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祿》

《尼祿》

《尼祿》是由安彥良和所畫的一部漫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尼祿》《尼祿》
尼祿
英文名稱:NERO
版本:[1-2集已完結][漫畫]日本文藝春秋授權香港中文版
地區:香港
語言:國語
作者:安彥良和

作品情報

香港玉皇朝版 1100x1600 單頁png格式

內容介紹

《尼祿》——角落的福音

基督教既誕生於羅馬帝國時期,又於羅馬帝國時期(392年)成為國教,為西方文明奠下深厚的根基,所以羅馬帝國對於基督教是一個無比重要的時代。羅馬當局對早期的教會一度實行堅決剷除的態度,許多殉教者如聖塞巴斯蒂安在當時殉難,更不用說耶穌“在比拉多執政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信經》),他的門徒最後很少有不死於非命的;僥倖終老的如聖約翰,就寫下了著名的《啟示錄》,用各種意象暗喻羅馬的殘暴和信仰未來的勝利(該叫魔幻現實主義嗎?^^),有聖經學者認為其中的神秘數字“666”實際就是暗指尼祿——殉教時代的羅馬皇帝中信仰的頭號殺手(笑)。

尼祿?凱撒?奧古斯都,安彥在詮釋這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時,既沒有將其臉譜化為冷酷無情、兇殘嗜血的惡魔,也沒有將其“翻案”成一個悲劇英雄,僅僅是由於“命運戲人”、“歷史殘酷”云云才背上惡名。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描繪了這個青年詩人般的浪漫和政治家的雄心。尼祿同時也是一個十分懦弱、優柔寡斷的人,被母親的誘惑和父親的殘暴造成的陰影左右著,極易被讒言動搖,在謀殺任何一個阻撓自己的人時都會猶豫不決,看見政敵的屍體甚至還會暈血和嘔吐(怎么讓我想起了希姆萊……)。

《尼祿》里的基督徒——女信徒阿科迪,以及當時在羅馬傳教的聖保羅和聖彼得等人,實際出場篇幅並不太多,嚴格意義上只能算是配角。但是他們每一次的表現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阿科迪可以算是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尼祿的心腹、故事旁觀者一般的雷穆斯隨著她的蹤跡來到了基督徒的秘密聚會中間,尼祿時代的早期教會如是在讀者面前展開。她是尼祿的妻子奧克塔娃的使女,也是故事裡少有的正直善良的女性(苦笑),雖然身份低微,卻氣質高貴,不卑不亢,難怪尼祿也一度為她傾倒。筆者對她印象最深的兩幕,一是奧克塔娃被虐殺之後,尼祿的狂歡宴上,她在暗處的角落裡悲憤垂淚:“你剛害死了奧克塔娃皇后,又這樣沒廉恥地大宴”,然而她的思想並非咒詛和指責,而是“……真可憐……不過,神啊,請你還是守護尼祿皇帝吧!”還有尼祿被政變推翻後逃跑時,經歷了屠殺基督徒而倖存的她主動來幫助尼祿:“因為那場大火,人人都有一番不尋常的經歷,所以我沒有恨尼祿,反而覺得他很可憐,很想幫他。” 這就是典型的基督精神:慈愛、憐憫、寬恕。我們還可以從尼祿把成批的信徒趕上競技場讓獅子吞噬的場面里看到同樣的情景——男女老幼面對死亡,雙手合十,仰天祈禱,幾縷陽光照亮了他們的面容——安彥用幾個畫格,寥寥數筆就為這個真實的事件勾勒出了神聖而悲壯的氛圍(讓人想起顯克微支同題材的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由此可見安彥對早期教會的歷史和信徒的精神面貌有相當的研究,並且對於基督精神中“超越仇恨的堅強信念(雷穆斯語)”是抱著讚賞的態度的。

然而在描繪彼得和保羅這兩位最重要的使徒時,安彥卻用了與教會傳統(可見《使徒行傳》等新約篇章)完全不同的敘述態度。保羅在經歷了基督神秘的召喚而悔改,成為“外邦人的宗徒”後來到羅馬傳教。面對雷穆斯對這個召喚的質疑,和彼得對於傳教方式的反思,他的表現顯得十分的偏執:“神確實是選中了我,像我這樣的人,有義務把人們帶到神的腳下。” “必須令他們相信奇蹟,然後悔改、察覺自己是有罪的!” PS:有趣的是聖路加(《路加福音》的作者,書里譯作魯卡)也在保羅旁邊露了一小臉,傻乎乎的很可愛^^。

相較於保羅主張宣揚基督復活的奇蹟,彼得身為曾經跟隨耶穌的門徒,極力勸說保羅應該向人們介紹耶穌的言行教誨,遭到後者的反對:“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耶穌為了替我們贖罪被殺,在三天后復活了!——這不是你經歷的嗎?”在與雷穆斯等人逃亡的路上,彼得卻吐露了實情:“信徒們啊,我必須向你們認錯,我說過,我們眾門徒曾和復活後的耶穌一起吃飯、交談……但那是謊言……但熱愛耶穌的瑪利亞說看見了耶穌死而復生,所以我們也不可沉默。人云亦云……終於自己也相信了自己的謊言……” 一直背負著這個十字架般沉重的秘密的彼得,最後是如何像歷史上那樣殉道的呢?這裡安彥安排了另一個“召喚”:他在路上看見了耶穌向他顯容。“可是今天在這裡,我真的看見了像天使那樣的耶穌。當我問向這裡走來的主耶穌‘你去哪裡’?耶穌回答:‘去羅馬。——你們全都逃跑了,所以我打算去羅馬,釘十字架。’”(雖然這是安彥虛構的情節,但真的完全是耶穌的風格,好像就是從福音書里抽出的一段似的,筆者看到這裡時眼眶都濕了)彼得由於這個感召回到了羅馬,同樣被釘十字架,成為代代信徒景仰的聖人。

安彥借彼得之口,可以說否定了耶穌復活的神跡,代之以彼得“路上蒙召”的神跡。感人雖感人,但是這樣就有個微妙的問題:如果耶穌復活以後與門徒吃飯、交談,這個神跡便有了堅定實在的證據;而“路上蒙召”只彼得一人所見,雖然阿科迪和雷穆斯就在他旁邊。那么它究竟是基督只顯給彼得的神跡,還是彼得在慌亂、羞愧交加時,自己腦海里的幻覺呢?阿科迪深信不疑,感動涕零;雷穆斯卻面對空曠的大路疑惑不已。安彥在這裡將基督教傳統中神跡的實證否定,它的存在只倚賴於人“信或不信”。

最後實實在在存在的,只有“人”的事跡,他們的所言所行交由讀者評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