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過客》

《天涯過客》

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譽為舉世公認的偵探推理小說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銷售量逾10億冊,而且還被譯成百餘種文字,銷售量亦逾10億冊。她一生創作了80部偵探小說和短篇故事集,19部劇本,以及6部以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的筆名出版的小說。著作數量之豐僅次於莎士比亞。

基本信息

題詞

To Margaret Guillaume

獻給瑪格麗特·紀堯姆

Leadership,besides being a great creative force,can be diabolical.

領導能力除了創造性以外,也可能是具有毀滅性的。

【南非政治家、總理揚·史末資將軍Jan Smuts(1870~1950)的名言】

首版時間

英國:Collins, 1970.09

美國:Dodd Mead, 1970

版本收藏

《天涯過客》(合訂本增補本2) 華文出版社 1995.12 楊孟華 譯

《天涯過客》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8.10 朱輝軍 譯

作者簡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譽為舉世公認的偵探推理小說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銷售量逾10億冊,而且還被譯成百餘種文字,銷售量亦逾10億冊。她一生創作了80部偵探小說和短篇故事集,19部劇本,以及6部以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的筆名出版的小說。著作數量之豐僅次於莎士比亞。

《天涯過客》《天涯過客》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第一部小說《斯泰爾斯莊園奇案》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戰時她擔任志願救護隊員。在這部小說中她塑造了一個可愛的小個子比利時偵探赫爾克里·波洛,成為繼福爾摩斯之後偵探小說中最受讀者歡迎的偵探形象。

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寫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羅傑疑案》(又譯作《羅傑·艾克羅伊德謀殺案》)。1952年,她最著名的劇本《捕鼠器》被搬上舞台,此後連續上演,時間之長久,創下了世界戲劇史上空前的紀錄。

197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獲得英國女王冊封的女爵士封號。1975年,英格麗·褒曼憑藉根據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改編的影片獲得了第三座奧斯卡獎盃。阿加莎·克里斯蒂數以億計的仰慕者中不乏顯赫的人物,其中包括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和法國總統戴高樂。1976年,她以85歲高齡永別了熱愛她的人們。

故事簡介

故事提要

斯塔福德·奈爵士出身高貴,在外交部供職。雖然身世顯赫,又剛剛步入中年,斯塔福德爵士仍保留一份童心和頑皮。

衣著方面他喜歡標新立異,尤其出門旅行時愛披海盜式的斗篷。這兩樣都叫他那些循規道矩的同事們皺眉頭,也使得他的上級有些擔心他對於敏感的外交事務的認真程度是否足夠。儘管如此.斯塔福德爵士依然自得其樂。他身上那種十八世紀貴族特有的自信和閒情逸緻將別人的側目轉變成他日常生活中別樣的樂趣。

外交部的職務使得他長年累月在各國間穿梭,新聞媒介對於他的一舉一動都相當敏感。爵士樂得偶爾讓他們胡亂猜疑他的行蹤而不去多加解釋。一方面對於外交事務的官僚與呆板有些厭倦,另一方面他那顆不安穩的心也時時期待著新的體驗。

這一天斯塔福德剛從馬來西亞出使歸來,在法蘭克福轉機時,很偶然的一位陌生的女客請他幫忙。她不光看中他身上那件招搖的斗篷,還想要借用他的機票和護照;並且說如果斯塔福德不出手相救的話她會有生命危險。好奇心終究占了上風,斯塔福德喝下神秘女客的迷藥,讓她取代自己登機。

回到倫敦後,斯塔福德在法蘭克福的遭遇一下子傳了開來,有人認為他是遇著小偷,有人認為是他一貫的吊兒郎當作風,也有人開始懷疑他的忠誠。

外交部的高級官員擔心這不是單純的普通盜竊,安全部門也開始嚴密調查他的行蹤。斯塔福德發現自己的公寓被搜查,衣物被人盜去;走在路上幾次被人跟蹤、並險被行刺。這種種反而教他亦發得意自己當時的決定。

不久他開始掛念起那位神秘的女客,對她的安危、行蹤念念不忘。他希望這次遭遇並不就此結束,他希望她並非就此從他的生命中消失。他急切地盼望著能和她再次相遇。然而,他的生活好象日漸朝著老樣子恢復。閒來探望一下上了年紀的瑪蒂爾達姑婆,聽她講述古老家族的逸事。或是和朋友共進晚餐;再就是沒完沒了的外交晚宴。

在一次美國大使館的晚宴上,斯塔福德認識了高貴的雷納塔·澤科夫斯基女伯爵。女伯爵將他引見給幾位神秘人物,從此他的平靜生活被攪亂。

從英國的鄉村到巴伐利亞的古堡,到南美洲,到美國,他和女伯爵一起週遊各國、拜見各種各樣的人。他如願以償開始了一種從未嘗試過的冒險,但另一方面心中的疑惑也日深。究竟那位神秘女客是什麼人,女伯爵又要向他展現一個怎樣的世界。

瑪麗安到底是誰,富裕的古堡主人夏洛特對他又有什麼樣的安排和期待。還有年輕英俊的約瑟夫和他的崇拜者。為什麼無論他走到哪裡身邊的人都向他提及華格納的《年輕的齊格菲》……

這一切將怎樣影響他的生活和事業? 這一切對於英國以及歐洲其它國家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英版簡介

作者本人說道:

一個作家首先被問及的問題,或者是當面提出,或者是通過郵件書面提出,是:

“您的靈感是從何而來?”

幾乎要衝口而出“我總是去哈洛德”或者“大多數是在海軍商場”,更或者,不屑一顧地回答:“試試馬克和斯班瑟商店”。

公眾理所當然地以為有那么一個蓄滿靈感的神奇寶藏、而作家找到了如何輕輕一敲來開啟大門的秘訣。

一個人不可能讓時間倒流,以莎翁的名言將她的提問人送回到伊莉莎白的時代,

告訴我,愛情生長在何方,

是在心房還是在腦海?

如何發生,如何成長?

回答我,回答呀。

你唯一能做到,是語氣堅定地回答:“我自己的頭腦里”。

當然,這樣的答案是不能滿足任何人的好奇心的。如果你不討厭你的發問人的尊容,你也許會解釋得稍稍詳細些。

“如果某個主意看上去不錯,並且你也認為你可以將它派上用場,那么你就把它翻來復去、添油加醋一番,扔上拋下直到它慢慢成形。這時候,當然你就要開始寫它了。這並不似想像中的那么有意思——寫作是很辛苦的勞動。另一種方式則是將這主意束之高閣,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放上一年、兩年的再取出來。”

第二個問題——或者更恰當地,斷言——是這樣的:

“我猜,您小說里的角色大多是以生活中的人物為原型的?”

對於這樣恐怖的建議你只能報以堅決的否認。

“不是的。我才不呢。我發明了他們。他們是我的。他們非得是我的不可——做我要他們做的事,成為我要他們成為的人——為我而活生生地具有了生命,偶爾地有時也會有他們自己的思想;但那只是因為我使他們顯得真實了。”

如此地,作者創造了情節和人物角色——緊接著第三個必要——背景。前面兩個是由內生成,這第三個則是來自外界的——它一定要已經在那兒——正在那裡等候——已然存在了。你不必憑空捏造——它已經發生——它是真實的。

你也許曾經沿著尼羅河泛舟遊覽——你記憶尤新——正好適合於你的某個故事。你曾去切爾西咖啡廳吃飯。當時鄰座有場爭執——一個女孩狠狠一把拉扯著另一個女孩的頭髮。你想,不錯,正好可以做你的下一部書的開頭。你乘坐過東方快車。你正在構思某段故事情節。難道這不是個絕妙的好主意,讓你的故事發生在這列車上!你去朋友家飲茶。剛一進門,正巧她的哥哥合上手中的書——將它扔在一旁,說道:“不賴。不過為什麼他們不請教艾文斯?”

那一瞬間,你馬上決定了不久的將來你所要寫的書就叫<<為什麼他們不請教艾文斯?>>

你還不知道艾文斯將是什麼樣的呢。不過沒關係。時候到了,艾文斯自然會出場——關鍵是書名定了。

所以從某種程度而言,你沒有憑空捏造你的故事背景。它們在你之外,真實地存在著,舉目皆是——你只要伸出手去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一列火車,一座醫院,一家倫敦的旅館,加勒比海的沙灘,田園鄉村,雞尾酒會,一所女子學校。

但是有一樣先決條件必須符合——它們必須在那兒——真實地存在。真實的人,真實的地方。一個時間和空間可以確切定義的地方。如果它們是你的耳聽目視達不到的,那么你要如何去收集第一手的資料呢?答案是如此令人心驚的簡單。

每日新聞。每天由你的晨報送來的頭版頭條。世界現在正在發生什麼?其他的每個人在說什麼、想什麼,做什麼?這些你都可以在頭版中找到答案。看看鏡子裡映射的1970年的英國。

堅持閱讀一個月的頭版頭條,每天做好筆記,分文別類。

每天裡都有殺戮。

一個女孩被掐死。

一個上了年紀的女人受到襲擊,養老金被搶走。

年輕的男子或是男孩子——不是攻擊別人就是被人襲擊。

公用電話被砸爛。

毒品被走私。

盜竊和人身攻擊。

小孩子失蹤和失蹤孩子的屍體在離家不遠的地方被人發現。

難道這就是英格蘭?難道英國真是這樣的?人禁不住會覺得——不——還沒有,但是有可能。

恐懼被喚醒——對於將來的恐懼。真實的發生並非那么的恐怖,而是那些隱藏其後的未知的可能更叫人心驚肉跳。有的知道,有的還沒有,但是已經叫人有所察覺了、感受到了。不僅僅在我們自己的國家內部,報上一小段這裡一小段那裡、還有其它的報章雜誌上、來自歐洲、美洲、亞洲的新聞,世界新聞。

劫持飛機。

綁架。

暴力。

動亂。

仇恨。

反政府——各式各樣愈演愈烈。

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朝著一個方向,對於毀滅的崇拜和在殘酷中生成的樂趣。

這一切都意味著什麼?伊莉莎白時代另一句有關生命的名言響轍耳際:

……這只是個故事,

出自一個愚人之口,充滿喧譁和騷動,

卻沒有一點意義

與此同時大家心裡很明白——根據一個人自己的常識——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好心美意。世上有多少慈善的事,有多少善意的心,有多少充滿同情的行為,鄰裡間的友好和諧,男孩女孩的樂於助人。

那么為什麼報章雜誌渲染著一股這樣不可思議的氣氛——這些發生的事——它們是事實嗎?

在這樣的1970年寫一個故事——你一定要尊重你所處的時代背景。如果背景是不可思議的,那么故事一定要接受這樣的設計並與之相符合。故事本身也要是不可思議的——並且有所誇張。背景一定要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不可思議。

一個人真能想像出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緣由嗎?一場秘密的爭權奪利的運動?一個想要毀滅世界的瘋狂野心是否真能創造一個新世界?一個人能不能再更進一步發明出聽起來完全不可能的方式呢?

世上沒有什麼是完全不可能的,科學早就教會了我們這一條。

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虛構的。這一點是沒有絲毫的遮遮掩掩。

但是這個故事裡發生的很多事早已在現實生活中真實地發生了,或是正要發生。

這不是個不可能的故事——這只是個虛構的故事。

本書章節

第一部中斷的旅程

(Interrupted Journey)

第一章 法蘭克福過客(Passenger to Frankfurt)

第二章 倫敦 (London)

第三章 洗衣店來的人(The Man from the Cleaners)

第四章 與埃里克共進晚餐(Dinner with Eric)

第五章 華格納主調(Wagnerian Motif)

第六章 一位女士的肖像一位女士的肖像(Portrait of a Lady)

第七章 馬蒂爾達姑婆的忠告(Advice from Great-Aunt Matilda)

第八章 大使館之宴 (An Embassy Dinner)

第九章 戈德爾明古屋 (The House near Godalming)

第二部西格弗里德之旅

(Journey to Siegfried)

第十章 施洛斯的女王9The Woman in the Schloss)

第十一章 青年和美女(The Young and the Lovely)

第十二章 朝廷弄臣(Court Jester)

第三部國內和國外

(At Home and Abroad)

第十三章 巴黎會議(Conference in Paris)

第十四章 倫敦會議(Conference in London)

第十五章 馬蒂爾達姑婆的療程(Aunt Matilda Takes a Cure)

第十六章 派克韋的說法(Pikeaway Talks)

第十七章 德國首相赫爾·海因里希·斯皮斯(Herr Heinrich Spiess)

第十八章 派克韋的附言(Pikeaway';s Postscript)

第十九章 斯塔弗德·奈爵士的客人(Sir Stafford Nye Has Visitors)

第二十章 故友重逢(The Admiral Visits an Old Friend)

第二十一章 B計畫(Project Benvo)

第二十二章 胡妮塔(Juanita)

第二十三章 蘇格蘭之行(Journey to Scotland)

尾聲

(Epilogue)

出場人物

愛德華勳爵(Lord Edward)

阿爾塔芒(Altamount)

卡爾·艾格勒里斯(Karl Arguilerus)

克利福德·本特(Cliford Bent)

菲利普·布倫特上將(Admiral Philip Blunt)

馬蒂爾達·克萊克希頓姑婆(Lady Mathilda Checkheaton)

米利·瓊·柯曼(Mildred Jean Cortman)

薩姆·柯曼(Sam Cortman)

唐納森醫生(Dr. Donaldson)

埃克斯坦教授(Professor Eckstein)

格羅斯讓總理(Monsieur le President Grosjean)

亨利·霍沙姆(Henry Horsham)

詹姆斯·克利克爵士(Sir James Kleek)

德里克·拉曾比(Cedric Lazenby)

艾米·萊瑟蘭(Amy Leatheran)

利莎·紐曼(Lisa Neumann)

斯塔福德·奈爵士(Sir Stafford Nye)

派克韋上校(Colonel Ephraim Pikeaway)

埃里克·皮尤(Eric Pugh)

賴卡特博士(Dr. Reichardt)

魯賓遜先生(Mr. Robinson)

羅伯特·肖漢姆(Robert Shoreham)

赫爾·海因里希·斯皮斯(Herr Heinrich Spiess)

賽諾·維特利(Signor Vitelli)

夏洛特·馮·沃爾德索森女公爵(the Grafin Charlotte von Waldsausen)

雷納塔·澤科夫斯基女伯爵(Countess Renata Zerkowski)

擴展閱讀

1.阿加莎·克里斯蒂中文站(http://www.cnajs.com)

2.http://www.cnajs.com/novel/71/71.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