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賜》[電影]

《天賜》[電影]

《天賜》總導演孫憲採用紀錄片的拍攝方式,講述了一隻普通的黑尾鷗從出生到成年的坎坷經歷。《天賜》將是中國首部鳥類故事片。2011年1月14日,該片在國務院新聞發布大廳隆重舉辦全國公映發布會。該片歷經七年七個繁殖期,採用高清磁帶記錄方式完成素材拍攝。影片講述了一隻黑尾鷗由出生到長大的艱難歷程,期間經歷了喪父之痛、失兄之痛直到最後失去母親成為孤兒,在生與死的邊緣掙扎的故事。影片採用實拍的原始方式,忠實的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上完成故事的情節發展記錄。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天賜》《天賜》

《天賜》是一部純粹的鳥類故事片,主人公是一隻普通的黑尾鷗,從一出生親人被連續奪去生命的悲慘經歷,到後來自己試飛時遇到的種種挫折以及在整個過程中始終不放棄的堅毅精神,最終成功地飛向天際。
這樣一部恢宏、驚險、感人、勵志的電影出自原本只是拍鳥愛好者的孫憲導演之手。孫憲導演告訴記者,鳥類攝影是他多年的愛好,後來借身邊有利的自然環境和做影視工作的便利,萌生了拍一部鳥類紀錄片的想法。

2002年5月,他帶著和他有著一樣夢想的夥伴開始了拍攝。經歷了四年海驢島的艱苦拍攝之後,2006年12月孫導帶著10分鐘的紀錄片樣片參加了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結果紀錄片並未受到很大關注。後來著名電影劇作家袁學強先生建議孫憲導演爭取拍一部鳥類電影。

著手拍電影后,攝製組不得不重新審視原來拍的素材,很多素材都得棄用,重新取材。又經過三年的拍攝,《天賜》於2010年4月完成了後期製作。

攝製歷程

孫憲(右)和助手於輝在海驢島的崖壁上拍攝鳥類電影《天賜》孫憲(右)和助手於輝在海驢島的崖壁上拍攝鳥類電影《天賜》

多年拍鳥 意外觸“電”
孫憲和主創人員王建濤、於輝等都是威海人,現供職於環翠區電影公司。他們的履歷十分簡單:孫憲曾在曲阜師範大學學油畫,畢業後成為電影公司的普通員工,後又開了一家文化傳播公司;王建濤曾當過長途汽車司機、大修廠修理工,在濟南廣播電視學院學了兩年攝影后,自己開了間小照相館;於輝,則在電影公司跟孫憲學美工…… 就是這樣普普通通的幾名威海人,卻機緣巧合地拍起了電影…
孫憲自幼喜歡鳥,鳥類攝影是他多年的最愛。威海,有美麗的天鵝湖,還有棲息著瀕危保護鳥類黃嘴白鷺以及大群黑尾鷗的海島,攝影資源可謂得天獨厚。於是他決定將鏡頭對準這些美麗的精靈。 2002年5月,帶著自費購買的攝影設備,孫憲他們走進了對他們來說既陌生又有點親切鳥類王國。 時間長了,孫憲積累的素材日漸豐富,之後,他陸續剪輯了幾部紀錄片,其中紀錄片《老袁的冬季》獲得了四川國際電視節自然與環境類“亞洲製作獎”,收穫了“金熊貓”獎盃。而其他獲獎者都來自世界知名電視台。
2004年,孫憲手裡已有長達兩百小時的鳥類攝像素材,這是他們幾年血汗的結晶。最初,孫憲想製作一部十幾分鐘的鳥類紀錄片。然而,如此豐富的素材,讓他感到有些難以取捨。就在此時,著名電影劇作家袁學強看了素材,認為可以剪輯出一部以鳥為主角的電影。孫憲欣然接受了這一建議。
這一重新定位,意味著孫憲要全部捨棄之前拍攝的“標清”素材,轉而進行“高清”素材的拍攝,同時要給影片加入戲劇衝突等諸多藝術元素。儘管當時已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然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讓孫憲沒有料到的是,他們遇到的難度和挑戰竟會如此之大。

《天賜》《天賜》
根海島 險中求“拍”
2005年4月,孫憲他們開始進行“高清”素材的拍攝,由此踏上了充滿艱辛的拍攝之路。《天賜》的主拍攝地是威海的海驢島。由於鳥大都築巢於崖壁或頂峰上,每次拍攝,孫憲他們必須攀爬60多米高的垂直崖壁,而且還要背負幾十公斤重的攝影器材,再加上岩石風化得比較嚴重,每行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孫憲他們的拍攝時間是每年的四月下旬至八月初。島上溫差較大,五月上旬還要穿鴨絨服,一進入六月氣溫會陡升,地表溫度接近40℃,一個夏季每個人的臉上都要脫三次皮……
在海島的日子裡,很難吃到一頓熱乎飯,幾乎每天都在啃乾糧,因為這,幾個人經常鬧肚子;有一次因為天氣原因,船不通了,沒有吃的他們不得不找來野菜充飢。潛伏是拍野生動物最有效的辦法,但因為島上的遮掩物相對較少,他們只能儘可能地堅持不亂動,儘可能地減少起立、坐下的動作,有時在一個點上一待就是一天。夏季島上岩石散發的熱氣讓人難以忍受,坐在上面就像坐在蒸籠上一樣。另外,島上的蚊子和一種叫“小咬”的飛蟲,會不時地騷擾他們,這些飛蟲的嘴能穿透迷彩服,凡是它們咬過的地方都會出現一個個又紅又硬的大疙瘩,奇癢難耐,讓人坐立不安。 與困難同時存在的,還有危險。其實,每一次順著垂直崖壁爬上爬下,就是一件危險的事情,腳下的石頭稍一鬆動,都會讓他們驚出一身汗。
海島上的天氣變化無常。一次,孫憲他們上了主峰,沒想到在中午時分,伴著電閃雷鳴,下起了大雨,開始他們很興奮,因為只有在雨中拍出來的鏡頭感覺才到位。但拍攝了一會兒後,他們突然意識到了雷電的問題———曠野中攝像機在工作狀態下極易“招惹”雷電。就在這時,一團火光閃過附近 的海面,一聲巨大的雷聲響起,他們感覺腳下的岩石都在顫抖……他們馬上收工,此時,閃電一道又一道地劃破雨幕,仿佛要把整個海島撕碎。至今想起當時的情景,他們還有些後怕。
《天賜》《天賜》
了影片需要,孫憲他們曾去過大連蛇島等幾個島嶼。有一次,王建濤在潛伏等待拍攝小鳥破殼時的場景,其間,附近一草葉上有一長約30厘米的怪物撲向了他,這隻怪物長著蛇頭和蜥蜴類的四隻腳,幸好他及時躲過。事後老漁民告訴他們:當地人叫它“金腿螞蚱”,是有劇毒的。於輝是個女孩子,在拍攝過程中也曾險些被毒蛇咬到。 艱苦的拍攝環境讓他們傷痕累累。於輝上島後,腰椎三節嚴重錯位,拍攝時只能靠腰托支撐身體堅持拍攝。王建濤右腿曾被海島的崖邊尖石劃傷,傷口深處露出白色的骨頭…… 也許是鳥兒被他們的執著所打動,在島上拍攝的最後3年,他們和鳥實現了零距離接觸,鳥兒會不時地落在他們的攝像機上,與他們進行無言的溝通。在孫憲他們看來,這是一份特殊的收穫。
每次拍攝時,孫憲他們三人會分三個機位各守一角,久而久之,業內人士送給了他們一個暱稱:三腳架。 三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孫憲他們三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不離不棄,組成了最穩固的團隊,由此,“三腳架”在海島上越扎越深,越扎越穩……
資金短缺 眾手濟“困”
攝製電影,需要資金。但是孫憲他們沒有錢。因此,《天賜》一直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當年,“金熊貓獎”頒獎時,孫憲就是因為拿不起路費而不能到四川領獎。當孫憲拍攝的紀錄片《天鵝先生》成為克羅埃西亞國際紀錄片節首映片時,孫憲還是因為沒有路費而不能前往。
2008年1月24日,孫憲他們拿到了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批准的電影拍攝許可證時,資金已經枯竭,完全陷入了絕境。 當年3月,山東盛泉集團決定投入資金,這使得影片的後期製作有了重大轉機。然而,當年12月,資金再次緊張,剛在北京進入剪輯階段工作的劇組又一次無奈停工。
2009年1月15日,春節臨近,劇組放假。當把所有設備裝到車上時,每個人都沒有說話,孫憲的心裡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種滋味湧上心頭。之後,孫憲獨自坐在空空的屋裡抽菸,屋裡靜得沒有一點聲音。他之所以沒有和大家一起回家,就是想在北京看看能不能再找一條生路…… 峰迴路轉。2009年3月,威海增泓漁具有限公司為影片投入資金。孫憲他們又開足了馬力。3月底,影片粗剪完成。當天,孫憲帶著大家第一次出去吃了一頓自助餐。看著大傢伙突然倍增的飯量,孫憲心中生出了很多自責和愧疚。
2009年10月13日,影片獲得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頒發的電影公映許可證,並被電影局確認為“中國首部原生態鳥類故事片”。同日,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相中《天賜》,並擬定投入資金,著手影片發行前的準備工作。除了這些企業積極支持外,市委宣傳部、環翠區委宣傳部也大力予以支持。老友單斌曾把一大袋現金丟到孫憲桌上轉身就走,未等孫憲說一句客套話。之後又有幾個同學慷慨相助。孫憲知道這些情意的份量,他由衷地感慨《天賜》是讓“情意、信任”救活了。
生命堅韌 感謝有“愛”
隨著《天賜》在全國公映的日子越來越近,孫憲說“《天賜》是幸運的”這句話的頻率明顯高了。確實,《天賜》是幸運的,孫憲也是幸運的。在影片剪輯工作結束後,其它方面的工作就要全面展開,特技製作、音樂創作、動效製作、主題歌曲等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在隨後的日子裡,孫憲他們接觸了很多藝術家,諸如交響樂作曲家甘霖、作曲家陳彤、青年導演寧敬武、剪輯師賈萃萍、錄音師龍筱竹以及真情奉獻的徐靜蕾和譚晶,他們都為影片做出了貢獻。孫憲坦言,在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後,很多曾經的傷心已經淡去,沉澱在心底最多的是感激。孫憲忘不了著名文學家、藝術評論家柯文輝老先生拉他到家裡,和他促膝談心,為他解惑鼓勁,並為他做的那碗玉米糊;孫憲忘不了未曾謀面的著名篆刻、書法大師吳頤人先生曾讓人轉給他們寫有“三角架”的一幅字;孫憲忘不了70多歲的叢德升老先生帶病陪他去北京,回來後就住進了醫院……孫憲將所有的感動都化成了一句話:感謝有愛。這些年,曾有很多人問孫憲:這么折騰到底想幹嗎?“不為別的,因為《天賜》經歷過了太多的磨難,但它始終勇敢地活著。我只是想講一個關於生命成長的故事,我想把我看到的鳥世界裡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尊嚴,那怕一草一木都應該尊重,這是我多年對自然、對鳥的理解。”孫憲如是說。
《天賜》講的就是一隻失去所有親人的小黑尾鷗孤獨地與命運抗爭,歷盡磨難後完成生長的故事。可以說,這也是一部勵志影片,孫憲希望這能給所有身處逆境的孩子一點鼓勵,讓他們能夠堅定地站起來,最終成為天之驕子! 這正如他創作的這部影片主題歌《通天的道》里寫的那樣:一條路伸向天涯海角,一顆心要把世界擁抱,生命在風雨之後閃耀,路到絕處是通天的道。

影片看點

明星加盟更有看頭
作為中國首部鳥類電影,《天賜》填補了國內影片的一個空白,導演孫憲是威海人,劇組的主創人員也都來自威海,影片在威海成山頭海驢島取景,資金來源大部分是威海本土企業及政府的投資幫助。拍攝過程中當地居民給攝製組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從各個方面給予了很多指導和幫助。經過七年拍攝,攝製組對海驢島及海鳥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於輝告訴記者,等來年春天,她要回海島看看那些海鳥。
為了提升《天賜》的藝術品質,劇組還邀請了徐靜蕾為影片中成鳥部分進行配音,並請譚晶為影片演唱了主題歌《通天的道》,兩大巨星的加盟給影片增添了巨大的光彩。

幕後製作

 《 天賜》 劇照 《 天賜》 劇照

“三角架”的七年艱辛
《 天賜》 作為一部鳥類電影, 電影裡只講鳥,沒有人。但在戲外攝製組經受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堅持了七年拍攝的導演孫憲,以及攝影於輝、王建濤因為每天分三個機位各守一角,被當地攝影圈的人送了個別稱——“三角架”。
為使拍攝效果更逼真,三人常常要攀登6米多高的垂直懸崖。三人都曾受過傷,孫憲的頭被墜落的石塊砸出血,王建濤腿部多處受傷,女攝影師於輝腰椎錯位。拍攝組還要克服島上溫差大、氣候反覆無常的磨難。孫憲說,因為拍攝周期是每年的4月下旬到8月初,島上溫差很大,5月上旬還要穿鴨絨服,一進6月氣溫陡增,近40℃的地表溫度要持續兩個半月,每人的臉每年要暴3次皮。大雨、大霧都會延誤拍攝的進行,下雨時寧肯讓自己淋雨也不能讓攝像機淋雨。還有蚊蟲叮咬、蛇蟲出沒以及負重攀岩等危險和困難。於輝說:“起初是蛇追我,後來是我追蛇。”第一次在島上見到蛇時,她拍了一會兒,看到蛇往後爬時,她丟了攝像機往回跑,到後來,她主動去尋找蛇拍蛇的不同姿勢及場景,還為了拍蛇進攻的鏡頭主動將鏡頭接近蛇。
經歷了拍鳥的諸多不易經歷後,撤離海島時於輝對孫導說:“下輩子如果你還要拍鳥,那我就做只鳥,你想怎么拍我就怎么飛……”。

評論

2010年暑假,對於所有的電影愛好者來說,有一部片子是不得不看的,那就是由威海人自己製作的、全國首部原生態鳥類故事片《天賜》。經過近一年的後期製作,電影《天賜》終於破繭成蝶,即將與影迷們見面。5月27日,《天賜》在威海進行了一次內部觀摩放映,許多威海本土曾參與過片子製作或者對片子提供過幫助的朋友,被邀請過來觀看了影片。電影《天賜》講述的是一隻黑尾鷗的成長故事。影片的拍攝者用了七年的時間,冒著生命的危險,攀爬於威海的懸崖峭壁,拍攝了這部中國第一部原生態鳥類故事片。
在我眼裡,這部影片創造了兩個奇蹟,一個奇蹟是,在中國電影史上出現的第一部,針對鳥題材的故事片,第二個奇蹟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鳥類電影,不是由中國電影屆的專家,也不是由中國強大的電影製片廠,是三個名不經傳的小人物,由他們創作的,感動的一點是,他們從開始拍攝到現在,歷經了八年的風風雨雨。

“八年磨一刃”,如今,這部承載著威海電影人多年夢想的影片,終於要跟全國的電影愛好者們見面了。影片中黑尾鷗“天賜”艱難坎坷的成長曆程,對當代的青少年的成長也具有重要教育意義。

覺得這部片子很有教育意義,從一隻黑尾鷗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對人生的一種啟迪,特別對當前我們青少年的教育,很有啟發。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除了唯美的畫面、震撼人心的情節,著名演員兼導演徐靜蕾的傾情加盟也是一大亮點,她為影片主人公黑尾鷗“天賜”進行了旁白配音。而片尾曲《通天的道》則由著名青年歌唱家譚晶演唱。據了解,《天賜》將於今年暑期檔在全國30多個院線同步上映,屆時,威海的影迷朋友們別忘了走進影院,在為我們威海電影人捧場的同時,感受影片《天賜》帶來的心靈震撼。威海網路電視也將開設專區,對《天賜》上映情況進行跟蹤報導,並獨家對《天賜》背後的故事進行網路解讀發布。

榮獲獎項

2011年10月22日,《天賜》獲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