現實主義藝術的出現作了必要的準備。沒有達達,超現實主義幾乎沒有可能發展。
達達運動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產物。在這場席捲歐洲的戰爭中,瑞士因其中立國之態而成為最佳避難所,接納了眾多逃避戰火的文化、思想界青年。1916年2月,在瑞士蘇黎士的“伏爾泰酒店”舉辦了一場音樂、戲劇、詩朗誦及造型藝術展並行的獨特晚會。晚會上,一把裁紙刀在一本法德辭典中碰巧點中的名詞“達達(法語中原意為玩具小木馬)”成為他們一切活動的代名詞。達達,這個被玩世不恭地找出來的偶得之詞很快便聲名遠揚——它成為這場與破壞、瘋狂、虛無主義、憤世疾俗密切相關的運動的標籤。
戰爭使人們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產生更多共鳴,因而幾乎是同時,達達運動還在紐約、巴黎等地出現。在美國紐約,達達的風雲人物是杜尚和畢卡比亞;在德國柏林,達達的核心是胡爾森貝克;而在巴黎,達達則以文學界力量為主,它的主力是阿拉貢、布雷東等人。此外,達達運動還在科隆、漢諾瓦等地發生。達達的範圍擴及世界各國,然而其組織卻是一盤散沙。一如那些不勝枚舉的宣言,達達展示的是雜亂無章和驚世駭俗。總體上說,它是從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出發,以各種諷刺手法甚至惡作劇形式對一切藝術形式的挑戰和攻擊。它產生於混亂,又致力於創造混亂。在破壞一切的同時,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打破現成品與藝術品、創造者與欣賞者、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從1922年起,達達派的內部分歧變得日益明顯。1923年,達達宣告解體,應驗了他們自己所述的預言,“達達派也要消滅自己”。
在達達派的眾多組織中,紐約達達因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的存在而顯得令人矚目。杜尚1887年生於法國布蘭維爾的一個溫馨家庭,兄妹六人中有四人致力於視覺藝術。他早年曾做過圖書管理員,接受過短期繪畫訓練。從1906年離開軍隊至1912年,他嘗試過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等各種風格。1912年他因其作品《正在下樓梯的裸女》而一舉成名,並因此帶來訂畫要求。不過杜尚對此不感興趣,他說,“不,謝謝,我更喜歡自由。”1915年,他來到紐約,和畢卡比亞一起成為紐約達達的精英。事實上,早在達達名稱出現以前,杜尚就表現出明顯的達達精神。他的作品總是獨特、大膽、充滿狂想。他用錫片、鉛絲、油彩、粉末等非傳統材料和全新技法進行創作,還用腳踏車輪、鐵鍬、梳子等現成品做成雕塑,甚至讓現成品直接成為作品。他把署有R·Mutt之名的小便器送至1917年的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展覽,題名為《泉》。這種標新立異讓人有種玩笑開過了頭的感覺,它遭到了以前衛自詡的組委會氣急敗壞的拒絕。
與《泉》一樣著名的惡作劇是他1919年回法國後所搞的若干幅“帶鬍鬚的蒙娜麗莎”。在達·芬奇那件舉世聞名的《蒙娜麗莎》彩色複製品上,他用鉛筆給這位美人加上了式樣不同的小鬍子。於是,美人的神秘微笑立即消失殆盡,畫面一下子變得稀奇古怪、荒誕不經。《L.H.O.O.Q》是這批“帶鬍鬚的蒙娜麗莎”中最為有名的一幅。L.H.O.O.Q是法語elle a ehaud au cul的快讀諧音,暗喻畫面形象是淫蕩污濁的。在這裡,杜尚將達·芬奇的經典名作當作公然嘲諷的對象,展示了他真正渺視傳統、無視約束的品性。他把反藝術推向了極致,給後繼的藝術運動以新的啟迪。
對於超現實主義者而言,杜尚是一個極具魅力的人物。他的“姿態亦具有超現實主義的意義……表現了先於後來的超現實主義者的思想。從藝術角度看,超現實主義者幾乎沒有超越出這種思想。”(《世界藝術百科全書選譯Ⅰ》,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第297頁。)達達開拓的新的視覺藝術領域成為超現實主義藝術最為直接的根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