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國利病書》

《天下郡國利病書》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明末清初顧炎武撰。記載中國明代各地區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歷史地理著作,共120卷。是研究明代社會政治經濟的重要史籍。原稿為清代藏書家黃丕烈收藏,分34冊,其中佚失第14冊。現通行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本。

基本信息

古本《天下郡國利病書》古本《天下郡國利病書》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記載中國明代各地區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歷史地理著作,120卷。明末清初顧炎武撰。顧炎武崇禎十二年(1639)後,即開始蒐集史籍、實錄、方誌及奏疏、文集中有關國計民生的資料,並對其中所載山川要塞、風土民情作實地考察,以正得失。約於康熙初年編定成書,後又不斷增改,終未定稿。該書先敘輿地山川總論,次敘南北直隸、十三布政使司。除記載輿地沿革外,所載賦役、屯墾、水利、漕運等資料相當豐富,是研究明代社會政治經濟的重要史籍。原稿為清代藏書家黃丕烈收藏,分34冊,其中佚失第14冊。現通行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本。

內容簡介

《天下郡國利病書》以講究郡國利病貫穿全書,重點輯錄了兵防、賦稅、水利三方面內容。作者十分重視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書中對全國各地的形勢、險要、衛所、城堡、關寨、島礁、烽堠、民兵、巡司、馬政、草場、兵力配備、糧草供應、屯田以及有關農民起義和其他社會動亂等方面資料,無不詳細摘錄。所以梁啓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稱此書為“政治地理學”。中國明末清初學者和地理學家。初名繹﹐清初更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亦自署蔣山傭。南直隸崑山(今江蘇崑山)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清康熙二十一年一月九日(1682年2月15日)卒于山西曲沃。平生學風嚴謹﹐學識淵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學﹑歷史學﹑哲學﹑經學﹑音韻學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作者簡介

顧炎武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70歲。初名絳,字忠清,入清後為表示不與清朝合作,便改名為炎武,易字寧人,號亭林,江蘇崑山人。他自幼繼承家學,15歲時就加入“復社”,與宦官弊政作鬥爭,清兵南下後,他又參加了崑山嘉定人民的反清武裝鬥爭。他針對當時晚明的社會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外患日急,而文壇學士每每只是侈談理性、追求名利的腐朽狀況,提倡經世致用學風。他決心涉獵群書,探求一些有益於國計民生的學問,作為自己改造社會拯救國家的根據。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學風嚴謹,成就宏富。

他注重經世致用﹐凡社會風俗﹐民生利弊﹐必親歷體察﹔於地理考證﹐不完全依賴文字記載﹐而重視實地調查﹐經歷南直隸(今江蘇)﹑浙江﹑北直隸(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等省﹐糾正前人不少錯誤。著有《歷代帝王宅京記》(20卷)﹑《營平二州史事》(1卷)﹑《昌平山水記》(2卷)﹑《山東考古錄》(1卷)﹑《京東考古錄》(1卷)等書。在名著《日知錄》中有《論地理》(第31卷)。《天下郡國利病書》(120卷)和《肇域志》(不分卷)是顧炎武編著的兩部地理名著。它們均始撰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歷時20餘年。兩書取材於二十一史﹑明實錄﹑府州縣誌和歷朝奏疏﹑文集。

導讀

《天下郡國利病書》共120卷,約二百萬字,全書卷一為輿地山川總論,最後六卷為邊備、河套、西域、交趾、海外諸蕃及海外諸蕃互市。其餘各卷則記載各省的疆域、沿革、山川、形勢、農田水利、賦役、戶口、馬政、鹽田、礦產、交通要隘、郊聚、要塞、兵防等情況,內容雖然比較龐雜,但包含的地理資料卻非常豐富。

從全書的體系來說,輿地山川總論蒐集了前人論述全國山脈分布(地脈)各地自然形勢(形勝)氣候(風土)及河川源流(百川考),可說是全國地理總論。最後交趾、海外諸蕾二卷則為外國地理資料。此外絕大部分為分省地理資料。因此以全書的體系來說,實際上已初創了今日區域地理的體系。

在《地脈》一篇中記述了全國的山脈分布,兼論歷代建都形勢。《百川考》一篇記述全國水系的源流。其中對歷代黃河的決口及其支流,記載得特別詳細,這二篇乃是當時全國山脈和河流地理的系統論述。

《形勝》一篇從全國各地的自然地理特徵,論述各地的形勢。根據作者的意見,全國可劃分晉中、關中、蜀中、湖廣、江右、兩廣、西南、中原、山東、兩浙等自然地理區。如論述晉中、關中、蜀中及湖廣四個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說:“出都門以西則晉中,太行數千里亘其東,洪河抱其西,沙漠限其北,自然一省會也。又西則關中,河流與潼關界其東,創閣、梁山阻其南,諸蕃臂其西北,左渭右漢,終南為宗,亦自然一省會也。轉而南則蜀中,層巒疊障,環以四周,沃野千里,蹲其中服,岷山為經,眾水緯之,鹹從三峽一線而出,亦自然一省會也。出峽而東則入楚,長江橫絡,江南九水匯於洞庭,江北諸流導於漢水,然後入江、沅、桂、永吉、袁寧,諸山包其前,荊山裹其北,亦自然一省會也。……”(卷一)這裡作者實已提出了全國自然區域的概念。

《風土》一篇論述全國各地的氣候特徵,並試圖解釋其形成的原因,實是一篇全國氣候概述。如述全國各地的氣候特徵:“黔中則多陰多雨,滇中則乍雨乍日,粵中則乍暖乍寒,滇中則不寒不暖。”對這些特徵形成的原因說:“黔中之陰雨,以地在萬山之中,山川出雲,故晴霽時少,語云‘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粵中之乍暖乍寒,以土薄水淺,陽氣盡泄(意即易於蒸發),故頃時晴雨,疊更裘葛,兩用兼之,林木蔚薈,虺蛇噓吸,煙霧縱橫,中之者謂之瘴瘧,宜也。”並結合石灰岩峰林地形來解釋廣西的氣候說:“其地居萬山中,山皆拔起,純是岩石,無寸
土之附,石氣本寒,今走廣右諸洞,深入里余,雖六月披裘,亦戰慄不自勝,氣寒故也。一至天欲雨,則石山輸雲,嵐煙岫霧,鍾趾相失,鹹挾石氣而升,幽寒迫人,故雖盛暑,亦無異隆冬之時,及夫雲收雨止,日出氣蒸,乍熱乍寒,無冬無暑,皆以是故。”這些都說明作者已試圖解釋氣候形成的原因,並提出了人、地關係的見解,這種觀點比歐洲人、地相關說的創始者李戴爾(1779一1859年)的觀點要早上一個世紀。

在各省區的敘述部分,書中匯集了大量的地理資料,其中特別是關於疆域沿革、山川形勢和農田水利等方面的論述,尤為詳備。如關於各地的農田水利方面,在十五卷江南蘇州府一篇中,就以大量篇幅編集了歷代治水的主要措施和名家的治水言論,如宋代郟亶的《水利書》、單鍔的《吳中水利書》、元代任仁發的《水利問答》、明歸有光的《水利書》等均加以扼要的摘錄,最後並根據自己的見解加以綜合歸納,作出結論,指出太湖的水利,必須殺其上源,並疏通下游,貫通下游的塘浦,多築圩岸圍田,並建閘以防海沙。其說云:“案水利之說不一,而總其要不過三四
端而已矣。其曰復溧陽五堰,常州之望亭堰,務使水不入於太湖者,此殺其上流之說也。其曰開吳淞江、瀏家河、白茆、七丫諸浦,使水或南或北,併入于海,此決其下流之說也。於江河之旁,仿古人之跡,各分為塘浦是又於下流而貫通之也。築圩岸以圍田,作堰以遏水,使之畢歸於塘浦,而東去之水,自然滿盈迅疾,所以為內之勢也。置閘以限海水之至,使沙不入,而水易出,所以為外之防也。是數者盡之矣,而歸氏之論(即歸有光),尤為卓越,故著之篇終。”這裡作者綜合了他人的見解加以分析研究,而作出簡明扼要的結論,由此也見作者對於農田水利不僅是非常重視,而且也作過一番分析研究的工作。

此外書中對於邊疆的形勢和沿革敘述得特別詳細,如在有關雲南省的篇章中,歷述了雲南、大理、臨安、永昌、楚雄、曲靖、澄江、蒙化、鶴慶、姚安、廣西、尋甸等府和車裡、木邦、孟養等軍民宣慰司的沿革。在邊備一卷中介紹了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寧夏、甘肅、哈密等地的形勢。在河套及西域二卷中列述沿革、交通、物產等情況。在交趾和海外諸蕃二卷中敘述了交趾、安南、日本、琉球、真臘、爪哇、三佛齊、遏羅、滿刺加、蘇門答臘、錫蘭、佛朗機等國的位置、沿革、交通和物產等情況,這些都是我們今日了解古代邊境各地和國外情況的參考。

當然,由於顧炎武生長的時代是在三百年前的明清之際,當時還是封建思想很濃厚的時期,因此書中也還保留著不少的唯心觀點,如關於龍脈和地脈的觀念。對於這些唯心的觀點的敘述,我們今日正應予以分別對待,以吸其精華,舍其糟粕,則《利病》一書,對我們研究明清之際的地理知識,仍然是一部很有參考價值的書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