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競爭力決定出路》

《大學生,競爭力決定出路》

《大學生,競爭力決定出路》中的人物來自清華、北大和復旦等名牌大學,不是說只有這些名牌大學的學生才能把自己培養成精英或者卓越者,關鍵是激發人們去思考:自己的大學要怎么讀?自己的差距在哪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50位優秀大學生的訪談檔案,通過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貼近大學生態圈,尋找大學生競爭力的淬火之道。 競爭力重要嗎?非常重要。對大學生而言,它本質上是一種表現力,是把握並獲取就業機會、贏得欣賞的實際能力和比較優勢。

內容簡介

許多大學生寫信跟我說:“我讀的大學是普通大學,所以我不能像清華、北大的學生那么優秀。”懦弱的人總是把自己的不足怪罪於外部環境,為什麼不試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呢?清華、北大也一樣有庸才,外界因素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啊!從國小到高中畢業,中國的學生基本上都是被老師和家長推著往前走,自己不用想得太多,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考高分是唯一的目標。到了大學,就完全不一樣了,不會天天有人在你身邊嘮叨著要好好學習,那么自己一定要轉變態度,要去尋找自己的奮鬥目標,然後為之努力,再努力……前途終將一片光明!上了大學的人都想給自己找一個很好的定位,都想找到下一個目標……有的人知道自己在大學裡想要什麼,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知道自己的優勢、劣勢在哪裡,有的人不知道……這時候需要有經驗的優秀者告訴他們:你們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們怎么樣才能變得優秀,你們的出路在哪裡。大學生一定要記住:不管自己上的是什麼大學,都不要奢求自己所讀的大學怎么培養自己,而是要努力創造機會主動培養自己!只要走進大學校門,就要有這種主動把自己培養好的意識!大學生找到出路的秘訣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大學四年把自己培養成足夠優秀的人!《大學生,競爭力決定出路》所總結的,就是提高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八大法則。

作者簡介

張宏傑,1974年出生,廣東潮汕人,著名精英教育專家、留學規劃專家、超級勵志書作家,被譽為“青年精英的代言人”。張宏傑的人生理想是“給年輕人飛翔的翅膀”,幫助年輕人走出困惑與迷茫,追求卓越與成功。23歲發表第一部中篇小說,24歲出版第一本書《清華園的故事》,至今已出版20本書。其中留學作品《寄託的一代》、《哈佛主義》和《留學美國全程攻略》激勵過許多年輕人走上留學深造之路,長篇紀實作品《一切從大學開始》曾經在大學校園引起強烈反響,長篇小說《清華製造》被改編拍攝成電視劇《中國造》於2006年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目前張宏傑正致力於研究和倡導“精英教育”,2008年創辦北京冠橋教育諮詢有限公司,任總裁,在全國推廣“精英留學計畫”和“精英培養計畫”。

媒體評論

現代化社會,機會只給予有準備者,而成功只青睞敢於把握機會和善於把握機會者。在做好充分準備的基礎上,畢業生平靜而自信地推銷自己,既是對競爭力的個性表達,同時這種狀態本身又構成了競爭力。——中國青年報你要僱主雇用你,你必須有特長。在今天大家沒有充分就業的狀態下,你既要與你的朋友競爭,也要與你的同學競爭。這時候你要注意,你要形成差異化優勢,要和別人不同,這就是本書所指的競爭力。這樣你才能夠比他們先就業。——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成平大學生數量不是就業困難的主要因素,因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勞動力來自大學畢業生,質量問題才是關鍵。——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今日大學生就業難與經濟大形勢有關係。但對個人而言,無論經濟形勢好壞,你自身就業競爭力的強弱,不僅取決於學歷,同時,也取決於經驗。因此,在追求知識和學歷的同時,強化自己對於工作經驗的追求,是未來大學生就業的核心解決方案。——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新東方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徐小平“競爭力決定出路”這個命題一語中的,也是我一直堅持的觀點。高校教育問題一直沉疴難治,如果說接受教育本身是沒錯的,那就錯在教育方式上,方法論錯了,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學生的競爭力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不堪一擊。——《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作者覃彪喜

目錄

序:核羽競爭力決定大學生的出路第一章興趣決定選擇:大學或專業與內心渴望一致一、在夢想的驅動下選擇專業二、因為喜歡,所以追逐不放三、選擇:專業是前提,學校是基礎四、善於調整專業選擇五、學校的“個性”也是競爭力六、專業束縛個性:寧願退學再考七、專業塑造人的個性第二章認識自我:主動去做,並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一、剛進大學,讓別人告訴你該怎么做二、在清醒與迷茫之間震盪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四、自信從何而來第三章找準定位:堅持本色,絕不迷失自己一、懂得追逐,也要懂得放棄二、培養團隊意識,再談個人奮鬥三、選擇決定努力的方向四、興趣才是個人成就的原動力五、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堅持第四章建立領先優勢:將優點做到極致一、個性:決定命運的競爭力二、意識與習慣:決定評價的競爭力三、興趣:決定成就的競爭力四、影響力:決定持久度的競爭力五、綜合素質:決定領域的競爭力六、社會責任感:決定地位的競爭力第五章體驗校園愛情:在伊甸園裡豐富、成長一、為愛而懂得責任二、愛要溫馨感性,也要始終理智三、屢敗屢戰,未來如此艱難四、幸福需要彼此設身處地五、戀愛不是交易六、男人的終極品位就是他的妻子第六章發掘個人價值:清楚自己對他人的意義一、學會面對失敗與挫折二、成長是一種痛苦的過程三、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四、發現自己的價值第七章超越自我:勇於展示個人價值,還有附加值一、以高標準要求自己二、大膽去做學習以外的事情三、強化自己的潛在價值四、把握住改變自己的機會五、很多機會需要自己去創造第八章勇敢面對出路:“不要怕失敗,天生你材必有用一、大學畢業在即,應該做什麼、想什麼?二、爭取一切機會展示自己三、競爭力是信心之源四、藝多不壓身五、在學校不一定能夠到人生方向六、用“勤奮”走自己的路後記:給年輕人飛翔的翅膀

前言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中國的大學已經從精英教育逐漸轉變為大眾化教育,教育資源也逐漸被稀釋,最明顯的現象是,大學教室的人更多了,食堂的人更多了,圖書館的人也更多了……每個大學生能分到的教育資源比以前少得多。到2009年,中國大學擴招已經走過十年的時間,每年的招生人數和畢業人數都在增加,每年都是創歷史新高12009年全國有610萬大學生畢業,不幸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就業形勢前所未有地嚴峻!學生焦急,家長焦急,老師焦急,政府焦急——溫家寶總理說,要把大學生就業和農民工返鄉問題放在工作的重點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最重要的變革就是就業觀念的變革。大學要引導我們的學生有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沒有大眾化的就業觀念,就沒有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考試入學,按照精英化的觀念就業,天底下哪有這樣的事情?這是不可能的。我不相信中國大學生多了,只要我們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觀念看待大學生就業,就不存在就業問題。農村的教育、衛生、農業現代化服務、城鎮化的建設,都需要大學生。最近一二十年,大學生畢業都到大機關大城市,形成了一種不太健康的就業觀念。好像大學生只能在大城市,到基層就是問題了。如果從這個觀念解放出來,我覺得大學生就業根本沒問題。”但是,中國上千年的觀念積習,斷不可能在僅僅幾年就完全顛覆:大學生,無異於古時候參加層層科舉考試突圍而出的佼佼者,在社會上是應該獲得尊敬並活得體面的。就此意義而言,大學生就業涉及個人尊嚴問題。

精彩書摘

第一章興趣決定選擇:大學或專業與內心渴望一致一、在夢想的驅動下選擇專業上大學之前,很多人有自己的夢想,憧憬著美好的未來……陸彥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大三學生,浙江寧波人。在他從國中保送到高中的第一天,班主任給他們每個人發了一個信封,然後說:“你們把三年之後希望去的學校寫下來,我把你們的紙條裝在這個信封里,等你們三年後高考完,我們來看看誰先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當時陸彥毫不猶豫地在一張紙條上寫下“清華大學”四個字,然後裝進信封里。這個信封在班主任的辦公室抽屜里一直躺了三年。高中三年,陸彥始終非常刻苦非常努力,每次考試他的成績基本上都是排在年級前三名。此外,他還參加了生物競賽,獲得了全國一等獎,還獲得化學競賽全國二等獎、數學競賽全國二等獎、物理競賽全國三等獎。在高三的上半學期,也就是12月,復旦大學生物系給他發來一個免試錄取通知,並且說可以獎勵三年全額獎學金;同時,清華也給他發來邀請函,希望他選擇清華,可以任意挑選專業。他和父母商量後,最後決定選擇清華。當時他是12月拿到清華的邀請函,在1月2日就必須給清華答覆專業志願,他的專業志願是這樣排列的:第一專業是經濟,第二專業是生物,第三專業是醫學,第四專業是建築,第五專業是會計……結果他被第一志願錄取了,來到了清華經管學院。高中三年,他的生活也許並不精彩,就是每天做好當天的事情,但是他心裡一直想著那個信封,想著三年後自己要去清華。三年之後,他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陸彥為什麼選擇經管學院呢?在高二的時候,他讀過一本書叫做《看不見的心》,是一本寫經濟學的小說,其中有三個故事打動了他。第一個故事是講開心果屋。故事說:假如在你生日的那一天,我送給你像清華校內的清青餐廳那么大的一間屋子的開心果,開心果的數量有幾萬個,甚至幾百萬個,這些都可以免費讓你吃,但是有一個條件,你每吃完一個開心果,都要把開心果的果殼放回去。你可能會很高興,因為你免費拿到了這么多的開心果,但是你吃得越多,放回去的殼也越來越多,這些殼和開心果混在一起,你就會發現,你要尋找一顆新的還沒剝殼的開心果的成本越來越高。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經濟學就是一種思維方式,它讓你看到——想取得任何東西都是有成本的。這就是陸彥從這個故事中受到的啟發。第二個故事講的是英國販賣黑奴。在17到18世紀,英國人把黑奴販賣到澳大利亞,這是一個關於制度的問題。它的制度是這樣的:一個船長能夠把多少奴隸送到澳大利亞,他就能拿到多少現金。但是很多船長為了得到更多的錢,寧可把藥品和食物囤積起來。不給奴隸吃,因為到了澳大利亞可以把藥品和食物拿去賣錢,這樣他就可以賺到更多的錢,所以黑奴在旅途中的死亡率很高。結果,英國政府想了一個辦法,他們不再按出發時的黑奴人數給錢,而是按到達澳大利亞的黑奴人數給錢。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經濟學是研究和設計一個制度讓這個社會更加流暢地運行起來。這是經濟學給陸彥的第二個感覺,讀到這裡的時候,陸彥就已經覺得經濟學非常迷人了。第三個故事講的是大象為什麼會瀕臨滅絕而雞不會瀕臨滅絕。故事裡講到,因為雞是私有的,而大象是公有的。故事裡舉了一個例子:辛巴威的大象是私有的,獵人去殺大象的時候是要付錢的,這樣下來,其他非洲國家的大象數量在下降,而只有辛巴威的大象數量在穩步上升。經濟學家思考這個問題,然後就討論出了所有制的問題。這三個故事給陸彥留下的印象特別深,所以到最後考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經濟學專業。像陸彥在高中的時候就能夠通過看書悟出這么多的道理挺難得的,很多人可能只是去讀一些有關考試的書,最後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懵懵懂懂,他們以後可能會走一些彎路。進入清華後,經管學院在前兩年開的是平台課,前兩年並沒有分專業,後來陸彥為什麼會在分專業的時候選擇了金融呢?金融和經濟是差別很大的兩個專業,實際上他最初報志願的時候並沒有報金融。陸彥讀了一些書,聽了一些講座,再跟很多人交流,他發現經濟學家雖然有很多關於經濟領域的感悟,但是他們沒法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他們只能去呼喊,去呼籲那些執政者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而很多時候經濟學家是懷才不遇。他曾經的夢想是為中國的歷史發展做一些貢獻,這一理想過於宏大,他要將之變得更具體,更實際,更有操作性,所以,他細化了自己的理想——為中國的金融股票債券資本市場的成熟做一些貢獻。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與歐美那些國家的成熟資本市場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他說:“如果我能夠為這個資本市場做一些事情,那么比我當一個經濟學家提出一些更好的理論更有價值。”從那以後陸彥就有意識地往這方面發展,也讀了很多關於資本市場的書,跟一些比較關注資本市場的人交流,到最後他選擇了金融專業。他現在所做的一些事情都是為了將來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希望經過20年的準備,在40歲的時候,能夠實現這個夢想,能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做一些貢獻。陸彥坦言:“可以說這就是我的人生目標了,大方向不會再改變。現在我就是要把每天的事情做好,因為清華的學生有一個共性:即使這件事情我不喜歡,但是也會把它做好,因為這件事情交給我了。我也是一樣,我在清華的每一天,以及此後的20年裡,我要做好每一件事情。”清華學生對“清華牛人”的定義是:什麼叫“清華牛人”?就是能夠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做到最好。金融和經濟是不一樣的,經濟學更加偏重理論,而金融學更加務實一些。其實陸彥也很喜歡經濟學,他覺得讀一個專業並不能決定你以後所走的路,很多專業和以後做的事情不一定等同。.現在很多大學允許學生轉專業,這就為很多不喜歡自己所讀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機會;或者讓學生輔修另一個專業,有的學生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有的學生想學得更多一些,兩者都可以再讀一個專業。劉宇欣是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的大四學生,念行政管理專業,2002年入學。劉宇欣是個典型的北京女孩,特別能說。她是北京人,剛到復旦報到的時候大家都很吃驚,都問她為什麼要來復旦而不去北大或者清華。劉宇欣有自己的考慮:北京只有兩所學校她想上,一所是北大,另一所是清華,她偏愛文科,所以肯定不會去清華,那就是去北大了。在高中時她有一個免試直升的機會,可以被推薦去北大,不過去的是新開的影視編導專業,她覺得新開的不一定很好,所以心裡不踏實。後來她想,人在外地會成長得更快一點,永遠在一個城市生活,接觸的都是同樣的一批人,視角會比較狹窄,所以一咬牙一跺腳就來復旦了。劉宇欣一直很喜歡新聞,一方面是受了家裡人的影響,家裡有人在新華社工作,也有人在中央電視台工作;另一方面,小時候看了很多雜書,看了一些外國記者的傳記,也看了中國戰地記者唐師曾的傳記,劉宇欣非常欣賞他,所以她也想做記者。但是考大學的時候,劉宇欣一直認為新聞無學。新聞無學的意思是:新聞的很多東西並不是通過課堂上學來的,而是需要在其他知識的基礎上厚積薄發。當時劉宇欣又想做社會政治方面的新聞,所以想學政治方面的專業。她本來報了兩個專業,第一個是國際政治,第二個是行政管理,後來她考上的是行政管理專業。復旦的學制比較靈活,可以輔修新聞,劉宇欣輔修的第二專業是新聞學,所以相當於學了兩個專業。行政管理這個學科給了她關於中西方的政治體制、政治歷程、社會問題等很學術化的非常嚴謹的知識構建,這對她以後做新聞或者思考問題時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她區別於其他單純學新聞的人的一個優勢。這也是為什麼學經濟出身的人可以做更好的金融記者的原因,而只學新聞的人很難做最好的金融記者。二、因為喜歡。所以追逐不放有人說,上大學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過程,也是發現自我的過程。在中學時代喜歡的東西,並不代表上了大學後依然喜歡,這就意味著在大學要重新審視自己,要調整自己奮鬥的專業方向。李佳佳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三年級研究生,念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她的本科是在廣州中山大學念的,畢業後考進復旦讀研究生。李佳佳在好多方面都很優秀,除了做社會工作以外,她還經常在學校的一些大型活動中做主持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