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夫雷什中學》

《帕夫雷什中學》

《帕夫雷什中學》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實驗家、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

基本信息

《帕夫雷什中學》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實驗家、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該書總結了多年的帕夫雷什中學教育教學工作經驗,比其他書更集中,更全面地闡述了他的教育信念、辦學思想及施教措施。前蘇聯國內多次再版,國外被譯成各種文字出版。中譯本,1983年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趙瑋等譯,共446頁、34.4萬字,根據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譯出。

蘇霍姆林斯基簡介

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著名教育實驗家、理論家,聞名於世的實驗學校——帕夫雷什中學校長。他出生於烏克蘭羅沃格勒一個農民家庭。15歲時,念完農村七年制學校進入一年制師資訓練班。16、17歲時,在農村國小教書。從這時期開始,通過3年函授學習和1年住校學習完成波爾塔瓦師范學院語言文學系學業。21歲時,取得了中學教師合格證書。在衛國戰爭中,身負重傷。復員後,到地方先後擔任中學教師、教務主任、中學校長、區教育局長等職。26歲時,辭去局長職務,到中學任教。29歲時,被任命為10年制普通農村學校——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他在23年任期內進行了大量教育實驗,把這箇中學建設成為全國模範中學和聞名於國際的實驗學校。他一生特別尊重克魯普斯卡婭和馬卡連柯,稱他們為自己的精神導師。37歲時,通過了副博士論文。1970年4月,為取得教育科學博士學位提交了題為《全面發展個性的培養問題》的報告,因1970年10月去世沒有實現。
《帕夫雷什中學》《帕夫雷什中學》

全書內容

前言

簡要闡述了帕夫雷什中學集體的教育信念,是在共同的、創造性的勞動過程中形成和確立的。作者指出,“我們認為教育工作的目的在於,使每個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實際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勞動的準備,發展他們的個人素質、意向和才能”,“開發每個人的天賦和才能,使他享受到為社會、為人民的幸福進行饒有趣味的、充分發揮了智力的創造性勞動的幸福——這就是學校的任務。注意每個人,關懷每個學生,並以關切而又深思熟慮的謹慎態度對待每個孩子的優缺點——這是教育過程的根本之根本”。簡言之,教育目的在於每個人的全面而和諧的個性發展。

第一章“全體教師團結一致是教學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證”。

本章通過生動事例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教育學觀點。

1、學校領導是教育科學的領導。“要把學校領導好——這意味著精通教育科學,並使這門科學成為科學地領導教育和教養以及組織全體教師生活的基礎”,這就要求學校的全體工作人員都來實現教育思想,重視教育思想。

2、“沒有家長學校我們就不可能想像有真正的家庭——學校教育”,教育學應成為“大眾的科學”。

3、好教師的條件:(1)熱愛、相信、關心孩子,善於和孩子們交朋友;(2)精通、熱愛、所教的科目,並了解其發展情況;(3)精通教育學、心理學;(4)精通某項勞動技能,並且是這項工作的能手。所以,要讓教師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思考科學的新成就,充實自己的知識,總結自己的經驗。

4、教師集體要成為一個志同道合的“創造性友好集體”,其中每個人都為集體的創造作出個人貢獻。

第二章“學校的物質基礎及學生周圍的環境”。

學校的物質基礎(包括學生周圍的一切陳設),首先是一個教育過程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其次是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培養正確觀點和良好習慣的手段。“教育的藝術在於,不僅要使人的關係、成人的榜樣和言語以及集體裡精心保持的種種傳統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質和精神財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環境、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課堂教學的環境、課外活動環境、校園、校舍內部陳設等,都有很大教育意義。孩子們在周圍經常看到的一切,對於他們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這裡的東西都不應當是隨便安排的”,都要“有所誘導”,“有所啟示”。

第三章“關注健康與體育”。

健康和旺盛的精力,朝氣蓬勃地感知世界,樂觀精神,是形成能夠克服一切困難的堅強意志的一個極重要的源泉。學業落後乃至留級的學生當中85%以上學生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健康狀況不佳。作者指出,“我們逐年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體力的充沛,對於孩子的精神生活——智力的發展、思維、注意、記憶及專心程度——的決定作用”,“觀察證明,所謂思維遲頓,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並非由於大腦皮層細胞的什麼生理或功能的改變所致,而是由於整個機體的生病造成的”,所以研究孩子就要從研究他的健康狀況入手。另一方面,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精神生活,尤其是腦力勞動的素養,“正常完滿的腦力勞動,是來自身體的、智力的、審美的多方面的培養”。進而指出,“只有當孩子每天按自己的願望隨意使用5—7小時空餘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發展的人來”。離開這一點談論全面發展、談論素質、愛好和天賦才能的培養,只不過是一些空話而已。從童年起培養積極休息的習慣,是我們教育重要原則之一,各種活動的恰當交替、滿足審美需要的勞動、積極欣賞大自然美都是這種休息。

第四章“德育”。

本章論述了道德教育的基本環節、道德信念的產生與發展、同情心的培養,誠實品德的培養、男女青年之間道德等問題。下列一些觀點,較明顯反映了現代道德生活的一些特點及要求。

1、公民基礎——道德教育的基本環節。學校首先著眼於形成個人的思想核心——公民的觀點、信念、情感、品德、行為、言行一致。共產主義建設者的道德準則是人類道德文明的最高成就,讓人們受到共產主義思想鼓舞。進而正確地指出,“讓青年人掌握全人類的道德準則,是形成個人道德修養的非常重要的階段”。他把如下幾條人類道德準則作為“起碼的道德修養”、作為“基本的公民精神”要求傳授給孩子們。(1)什麼事都要有益於你周圍的人;(2)要以德報德;(3)不勞動,不得食;“學習是你的首要勞動”; (4)要做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幫助弱者、無自衛能力者、患難的同志,要尊敬和愛戴父母;(5)要同壞事、欺騙、不正義現象作鬥爭。為了進行這種教育,帕夫雷什中學編輯了一部獨特的“道德價值文選”。

2、個人的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終結果,是說明一個人精神面貌的主要標誌。道德信念的形成是一個積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教育對象而是在自己靈魂中確立某種東西的積極戰士。

3、“人道主義入門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在精神上給別人以溫暖的時候,自己也能從中感受快樂”。所以要讓孩子感受別人的痛苦、憂傷和不幸,並和需要同情幫助的人共憂患。“沒有對人的同情心,就不可能有仁愛精神”,“愛全人類容易,愛一個人難,去幫助一個人比宣稱‘我愛人民’要困難得多。”

4、“在兒童周圍創造某種思想上無菌的環境的企圖,只能使孩子的心靈畸形發展”。所以,“對於現實不要去粉飾,不要去掩蓋”,不能讓孩子們做口是心非的事,粉飾現實會產生認識上的教條主義,束縛人的思想,引起懷疑主義,使孩子們不相信崇高的共產主義目標和原則。

第五章“智育”。

本章論述了智育的任務,智育與世界觀的形成,知識的內容與智育,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智力與教學法,科學無神論等問題,其中提出了如下一些獨到見解。

1、智育的任務不單純是掌握知識或發展智力。智育包括獲取知識,形成科學世界觀,發展認識和創造能力,養成腦力勞動技能,培養對腦力勞動的興趣和要求,不斷充實科學知識和運用科學知識於實踐的興趣和要求。智育是在獲取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的,但又不能僅僅歸結為一定知識量的積累。只有當知識變為個人信念,變為人的精神財富,從而影響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他的勞動、社會積極性和興趣的時候,知識的獲取過程和知識的深化過程才能成為智育的要素。“世界觀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教育過程中要實現智育的主要目的——發展智力”。

2、人之所以需要受到智育,不僅是為了勞動中套用知識,而且是為了“充實精神生活”,所以不應只從套用知識的角度看待教養內容。

3、“每個孩子的思維都按他獨特的方式發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聰明才智。任何一個孩子都無不有其天分和才能。重要的是,要使這種聰明才智成為學習上成功的基礎,要做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都不低於他的才能”,力爭在學前期就把這些才能的火花點燃起來。

第六章“勞動教育”。

在勞動教育方面,作者提出了如下一些深刻見解。

1、作者是從人的全面發展之高度,而不是從智育或德育角度看待勞動教育的。勞動教育是德育、智育、美育的重要因素。教育的任務就是讓勞動滲入到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中去”,滲入到“集體生活中去”,讓熱愛勞動成為青少年的重要興趣。

2、對勞動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原則:(1)勞動教育與全面發展的結合;(2)勞動中個性的發揮顯露和發展;(3)勞動的崇高道德性及其明確的公益目的性;(4)儘早參加生產勞動;(5)勞動的多樣化;(6)勞動的經常性和連續性;(7)兒童勞動中帶有成人生產勞動的特徵;(8)使勞動具有創造性,而且手腦並用;(9)勞動的活動內容與技能的銜接;(10)生產勞動普遍性(普遍參加);(11)勞動活動的量力性;(12)勞動同多方面精神生活的結合。

3、對中學畢業生,應當只要求了解生產的主要部門並掌握一些技能和技巧。普通學校的宗旨並不在於對學生進行職業訓練。

4、共產主義首先意味著人的才能、才幹、天資的充分發展。“發揮個人創造力的範圍是多方面的”,“任何勞動都可以上升到創造性的高度”。我們教育要幫助人在許多生活道路中找更能發揮個人創造能力和個人才能的路子。

5、手工勞動任何時候依然都會是生產的主要因素,在有高度素養的手工勞動中能鮮明地顯示創造思維。

6、自我服務是培養人遵守紀律、培養人對別人的義務感的重要手段。

第七章“美育”。

作者指出,“人在智力上的深入發展是豐富審美需求和審美感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要向孩子廣泛介紹世界文化成就及人類文化珍品。審美感受和審美創造相互聯繫,對審美素養的培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只有當人經過勞動創造了美的時候,美才會使人高尚起來。

評價

《帕夫雷什中學》是一部“活的教育學”,它涉及到一個學校教育所涉及到的所有主要問題,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獨到見解和新鮮經驗。作者堅持了馬列主義全面發展教育、綜合技術教育、共產主義教育等思想,繼承了克魯普斯卡婭馬卡連柯的教育遺產。他不僅發現前蘇聯社會發展與生活所提出的薪問題,而且對此作了解答。因此,他的教育學堪稱“現代教育學”。他提出和解答的新問題主要有:(1)在他理想中的教育是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這種教育所指的是使每個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在不同程度上、在不同領域中都得到和諧和充分的發展,為此在學校里組織豐富多采的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動,點燃每個學生才能的火花,進而不以同一尺度、同一高度要求學生。此外,作者主張從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的高度看待德育、智育、體育、勞育、美育以及其他一切活動。(2)作為解決現代社會道德生活所提出的問題的一種對策,提出了“全人類道德準則”即教育的階段性問題,以及“基本的公民精神”教育問題,並強調要把這種教育與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緊密聯繫起來。(3)正確地指出,智育包含更為豐富的活動內容及任務(形成科學世界觀等),智育不僅是為了勞動,而且是為了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時指出,智育以發展學生智力為主,尤其強調提高學生的自覺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4)並沒有僅從德育或智育角度考察勞動教育,而從個性的全面發展這一高度,從豐富人的精神生活的高度,從人的生活需要和幸福的高度,從人的秉賦和才能的創造性發展的高度考察了勞動教育。勞動教育不屬於任何一育,它是全面發展教育中的一個獨立方面。(5)在實驗方法問題上,也創造出自己新路子:不是在溫室里、小氣候中而是在大地上、大氣候中進行實驗。他是在正常履行自己科任、班任、校長職責的前提下,開展科研著書活動的。這種實驗成果,更富有現實性、實用性以及說服力。

《帕夫雷什中學》已成為中國教師、校長喜愛的教育圖書之一。蘇霍姆林斯基與帕夫雷什中學已被中國廣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他的形象已成為中國廣大教師以及教育科研人員的學習榜樣。他先進的教育思想、對共產主義教育事業的忠誠,獻給孩子們的高尚心靈,生動活潑的教育學,在教育實驗中求索的精神,集體創造之態度,誠實真摯的品格,都感動著、激勵著中國教育工作者。

評價

在當代世界教育家行列中,有一位很引人注目,他就是B.A.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在於他雖然工作崗位平凡無奇,-位普通鄉村學校的校長,他的作為卻超群出眾,在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方面成績卓著。
與蘇霍姆林斯基這個名字緊密相聯的,便是“帕夫雷什中學”。這是蘇聯烏克蘭境內的一所十年制普通鄉村學校。蘇霍姆林斯基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這裡度過的。他以這裡為基地,實踐發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他以這裡為取材源泉,抒寫他那生動感人的教育詩篇。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在這裡的“教育勞動充滿了緊張的探索和思考”。結果,他使這所偏僻的鄉村學校變成了享譽世界的教育實驗中心之一,變成了遠方來訪者求經取寶的場所。
《帕夫雷什中學》一書,正是“根據筆者個人經驗寫成,在某種程度上是筆者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三十三年、其中包括二十六年任校長工作的總結”。《帕夫雷什中學》一書的特點在於,它能使讀者更集中、更全面地了解蘇霍姆林斯其人、其校及其教育信念、辦學思想和施教措施。
《帕夫雷什中學》一書通俗易懂。它既非空洞無物的泛論,也不是事實材料的羅列,而是以論統實,寓論於實。它結構嚴整,經緯分明。其中《前言》部分言簡意賅地闡述了筆者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紹了該校從校長到教師整個集體朝氣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則把該校富於教育性的物質環境生動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各章分別就體育與健康、德育、智育、勞動教育、美育五個方面詳盡地闡述了筆者的見解和作法。如蘇霍姆林斯基自己所稱:“筆者在闡述全體教師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上所做的努力時,想盡力從各個方面來展示這種勞動,不僅說明所採取的種種方法,想盡力從各個方面來展示這種勞動,不僅說明所採取的種種方法,而且也揭示它們內在的相互聯繫。”讀了《帕夫雷什中學》之後便會發現,它的確如有人所讚譽的,不愧為一部“活教育學”。
這部“活教育學”中首先引人矚目的,是筆者對校長工作的論述。讀者從這裡可以了解到,校長應具備哪些品質和素養?校長的領導職能和技藝是什麼?蘇霍姆林斯基是怎樣提高自己的素養並實地當校長的?尤其是,他在學校管理上所持的一個獨到見解。
從該書中還可以了解到,一個好教師應當具備哪些素養?教師應當怎樣去提高自己的素養?
校長和教師的崇高使命就是設計和造就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思想像一條紅線貫穿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的始終。
建立“學校親職教育體系”是蘇霍姆林斯基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所採取的有效措施之一。
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著眼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有利於身心發展的物質環境。他為學生提供了一種精神環境-“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他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課餘活動時間。他為學生建立了為數眾多的課外活動小組。他引導學生突出三項愛好:最喜愛的課外讀物、最喜愛的學科、最喜愛的勞動創造項目。他把課外讀物的的教育作用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蘇霍姆林斯基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教育信念,就是確信學科愛好對促進全面發展的巨大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的再一個重要的教育信念,就是確信勞動對全面發展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還有一個教育信念,就是“大自然”的教育觀。他堅信,大自然這是美育的重要源泉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