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柳氏》

《寄柳氏》是唐代詩人韓翃的詩詞之一。

作者

韓翃

詩詞正文

章台柳,章台柳,顏色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
也應攀折他人手。
第二百四十六卷

注釋

寄柳氏:韓和柳氏贈答故事,見許堯佐《柳氏傳》(《太平廣記》卷四八五)及孟棨《本事詩》。

⑵章台:漢長安中街名,見《漢書·張敞傳》,是繁華的地方,後來每借稱妓院所在。六朝、唐人已用其事與楊柳相連。如費昶《和蕭記事春旦有所思》:“楊柳何時歸,裊裊復依依,已映章台陌,復掃長門扉。”崔國輔《少年行》:“章台折楊柳。”《古今詩話》:“漢張敞為京兆尹,走馬章台街。街有柳,終唐世曰章台柳。”故杜詩云:“京兆空柳色。”(《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卷二六七柳部引)

作品譯文

借問章台的柳啊,過去你是那樣婀娜多姿,如今你還和往日一樣嗎?縱然那細長柔嫩的枝條,飄垂如故,恐怕也被他人攀折得不像樣了。

創作背景

韓翃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他與柳氏有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據唐人許堯佐《柳氏傳》和孟棨《本事詩》記載,韓翃少負才名,孤貞靜默,所與游者皆當時名士。一富家李生,負氣愛才,因看重韓翃,遂將家中一歌姬柳氏贈與韓翃。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洛陽兩京陷落,士女奔駭。柳氏以色艷獨居,恐不免,便落髮為尼。不久,柳氏為蕃將沙吒利所劫,寵之專房。時韓翃為緇青節度使侯希逸府中書記。京師收復後,韓翃派人到長安尋柳氏,並準備了一白口袋,袋裝沙金,袋上題了此詩。當柳氏在長安接到這個口袋後,捧詩嗚咽,並寫了《答韓翃》詩:“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作品鑑賞

此詩表達作者對柳氏的深深眷念之情。“章台”,本是戰國時所建宮殿,以宮內有章台而得名,在今長安縣故城西南隅。這裡借指長安。“章台柳”,即暗喻長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後人遂將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居之所。兩個疊句用於尋覓加強呼喚之急切。“顏色青青”,喻柳氏昔日之青春妙齡,丰容艷麗。“今在否”,謂是否安全健在,以疑問聲口,則其憂慮擔心之情可見。“長條似舊垂”,喻柳氏裊裊婷婷的身段和體態仍不減當年。“攀折他人手”,暗指柳氏值此兵荒馬亂之秋,恐己為他人所劫奪占有。兩句以“縱使”,也應開合進退,將其希望與失望,僥倖與不幸,揣測與擔憂等複雜的矛盾心情寫得傳神活現。全詩語意雙關,表面上是寫柳樹,實際上是對柳氏的問候,問候了兩件詩人最關切的事:是否還在人世?是否已經嫁人?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作者簡介

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登進士第。公元762年(肅宗寶應元年)為淄青節度使幕府從事。後閒居長安十年。大曆(唐代宗年號,公元766—779年)後期,先後入汴宋、宣武節度使幕府為從事。建中(唐德宗年號,公元780—783年)初,德宗賞識其《寒食》一詩,任駕部郎中,知制誥,官終中書舍人。為“大曆十才子”之一。其詩多送行贈別之作,善寫離人旅途景色,發調警拔,節奏琅然,但乏情思,亦無深致。明人有《韓君平集》。《全唐詩》僅存詩三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