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的上清寺》

《失蹤的上清寺》

《失蹤的上清寺》是國內第一本以真實的都市歷史和城市地理為線索,以驚險玄疑的尋寶故事為內容的小說。

基本信息

《失蹤的上清寺》失蹤的上清寺

作品背景

 ·50年來中國關於都市探險的最好看小說,開創了真實都市懸疑小說的全新類別。
·國內第一本以真實的都市歷史和城市地理為線索,以驚險玄疑的尋寶故事為內容的小說。
·既有充滿歷史地理的人文韻味。又有驚彩離奇的故事情節。

我們每天都在城市裡穿行,很少想過在那些地名和建築之後掩藏著的真實歷史。事實上,每一個城市都有無窮無盡的過去,都有驚心動魄的傳奇。

失蹤的上清寺》終於做了一次獨特的寫作嘗試,它是國內第一本以真實的都市歷史和城市地理為線索,以驚險玄疑的尋寶故事為內容的小說。故事場景都在重慶各區的老地名和地點展開,把重慶歷史上重大的事件串起來,重點描述了抗戰時期,比較清晰的梳理了重慶千年以來的歷史和城市變遷狀況。跟著這本書,讀者就像進入了一次刺激的都市探險旅途。從沒有人用這種手法寫過,因此,這本書成為了開路先鋒之作,它開創了國內真實都市懸疑小說的全新類別。同時,這本書也是幾十年來關於都市探險的最好看小說之一。

歷史和驚險,這是故事的兩個關鍵字。歷史和集體記憶,是一個城市最重要的寶藏。一個城市的文化傳統、人文地理,就在那些熟悉親切的地名之間。而重慶毫無疑問是一個有獨特歷史和人文記憶的都市,重慶的城市變遷與發展,屬於中國一段重要歷史的組成部分。

這本書,具備了滿足大眾讀者對各自城市的同樣關注和思考。每個城市都可能像重慶一樣,深藏著有趣難忘的歷史記憶。本書對其他城市的讀者來說應該也帶來了有強烈的情感喚醒力量。

獨特有趣的情節和真實的城市探險方式,使得本故事在出版之前,就已經在重慶和全國網路上引發了各界人士紛紛討論,各類媒體強烈關注。網路上轉載的網站已經有了超過數百個。

作品簡介

 一個初夏的雨夜,一個叫小敏的上海女孩來到重慶。她遵照父親遺命,要將一個遺物交給在重慶上清寺出家的叔叔,但上清寺早在上個世紀很久前就消失了。在尋找上清寺的過程中,女孩得到“我”和老曾的幫助,得到了爺爺遺留的藏寶圖,三人跟隨著十二張藏寶圖的指引,解開了一個個謎團。

原來,小敏的祖父曾在國民黨警察機關承擔一項秘密的工作,幫國民黨高級官員尋找戰亂時間重慶城中的寶藏,國民黨戰敗逃離後,這些寶藏部分被小敏的爺爺用於交換一個無價之寶,部分歸還原地卻重新取走。

歷經千險,在故事的最後,小敏才通過爺爺的最後一張寶圖顯影,了解到爺爺換回的無價之寶是什麼東西,也了解到爺爺取走的寶藏派了什麼用途,以及爺爺留下藏寶線索的真正用意。

全部故事場景,都在重慶各區的老地名和地點展開,組成一部勾勒重慶城市地理和拼貼一段中國歷史的精彩體驗。通過尋找寶藏為線索,把重慶歷史上重大的事件串起來,重點描述抗戰時期。也比較清晰的梳理了重慶千年以來的歷史和城市變遷狀況。

風格驚險懸疑,並富有獨特的歷史、地理趣味。

作者簡介

羅渝,網民重慶老羅。為重慶生活網負責人,重慶電子商務協會網站分會負責人之一,一個熱愛重慶、歷史和旅行的IT人。

作品賞析

 第一章:洪崖暗河
老曾的家在抗建大廈的頂樓,居然有兩層。一個樓面連著樓頂平台,形成了大約一百多平方的院子。除了衛生間和廚房,每間屋的牆壁上都是大書櫃,院裡還有一個單獨的書房。老曾離過婚,女兒在國外,所以連女兒的房間裡都放滿了書。
早聽說老曾是藏書家,今天才發現真是實至名歸了。
我們在客廳沙發坐下,老曾拿出一套紫砂茶具,給我們泡茶,小敏把那個盒子放到茶几上。那是一個銅製的盒子,四周已經有許多暗綠色的銅銹,關閉處有一個八位的密碼鎖。
小敏開始講來由:“那位老人家姓高,是我叔叔的道友。九七年我叔叔去世前,把這個盒子交給他,請他交給我家後人。高爺爺並不知道這個盒子裡裝了什麼,他說十年來,很多次想打開這個盒子都忍住了。抵抗好奇心成了他十年來最苦的修行,好在他成功了。”
我和老曾相識一笑。歷經十年,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真的不是一件平常人可以做到的事情。
不過,密碼鎖上是八位數字,有一億種組合,只怕十年也打不開。但盒子上的密碼鎖已經生鏽,很難滾動,說明高老先生幾乎沒有動過密碼鎖。
“他轉告我,這個盒子的密碼就在我那隻打火機上面,叔叔給高爺爺也有一隻同樣的打火機,只是上面沒有刻字。”小敏掏出兩隻打火機,二隻打火機的金屬外殼上,只有一樣差異,就是“令俊”這個刻字。
盒子的密碼鎖是數字的,而“令俊”是漢字,怎么建立關聯呢?我問老曾:“是不是應該找找孔二小姐的英文名字,再轉化為數字?”
老曾講:“說得好,英文和數字間比漢字好關聯得多,國民黨時期軍統警衛部門傳送普通保密信息時,常用的密碼就是用A-Z對應到1-26的數字。這個對應簡單,當時懂英文的人少,很多人不會英文的人,就分析不出來。”
小敏問:“那孔二小姐的英文名字叫什麼呢?”
老曾說:“要查了才知道。”他跑到隔壁的房間去拿了一本書回來:“查到了,真巧!孔二小姐的英文名字是8個字母!”
那本書是2006年的出版的《孔氏家族》,老曾翻到的那一頁,寫著:“孔令俊的英文名字叫珍娜(Jeanette)。”
麻煩了,8個字母,並沒有讓事情簡單化,反而更複雜!按照那種字母對應數字的解密法,解出來應該是:“10,5,1,14,5,20,20,5”多了4個數字。
我說:“老曾,這條路不通啊。”老曾撓撓頭:“一定有些和名字直接關聯的方法,而且很簡單的。”
小敏說道:“我父親經常用一種老字典,好像可以直接用數字查漢字的,會不會和那種有關聯?”
“對了!”我和老曾同時拍起掌來。
老曾優雅地向我伸出一隻手:“請小羅同學發表高見。”
小敏的說法,一下子讓我打開了思路。在漢語拼音還不流行的時期,中國的字典常用一種編碼方法,叫做四角號碼:“多半就是四角號碼,正好一個漢字,對應四個數字!”我興奮地說。
“沒有想到你連四角號碼都知道啊!”老曾點點頭,補充道:“四角號碼檢字法的發明人是王雲五先生,這個人可了不起。三十年代他發明了這個檢字法後,解決了漢字檢索中的快速、準確定位。如果在字典中尋找不知道發音的漢字,四角號碼可以一步到位,比尋部首查筆劃要方便多了。但是,不知商務印書館搞什麼鬼,在1994年修訂《現代漢語詞典》的時候,竟把‘四角號碼’給拿下了。這是中國文史研究的寶貝啊。”
但我對四角號碼確實不熟悉:“老曾,你知道這兩個字用四角號碼應該是哪8個數字?”
老曾端起茶杯,靠在沙發上念出一段口訣:“橫一垂二三點捺,叉四插五方塊六,角七八八九是小,點下有橫變零頭。”
“小姑娘,編碼是從左上角開始,然後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你來分析一下是哪8個數字?這可是你家的東西啊。”老曾考驗小敏。
小敏說:“我試試:令字的左上是撇,應該算什麼?”
“算垂,就是2。”老曾說。
“右上角是捺,是3,左下角右下角都沒有,不知道了。”小敏搞不定。
老曾笑道:“你能搞定,就成神仙了,還是我來吧。”
老曾一邊把旁邊的筆記本電腦拿過來打開,一邊講:“我搞喜歡讀文史資料,經常需要四角號碼查老書,但四角號碼確實太複雜了,我也搞不清楚,還好朋友給我電腦上裝了一個工具。”
老曾啟動了一個“四角號碼查詢器”的小程式,輸入“令”和“俊”兩個字,出來的結果是:8030和2324。
“看吧,和我們猜的不一樣吧。四角號碼規矩很多,學習困難,這是淘汰的重要原因,最近居然有一個老學究到處呼籲讓小學生學習四角號碼,還好教委沒有採用。”
“馬上試,馬上試!”小敏在銅盒子上撥起號碼來,但撥不動。
“性急吃不得熱鍋湯啊!”老曾從柜子里找出一支滴油瓶,一瓶鹽酸:“年代久了,要先除銹,再打油,才能轉得動。”
我們急切地看著老曾向密碼鎖上滴鹽酸,然後滴水沖洗,再向鎖的齒輪上點上油。最後老曾還戴上一副白手套,輕輕地撥動密碼鎖,鎖齒動了!一下接一下,老曾把數字撥成“80302324”,然後向小敏說:“來吧,試試手氣。”
小敏屏著呼吸,一扳鎖扣,“嗒”地一聲,盒子打開了!
盒子裡,空無一物!
怪不得走路的時候,盒子沒有響動。難道是高老爺子打開過,拿走了裡面的東西?我真不願意那么想。我和小敏都傻眼了,但老曾卻一點也不意外:“這么容易打開的鎖,還有東西才是奇怪的事情啊。”他掏出一隻放大鏡,捧著盒子左看右看,毫不著急。
“來看看,這裡有一個小眼。”老曾指著盒子上蓋邊上的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這是一個機關,盒子蓋的厚度不對頭,你們沒有發現?”果然,盒子上蓋部分顯得很厚,和盒子的重量並不匹配。
“給你們講個故事:我的一個老朋友,文革時被抄了家,八十年代平反後,要求政府幫助找回失物。找了很久,在現在天主教若瑟堂的倉庫裡面找到他家的一個首飾盒。打開後,裡面當然什麼都沒有了,但那個朋友拿出一把鐵絲一樣的鑰匙,一捅,上面蓋子打開現出一個夾層,裡面放滿了珠寶。當時政府的工作人員都看呆了。”老曾轉身看著小敏:“你家裡有像鐵絲樣的鑰匙嗎?”
小敏一呆,從頸子上取下一個項鍊掛著的飾物,那是一個像筆筒樣的金屬小圓柱體。小敏擰開柱體,裡面有三厘米長的一段鐵絲,彎彎曲曲,頂端還有齒:“這個是我小時候就掛著的,爸爸說這是不能丟的吉祥物。”
老曾接過來:“各位,演出開始啦!”他向那個小孔里一捅,“啪”地一聲,盒子蓋掀出一個夾層,夾層里放著一疊發黃的紙!
“哈哈哈!”老曾笑道:“這才是你爺爺、爸爸和叔叔兩代人要交給你的東西啊!就算盒子裡曾經有過什麼,肯定都不可能比這幾張紙更有價值!”小敏急不可耐地去拿這些紙,老曾手一擋,把剛才戴過的白手套遞給她,說:“應該用這個。”
小敏不好意思地笑了,酒渦很迷人。
老曾移開茶几上的東西,鋪上一層報紙,讓小敏把那些紙小心分開,展在桌面上。
大約有十多頁,清一色全是圖紙。有些圖紙上好像是迷宮的路線圖,幾乎每個迷宮的盡頭都標著一個陰陽符號,但圖紙上都沒有字。我對小敏講:“你家留下的東西是一堆藏寶圖,老曾早就想到了!”
老曾拿著圖紙,一張張地看:“呵呵,有圖未必有寶,有寶還未必能挖,這些圖紙上沒有文字標註。一時看不出個名堂,夠得想的。收好這些東西,睡一覺再商量吧?”老曾說。
是啊,我也困了。窗外已經亮起來,車輛來來去去的聲音已經響起。小敏的眼睛通紅,這一夜夠她折騰的。雖然還有些不情願,經不起我和老曾做工作,她才同意休息,把圖紙收進銅盒裡。
老曾打開給女兒的臥室安排小敏住,自己住大臥室,我不願意住另一間長期無人的房間,選擇在客廳睡沙發。本來還準備洗澡,卻一倒下就睡著了,一堆奇怪的夢不斷在腦子裡變幻著。突然,一陣涼風把我驚醒,窗外的光線照進來晃得我難以睜開眼睛,模模糊糊看見一個人影站在我的面前,提著一把亮閃閃的刀,向我彎下腰來!
一個聲音說道:“買了點菜,是做回鍋肉,還是鹽煎肉?”
“曾老頭,你嚇死我啦。”我回過神翻身坐起,打開手機看時間,已經是中午十一點過了:“聽說你做的菜達到了一流境界,做啥子都可以,我給你打下手。”
我們在廚房裡忙碌起來,一大砣鮮肉煮了個半熟,香味撲鼻,老曾熟練地切著肉片,菜刀上下翻飛,一片片的肉倒下來,排列得整整齊齊,而且厚薄整齊,讓我讚不絕口。
老曾對我講:“一會小姑娘起來,問問她的意思,如果願意讓我們幫忙,我們就把那些圖紙整理一下。我起床前想到三種辦法,有可能找到那些圖紙所指示的地方。”
“好啊,好啊!”背後小敏的聲音響起來,估計是被肉的香味勾起了床。“我在重慶就認識你們兩個朋友,親人也沒有了。高爺爺說他心愿已了,不再過問塵世中的事情,更不想知道盒子裡是什麼東西。”
小敏說話的樣子,開始時有點可憐兮兮,卻一下子興奮起來:“不管有沒有財寶,都想和你們一起找啊,沒有比這樣過假期更刺激的事情了!”幾張毫無頭緒的圖紙,是什麼東西也不清楚,重慶幾十年天翻地覆的變化,找尋她祖上留下的東西談何容易!但是,的確沒有比這更刺激的事情了。我就她:“找到值錢的東西,是獻給國家,還是倒賣了換錢啊?”
小敏咬著嘴唇,考慮了一下:“法律許可的情況下,發點財是可以的吧?反正我一個人找不到,找到大家一起分。”
“我年齡大了,不像你們年輕人那么著急,一會吃過飯,我們先慢慢研究一下圖紙。”老曾嘴上說著,手上不停,一鍋香噴噴的回鍋肉炒了出來。
在老曾的家裡吃飯是一種享受,五月初的重慶,不熱不冷,曬台花園上微風習習,三個人狼吞虎咽,用一堆懸念下飯。小敏換了一身衣服,白色短袖襯衣和一條黑色長裙,長頭髮披下來。她忽然間顯得很有些女人味,當然,得排除她吃飯的動作:她吃得實在是太快了。
“你什麼時候結束假期?”我問小敏。
“我才炒了老闆,準備換個工作,可以多玩幾天呢。”小敏滿不在乎:“說不定就留重慶了。一邊工作,一邊找那些寶貝,才是真正的人生。”
我和老曾笑起來。老曾說:“要搞清楚那些圖紙,你得把家世儘量多地告訴我們。”
“行啊,只要不問我感情問題,其他都可以。”小敏擺出答記者問的派頭。
由於小敏所知不多,我們一邊問,一邊啟發,加上猜測,總算弄清楚一點眉目:
小敏的爺爺解放前學建築,畢業後好像參過軍,具體做什麼不清楚。我們分析,他很可能是在重慶的警察局裡,做了徐中齊局長的部下。重慶解放時他沒有跟國民黨去台灣,而是參加了新中國的建設工作,重新成為一名建築師。
據高老爺子講,五十年代,小敏的爺爺由於歷史問題被打成右派,在重慶掃大街。大約在1967年重慶武鬥的時候,死於流彈。
小敏的叔叔在七十年代出家,和高老爺子成為道友,但高爺爺並沒透露出家修行的地點。小敏的父親年輕時和右派父親劃清界限,去了上海附近。在七十年代下鄉,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後,在上海學建築,然後在上海定居下來。小敏的母親是他父親的同學,在生下小敏時,難產去世了,小敏跟著父親長大。直到父親今年初患癌症,才聽說有一個叔叔。
理完這些頭緒,老曾開始講他的判斷:
“你爺爺那個年齡和身份,不可能和孔二小姐搭上線。這個刻字的打火機,要么真的是孔二小姐的,要么可能是警察局長徐中齊為了紀念孔二小姐而定做的仿製品,而且一仿幾個,其中兩個現在就在我們手上。”
我說:“對了,我想起另一件事情:心心咖啡館那個重慶掌故中講,徐中齊被孔二小姐打耳光,過幾天就升了官,我認為背後不那么簡單!孔二小姐性格直率,從不怕得罪人,職務越高,她越不在乎,打了就打了,不太可能心裡抱歉,還去升徐中齊的官。”
老曾同意地點點頭:“對,心心咖啡館那個故事還有另外的版本,說是徐長得英俊帥氣,被孔二小姐看上了,完全是打胡亂說(重慶方言:胡說八道),孔二小姐那個時候迷戀胡宗南,區區一個重慶警察局長,哪裡能和當年春風得意的胡宗南相比呢。”
說完這些,老曾站起身來收拾桌子:“我猜想,孔家財雄勢大,孔二小姐一天又喜歡四處亂逛,結交很廣,她可能買到或者找到了一些重慶更早時期的藏寶資料,所以需要徐中齊這個警察頭兒幫助查找。”
老曾的話,仿佛幫我撥開幾十年的迷霧,讓我看見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那一天發生的事:
孔二小姐打過徐中齊的耳光,心滿意足地從心心咖啡館中出來,上車時突然覺得徐局長懂事,而且是一個正好派得上用場的人,於是轉身招呼他上車。受寵若驚的徐中齊,拍胸膛承諾了要幫孔二小姐一個大忙。幾天后,徐中齊升任四川省警察局長,找來學過建築的一個警察做他副官,那就是小敏的爺爺。
“這些圖紙像是同一個人畫的,可能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徐中齊或小敏爺爺畫的,記錄的是徐中齊在逃離重慶前留下的東西的藏匿地點;另一種是徐中齊幫助孔二小姐整理的藏寶圖資料。當然,也可能兩種均有。”老曾接著說。
我在心裡描繪當時的情景:
1949年11月,解放軍已經開進重慶城,勢如破竹。國民黨軍隊無心戀戰,飛機在重慶頻繁起落,把高級官員撤向成都。許多高級官員慌亂上機,在機場附近掉下大量財物、檔案,而且許多人就在那天與自己的家屬失散。
一個姓徐的青年副官悄悄地脫下軍裝,攜帶著徐中齊的箱子離開了混亂的機場。幾個月後,在台灣,孔二小姐又打了徐中齊一個耳光。
姓徐的青年,並沒有向政府交出那個箱子,而是一直保留了下來。也許是人性的貪婪,也許只是不想驚擾那些塵封在地下的故事。
七手八腳收拾完飯桌,老曾在屋裡點上檀香,放起音樂,搞足了氣氛後,才讓小敏捧出盒子來。
一張張陳舊的圖紙攤開在茶几上,老曾戴著白手套,拿著放大鏡,第二次仔細端詳。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