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地勢圖》

覆蓋全球表面的小比例尺海底地勢圖,可供海洋調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地球科學研究等使用。

《大洋地勢圖》

正文

覆蓋全球表面的小比例尺海底地勢圖,是在國際海道測量組織主持下,由國際間協作編制而成。可供海洋調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地球科學研究等使用。
1899年,在柏林召開的第7屆國際地理學大會上,提出了編制《大洋地勢圖》的建議。1903年出了第1版,比例尺為1:10000000,共24幅。1932~1955年出版的第3版改由18幅組成。1974年,國際海道測量組織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合作,開始研究編制第5 版。該版以655幅1:1000000水深基礎圖為資料編制而成。水深基礎圖是由國際海道測量組織中的19個成員國負責編制的。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等 4個國際組織為每張海圖進行科學指導。
1982年出版的《大洋地勢圖》(第5版)共18幅圖,除緯度高於64°的第17幅(北冰洋區)和第18幅(南極洲區)為日晷投影(緯度在75°以上的地區的比例尺為1:6000000)外,第1~16幅為墨卡托投影,基準緯線為赤道,赤道上的比例尺為1:10000000,從西向東、從北向南排列於南北緯72°之間。全圖多色印刷,海陸地貌均用等值線加分層設色表示。等深距和等高距相對應,每1000米一條,另加200米和500米兩條。海洋部分分層設色每1000米一層,淺於200米為白色,深於200米的從淺到深由淺藍色逐漸過渡到藍色。陸地部分也是1000米一層,從低向高由淺棕色逐漸過渡到棕色。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