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

著名文體大師納博科夫帶有強烈自傳色彩的小說《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2010年首次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這是納博科夫用英語寫作的第一部小說,被認為是一部被忽視的偉大之作。在著名學者、評論家止庵看來,這部小說與作者納博科夫自己最相關,它講述了一個作家是如何被人誤讀的。這部“帶有不合理的魔幻色彩的文學偵探小說”以華麗而簡潔的方式探討了時間、愛、死亡、藝術等永恆主題。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1

書名:《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
作者:[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譯者:谷啟楠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2月
定價:25.00元

內容介紹

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個虛構的俄裔英籍作家,他行蹤隱秘,特立獨行,以擅長寫“研究小說”著名,但不幸英年早逝。故事的第一人稱敘述者V是塞巴斯蒂安的同父異母弟弟,為了反駁傳記作者古德曼對已故哥哥的歪曲,他決心為哥哥寫一部傳記。他仔細研究了哥哥的作品和少量遺留檔案,走訪了為數不多的知情人,力圖追溯哥哥生前的蹤跡。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一個有才華、有個性、有怪癖的小說作家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而敘述者本人也在調查和寫作過程中思考人生,思考文學創作,成了書中的又一個主人公。小說結尾,“我”接到作家的病危電報,匆匆趕到醫院去見哥哥最後一面。當“我”站在病床前思緒紛飛時,護士卻告訴“我”,那個叫塞巴斯蒂安的俄國人已於前一天去世,現在躺在床上的是一個不相干的病人。正是在這一瞬間,“我”恍然大悟:“任何靈魂都可能是你的,只要你發現它並跟它一道呼吸”,於是,“我就是塞巴斯蒂安·奈特”。也就是說,所謂的客觀真實是永遠無法企及的,對個人而言,只有感受過的東西方才具有真實性。

作者介紹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作為移民作家,他將歐洲貴族趣味與傳統修養帶進美國文化,又持有深刻而世故的批判與諷刺眼光,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品味。擅長反諷、懷舊與滑稽模仿技法;同時又注重語言的錘鍊,他以廣博學識和文學修養形成令英美本土作家讚嘆的英文風格。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先後在威爾斯理大學史丹福大學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誌》、《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並引發爭議。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洛桑病逝。

譯者簡介

谷啟楠,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在英美文學和翻譯學方面有著較深的造詣,發表過許多論文和譯著。主要譯著有:桑德斯牛津簡明英國文學史》(上、下),維吉尼亞·吳爾夫《達洛維太太》、《幕間》,史蒂芬·克萊恩《紅色的英勇標誌》等。

內容選讀

我已經踏上滿是水窪的小路,小心翼翼地擇路而行。“哎,你聽著,”塞巴斯蒂安的朋友在我身後喊道,“我忘記告訴你了。那天院長告訴我有人給他寫信,問他塞巴斯蒂安是否真是三一學院的學生。哎呀,那個傢伙叫什麼名字來著?啊,糟糕……我的記憶力已經縮了水。不過我們剛才確實把它好好清洗了一遍,對不對?不管怎么說,我估計那個人正在蒐集資料,要寫一本關於塞巴斯蒂安•奈特的書。真有意思,你好像沒有——”
“塞巴斯蒂安•奈特?”薄霧中一個聲音突然說,“誰在談論塞巴斯蒂安•奈特?”
說這話的陌生人現在走近了——啊,有時我多么渴望看到行雲流水般的長篇小說里描述的那種輕而易舉的變化啊!我會多么舒心啊,如果這說話聲音屬於某個快活的老教師,他的長耳垂上長著細絨毛,眼角上的皺紋代表智慧和幽默……一個信手拈來的人物,一個受歡迎的過路人,他也了解我的主人公,但了解的角度不同。“現在,”他會說,“我要給你講一講塞巴斯蒂安•奈特大學生活的真實故事。”然後他就講了起來。可是,唉,這類事情並沒有發生。那個薄霧中的聲音在我心中最黯淡的通道里清脆地震響。它不過是某種可能的真實情況的迴響,一種及時的提醒:不要過於相信你可以從“現在”口中了解“過去”。要小心那最誠實的中介人。要記住,別人給你講的故事實際上是由三部分組成的:講故事的人整理成型的部分、聽故事的人再整理成型的部分、故事中已死去的人對前兩種人所隱瞞的部分。“誰在談論塞巴斯蒂安•奈特?”我意識里的那個聲音又說。是誰在談論呢?是塞巴斯蒂安的朋友和他的同父異母弟弟,是一個遠離生活的文雅學者和一個正在遙遠國度訪問的困窘的遊客。那么第三方在哪裡呢?他在聖達姆耶鎮的公墓里平靜地腐爛。他笑著活在他的五卷著作里。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他無影無形,正在我肩膀後面窺視(儘管我敢說,他十分懷疑“死後永生”的老生常談,就是現在他也不相信自己有鬼魂)。
不管怎么說,我得到了友誼所能產生的成果。我還了解到塞巴斯蒂安那個時期的簡訊中幾個隨便提到的事實,以及他的幾本書里偶然提到的大學生活情況。然後我就回了倫敦,先前我已在那裡簡略地計畫了下一步的行動。
我與塞巴斯蒂安最後一次會面時,他無意中提到,一九三〇年至一九三四年間他有時僱傭一個助手,類似秘書。像過去很多作家一樣,也像現在很少作家一樣(也許我們只是不知道那些沒能用明智的勸說方式來處理自己事務的人),塞巴斯蒂安在處理事務方面出奇地笨,常常束手無策,因此他一旦找到一個顧問(此人說不定是個騙子或傻瓜——或兩者兼備),就十分放心地把一切全交給他。如果我問塞巴斯蒂安,他是否能肯定那個替他處理事務的某某人不是個愛惹麻煩的老無賴,他會匆忙改變話題,因為他生怕發現了別人的惡意之後自己就不能偷懶了,就不得不親自幹事了。簡而言之,他認為有個最差的助手也比沒有助手強,他會讓自己和別人相信他很滿意自己的選擇。我說這些是想儘可能強調這樣一個事實:從法律觀點看,我的話沒有一句是誹謗,而且我馬上就要提到的人名並沒有出現在這一段里。
我想從古德曼先生那裡得到的,與其說是對塞巴斯蒂安最後幾年情況的描述——這我還不需要(因為我想按階段逐步追溯塞巴斯蒂安的生活,而不是超前),不如說是幾條建議,希望他告訴我什麼人可能了解塞巴斯蒂安離開劍橋大學以後的情況,我應該去訪問誰。
於是,一九三六年三月一日,我去艦隊街古德曼先生的辦公室訪問了他。在我描述這次會面的情況之前,請允許我說一點題外的話。
如前所述,我找到了塞巴斯蒂安的一些信件,其中有些是他與出版商之間的通信,商討某部小說的出版事宜。事情看起來是這樣的:塞巴斯蒂安的第一部作品《稜鏡的斜面》中有一個次要人物,是對一個塞巴斯蒂安認為必須批評的仍健在的作家的諷刺,極其滑稽,極其無情。那個出版商自然馬上就明白這個人物影射的是誰,他覺得很不自在,就勸塞巴斯蒂安把整段修改一下,塞巴斯蒂安直截了當地拒絕了,最後還說要到別處去印行這部書——後來他確實這樣做了。

書評

2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是納博科夫第一部用英文寫作的小說,寫於流亡歐洲的最後幾年。初次嘗試英語寫作,納博科夫對自己的英文欠缺信心,於是找來喬伊斯的助手夫人露西為手稿做文字編校。他們坐在紅木桌邊逐字推敲,就在那張紅木桌上,喬伊斯和他的助手為《芬尼根的甦醒》推敲了12年。
我一直偏愛《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它是英語作家納博科夫向俄語作家納博科夫的致意與訣別——脫帽致意,並揮手訣別。且看,俄語塞巴斯蒂安(Sevastian)與英語的塞巴斯蒂安(Sebastian)的差別在於一個字母“V”,而V正是我們這部小說的敘述者的名字,也是納博科夫(Vladimir)本人的名字。如果說《洛麗塔》是海報貼滿街的大眾情人,那么《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就是銅雀深鎖的冰美人,驚鴻一瞥,神秘莫測。
如果非要在納博科夫小說中找一個與他最接近的形象的話,非塞巴斯蒂安莫屬。他分享著納博科夫本人的出生和流亡時間,家國,流亡,大學,性情,身份,寫作手法,思維方式。他甚至替納博科夫承擔著一次出軌所可能帶來的全部災難。小說中,塞巴斯蒂安離開了相戀六年的可能找到的最理想的愛人克萊爾,轉而去追求一個對他造成致命吸引與打擊的女人,他知道她只會為他帶來悲哀,卻無法停止追求。(在寫作這部小說之前,納博科夫背叛了他最理想的愛人薇拉,計畫與一位年輕女子私奔,最終以回歸妻兒身邊告終。)借V之口,納博科夫道出藝術家真正異於常人之處:“他的內在自我的節奏要比其他靈魂豐富得多。他的任何一絲思緒或感覺都比周圍的人多上起碼一個維度。他能感到的只是在玻璃中當一塊水晶,在圓圈中做一個圓球的尷尬。” 他分享著納博科夫的選擇:“他經常選擇最便捷的倫理之路,就像他經常選擇荊棘最多的審美之路一樣,這僅僅是由於那時通往他選定的目標最短的一條路。”他分享納博科夫的敏感和仁慈,無法對自己已經發現了的他人的痛苦視而不見,為此痛苦不堪:“我經常覺得我是坐在一群瞎了的瘋子中間”,因為只有他能看到一個乞丐的受損的尊嚴,一個女人耳中的藥棉,一個女孩的“非常輕微,非常輕微的跛足”。他的死映射著納博科夫對死亡的態度。他死於病榻,死於心臟病,而且還是家族遺傳,而非像他熱戀的輕浮女子尼娜所想,詩人必然死於決鬥,死於自殺。死亡是必然的,日常的,詩人之死為何一定要與眾不同?納博科夫拒絕讓塞巴斯蒂安之死實現人們對詩人的無稽幻想。
但詩人的死卻能以某種方式溝通陰陽兩界,注入生者的靈魂,更新生者的生命。當我們隨著V去探索塞巴斯蒂安最後的致命的愛情時,我們也在向塞巴斯蒂安的死亡靠攏。細心的讀者將得到獎賞,他們將發現,塞巴斯蒂安的小說始終在影響著V的探索過程,或者說,V的探索經歷總是與哥哥的作品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與平行,仿佛V只是哥哥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又仿佛是哥哥的亡靈在冥冥中協助著弟弟的偵查,指點著這部傳記的完成。究竟是誰敘述了誰?誰是真正的敘述者?“誰在談論塞巴斯蒂安?”小說中反覆迴蕩著這樣的疑問,直到小說結尾,它變得無法回答——
“靈魂只是存在的一種方式——而不總是一種固定的狀態——任何靈魂都可能是你的,只要你發現它並跟它一道呼吸。人死之後完全有了一種能力可以由意識地生活在任何一個選定的靈魂中……這樣一來——我就是塞巴斯蒂安·奈特。我覺得自己好像在一個燈火通明的舞台上扮演著他。……塞巴斯蒂安的面具牢牢地粘在我臉上,那種相像再也洗不掉了。我是塞巴斯蒂安,或者塞巴斯蒂安是我,或者我們可能都變成一個我們倆都不認識的人了。”

譯後記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一八九九—一九七七)用英語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納博科夫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市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九一九年,他們全家為躲避俄國無產階級革命而逃亡到英國,他進了劍橋大學。一九二三年大學畢業後他定居柏林,用俄語創作詩歌和短篇小說。後來由於納粹德國崛起,他流亡到巴黎,繼續用俄語寫作,出版了兩部長篇小說,在西歐文學界小有名氣。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他在巴黎用英語創作了《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據說當時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他只好在衛生間裡寫作。一九四〇年,他在納粹入侵法國之前移居美國,並帶去了此書的手稿。一九四一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由美國新方向出版社出版。此書長時間沒有受到評論界的重視,直到他的長篇小說《洛麗塔》(一九五五年)獲得國際聲譽後才得到重新評價和認可。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中,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個虛構的俄裔英籍作家,他行蹤隱秘,特立獨行,以擅長寫“研究小說”著名,但不幸英年早逝。故事的第一人稱敘述者V是塞巴斯蒂安的同父異母弟弟。為了反駁傳記作者古德曼對已故哥哥的歪曲,他決心為哥哥寫一部傳記。然而他對哥哥並不完全了解,加之缺少文學創作經驗,寫傳記有一定困難。他仔細研究了哥哥的作品和少量遺留檔案,走訪了為數不多的知情人,力圖追溯哥哥生前的蹤跡,特別是要解開其兩次戀情之謎。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一個有才華、有個性、有怪癖的小說作家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而敘述者本人也在調查和寫作過程中思考人生,思考文學創作,成了書中的又一個主人公。
對於《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許多歐美評論家已從不同角度做了評論,其中“帶有不合理的魔幻色彩的文學偵探小說”(見英文版封底)這一評價似乎更為貼切。譯者認為,這部小說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我們至少可以從三個不同的層面來解讀:
從“偵探小說”的層面上講,這部小說具有撲朔迷離、懸念迭生的特點,敘述者V雖然不是在偵辦犯罪案件,但也是在破解一個秘密。由於“破案”所需的線索散見於全書各章,因此讀者必須反覆閱讀,和敘述者一起觀察、思考、分析,才能理出頭緒,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並感受探秘的玄妙和破謎的驚喜。
從“現代主義小說”的層面上講,這部小說具有許多現代主義小說的特點,如意識流、內心獨白、戲謔性模仿、打亂時空順序的敘述等等,甚至帶有一點荒誕的(或者說魔幻的)色彩。主人公對人性和社會的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現代主義的反傳統思想和現代派作家對社會現實的消極看法。然而在小說快要結尾時敘述者還是暗示了某種“毋庸置疑的謎底”,相信作家去世後其精神將在作品中永存。
從“關於文學題材的小說”的層面上講,這部小說探討了一個作家的人格和生活經歷對其作品的影響,以及“研究小說”和“傳記”的創作方法。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敘述者V雖然聲稱不想把哥哥的傳記寫成“小說化傳記”(biographies romancees),但從他講述的調查和構思過程來看,最終的成果仍不可避免地會帶有許多虛構成分,因為他沒有足夠的第一手資料(如塞巴斯蒂安的言談、日記、書信、論文等),只能以自己的回憶為基礎,從哥哥的小說作品中尋找其思想軌跡,根據知情人提供的線索進行調查、猜測、分析、拼湊和想像,這必然給他的敘述加上諸多主觀因素和虛構因素。
納博科夫的小說通常具有多重含義,因此除了上述三個層面之外,讀者還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角度出發閱讀這部作品,做出更多的解讀,感受更多的樂趣。
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譯者得到了南開大學孔延庚教授、谷恆東教授、陳曦教授、李珠副教授和天津大學潘子立教授在俄語、法語、德語方面給予的幫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本書亮點

文體大師納博科夫用英語寫作的第一部小說,被認為是一部被忽視的偉大之作。
被認為是納博科夫《微暗的火》的試驗性文本。
這本書的“出生”頗有傳奇色彩:據說,當時納博科夫住在巴黎一個狹小的房間,為了不打擾妻子以及剛出生的兒子,他用浴室做書房,在坐浴盆上完成了這本書。雖然“出生”卑賤,這本書卻已經顯示了納博科夫對英語的駕馭能力,並成為著名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最喜歡的納博科夫作品。

權威推薦

納博科夫按照散文創作應採取的唯一方式來寫他的散文體作品,那就是:激情的方式。
——約翰·厄普代克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是一部罕見的優秀作品,罕見而閃閃發光,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諷刺小說。
——康拉德·布倫納,曾為1959年版的本書作導讀
這本書用它最獨一無二的方式詮釋了真實身份與文學傳記這一雙重主題,是一篇充分展現人類思想活動與寫作技巧的偉大之作。
——艾里斯·巴里,最早評論本書的評論家之一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是與作者納博科夫自己最相關的一本小說,他講述了一個作家是如何被人誤讀的。
——止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