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

《山歌》

明代民歌專集。又名《童痴二弄》,馮夢龍編纂。《山歌》在編輯體例上,打破了前人單純按體裁分類的慣例,而以內容為主,兼顧體裁併輔以必要的說明評註。《山歌》共10卷,收吳歌356首。作品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

簡介

明代民歌專集。又名《童痴二弄》,馮夢龍編纂。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明末文學家、民間文藝編纂家。他的詩文小說戲曲都有一定成就。但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對通俗文學民間文學的蒐集、整理和介紹上。除《山歌》外,還蒐集、編輯了民歌俗曲集《掛枝兒》(又名《童痴一弄》)、民間笑話集《笑府》等。

《山歌》在編輯體例上,打破了前人單純按體裁分類的慣例,而以內容為主,兼顧體裁併輔以必要的說明評註。《山歌》共10卷,收吳歌356首,桐城時興歌24首,是馮夢龍按“情真”的標準選入的,基本上是反映男女愛情(特別是私情)生活的作品。其中不少篇章,唱出青年男女對愛情熱烈、勇敢的追求,具有明顯的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表現方法上大量採用比興手法,形象鮮明,語言接近口語,多用雙關語、諺語、歇後語也有所套用。作品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但編者忽視作品的思想價值,所選仍有一些庸俗,甚至是猥褻色情之作。

該書對研究民歌的發展以及明代社會生活均有參考作用。特別是書前編者所寫的《敘山歌》及書中的大量評註,更是研究馮夢龍民間文藝思想的重要資料。馮夢龍在《敘山歌》中,對民歌的特徵及其發展歷史,它的價值與社會作用等問題都作了扼要的闡述,是一篇較早的民歌短論。他在評註中提出了民歌整理要遵從民間文藝作品的原貌,對民間文學的蒐集編選工作具有意義。

《山歌》失傳已久,1934年上海傳經堂主人在徽州訪得原書,經顧頡剛校點後排印出版。隨後上海中央書店又據傳經堂本加以增補,收入《黃山謎》中。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又以鄭振鐸舊藏明天啟崇禎年間的寫刻本為底本,重新校點排印。這個本子較前兩種更為接近原貌。

配圖

《山歌》《山歌》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