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

本首詩選自《詩經·小雅》。為君王祝願和祈福的詩。

出處

先秦 詩經

原詩

天保定爾,亦孔之固
俾爾單厚,何福不除。
俾爾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爾,俾爾戩榖。
罄無不宜,受天百祿
降爾遐福,維日不足。
天保定爾,以莫不興。
如山入皋,如岡如陵。
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為饎,是用孝享。
禴祠烝嘗,於公先王。
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神之吊矣,詒爾多福。
民之質矣,日用飲食。
群黎百姓,遍為爾德。
如月之恆,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注釋

①保、爾:《鄭箋》:“保,安。”《傳疏》:“通篇十‘爾’字,皆指君上也。”②俾:《毛傳》:“俾,使。”③單厚:《通釋》:“單、厚同義,皆為大也。”④除(處chù):施予。《通釋》:“除、余古通用。……余、予古今字,余通為予我之予,即可通為賜予之予。”⑤戩(撿jiǎn)穀:福祿。⑥罄(慶qìng):盡。⑦遐:《鄭箋》:“遐,遠也。” ⑧蠲(涓juān):涓,清潔。饎(赤chì,又讀希xī):亦作“糦”,酒食。⑨享:《毛傳》:“享,獻也。” 《傳疏》:“《爾雅》:”享,孝也。‘是孝亦享也。’⑩(越yuè):夏祭。:春祭。:冬祭。:秋祭。⑾吊:至。⑿質:質樸;誠信。⒀為:通“謂”,認為。⒁騫(遷qiān):虧。⒂或:語助,無實義。承:繼。《鄭箋》:“或之言有也。如松柏之枝葉常茂盛,青青相承,無衰落也。”

賞析

《天保》是一首為君王祝願和祈福的詩。《毛詩序》云:“《天保》,下報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歸美以報其上焉。”更具體一些,“此詩乃是召公致政於宣王之時祝賀宣王親政的詩”(詳趙逵夫《論西周末年傑出詩人召伯虎》,見《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詩歌表達了作為宣王的撫養人、老師及臣子的召伯虎在宣王登基之初對新王的熱情鼓勵及殷切期望,即期望宣王登位後能勵精圖治,完成中興大業,重振先祖雄風。實際上,也表達了召伯虎作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的政治理想。
全詩六章,第一章是說宣王受天命即位,地位穩固長久。語重心長地鼓勵說:“天保定爾,亦孔之固”而且“俾爾單厚”。讓宣王消除疑慮,樹立起建功立業的信心。第二章又祝願說王即位後,上天將竭盡所能保佑王室:“俾爾戩穀”、“罄無不宜”、“降爾遐福”。使王一切順遂,賜給王眾多的福分,還擔心不夠(“維日不足”)。第三章祝願說王即位後,天也要保佑國家百業興旺。此章中作者連用五個“如”字,極申上天對王的佑護與偏愛。詩從第四章起,先寫選擇吉利的日子,為王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以期周之先公先王保佑新王(“吉蠲為饎,是用孝享。……於公先王”);次寫祖先受祭而降臨,將會帶來國泰民安、天下歸心的興國之運(“神之吊矣……日用飲食……,徧為爾德”)。末章又以四“如”字祝頌之,說王將長壽,國將強盛。全詩處處都滲透著對年輕君王的熱情鼓勵和殷殷期望,以及隱藏著的深沉的愛心。
詩中所反映的祭祀儀式的規模,內容和舉行地點均符合先秦時代新君登基之禮:登基祭天(前三章向天禱告)、擇吉祭祖,又在宗廟中舉行。《尚書·周書·康王之誥》載在康王登基儀式之後,“太保暨芮伯……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克恤西土。惟新陟王畢協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後人休。今王敬之哉!’”而《天保》作者也總是說“天保定爾”、“俾爾單厚”之類。亦從天命說起,以期望告誡作終結(“徧為爾德”)。作者的口氣、祝願的方式與大體內容都是與《康王之誥》一致的,其身份也應是太保一類的人無疑。
在表現方法上,作者恰如其分地使用了一些貼切新奇的比喻,“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及“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等,既使得作者對新王的深切期望與美好祝願得到了細緻入微的體現,也使得全詩在語言風格上產生了融熱情奔放於深刻含蓄之中的獨特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