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成就好人生》

《好習慣成就好人生》

在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於“習慣”是這樣釋義的:“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事實上,廣義的習慣不僅僅是行為性的、傾向性的或社會風尚性的,還包括人類所有的優點,甚至包括“善良”、“仁愛”這樣永恆的主題,也需要不斷進行修煉,才會真正化為行動性的習慣。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孔子日:“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確實,兒童時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穫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會收穫一種命運。習慣對於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日後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每一個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葉先生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他說:“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葉先生非常重視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20世紀40年代,他就提出了“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個理念,並專門寫了《習慣成自然》和《兩種習慣養成不得》等文章。
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學美國,師從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大師杜威。歸國後,他終身致力於中國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陶先生認為,兒童時期是人格和習慣形成?最佳時期。他在《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一文中寫道:“從福祿倍爾創建幼稚園以來,世人漸漸地覺得幼兒教育之重要;從蒙台梭利畢生研究幼兒教育以來,世人漸漸覺得幼稚園之效力;從國小注意比較家庭送來的與幼稚園升來的學生性質,世人乃漸漸覺得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給他建立得穩。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要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6歲以前培養得好,以後只要順其自然,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今天,我們府新國小也決心大力倡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不僅僅是我們對當今時代教育理念深入學習和領會的結果,更是我們辦學這么多年來的體悟和心得。
著名學者林格有一段話非常精闢:“關於教育的本質,我的體會是,正如盧梭所說的,教育就是生長。”這和甲骨文中“教育”這兩個字的含義是高度一致的。“教”字,上面是一個棍棒,底下是一個“子”,引喻為“上對下”的影響。影響靠什麼實現呢?靠右邊的“文”字,“文”的甲骨文字形中間有一個“心”,“育”在甲骨文中則是“孕育新生”的意思。也就是說,從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靈去感應、孕育、溫暖?外一顆心靈,讓孩子的心靈充滿溫暖與陽光。這個感應、孕育、溫暖的過程就是一個人被培養和被教育的過程。我們培養的人才應具備三個維度,即長、寬、高。“長”是擅長,指人有一技之長,並能不斷學習,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
“寬”是指能與人相處和合作。因為我們是一個社會中的人,我們必須善於與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高”是指人格構建的高度。這是關鍵,因為教育的最根本目標是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如何強調習慣的培養都不過分,因為人的動作70%是習慣動作,習慣是人穩定化的、自動化的行為。“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好習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目錄

第一章 理論篇
第一節 百家爭鳴
一、古代典籍論養成
二、現代名家說習慣
三、觀點碰撞
第二節 方法縱橫
一、榜樣示範法
二、反覆訓練法
三、代幣法
四、家校合作法
五、體驗法
六、情緒疏導法
七、突破法
八、層次目標法
九、行為契約法
十、以好代壞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