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學》

《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學》

《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學》可作為土木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建築學、規劃學等專業的本科教材,也可供從事防災減災工程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使用。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主要介紹土木工程防災減災
封面封面
基本理論、減災技術和設計方法。內容包括:防災減災學,地質災害及其防治,火災及建築防火,地震災害與防震減災,建築結構抗震設計,風災與抗風設計,洪災及城市防洪,城市防雷、防爆及防空工程概述,災害的風險分析與評價,城市防災減災規劃等。《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學》各章節相對獨立,既便於教學,又有助於讀者根據需要參考選用。

目錄

第一章災害學概述
1.1災害的含義
1.2災害的類型
1.3災害的分級
1.4災害對人類社會的主要危害
1.5我國災害的特點
1.6城市災害
思考題
第二章防災減災學概述
2.1防災減災基本概念
2.2防災減災的基本目標、原理、措施
2.3防災減災學科
2.4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學科的主要內容
2.5國內外防災減災發展趨勢
思考題
第三章地質災害及其防治
3.1地質災害的類型及危害
3.2滑坡災害及其防治
3.3崩塌災害及其防治
3.4土石流災害及其防治
3.5地面沉降及其防治
思考題
第四章火災及建築防火
4.1火災災害概述
4.2建築火災的燃燒特性
4.3火災煙氣
4.4建築構件的火災性能
4.5建築防火設計
思考題
第五章地震災害與防震減災
5.1地震的基本概念
5.2防震減災的主要措施
5.3防震減災中的地震應急活動
思考題
第六章建築結構抗震設計
6.1建築結構抗震設計概述
6.2場地、地基和基礎
6.3地震作用計算
6.4多層砌體房屋抗震設計
6.5多層與高層鋼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設計
6.6隔震(振)耗能技術在結構抗震中的套用
6.7鋼筋混凝土框架設計實例
思考題
第七章風災害與抗風設計
7.1風的類型和等級
7.2風災的危害
7.3工程結構的抗風設計
7.4防風減災對策與防風減振技術
思考題及習題
第八章洪災及城市防洪
8.1概述
8.2洪災的破壞作用
8.3洪災的分類及特點
8.4洪災形成的影響因素
8.5我國洪澇災害特點
8.6水文分析與設計洪水
8.7防洪減災措施
8.8防洪工程設計
思考題及習題
第九章城市防雷、防爆及防空工程概述
9.1城市防雷工程
9.2城市爆炸災害及其預防
9.3城市人民防空工程
思考題及習題
第十章災害的風險分析與評價
10.1風險分析理論
10.2災害風險分析
思考題及習題
第十一章城市防災減災規劃
11.1城市防災減災規劃概述
11.2城市防災減災規劃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11.3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的編制和實施
11.4城市災害應急預案
思考題及習題
附錄A我國主要城鎮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設計地震分組
附錄B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
附錄C風荷載體型係數
附錄D一般工業、民用建築防雷措施
附錄E災害自救常識

前言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類型多,發生頻繁,災害損失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四十年間,每年災害經濟損失約占同年國家財政總收入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每年約1000億元,個別年份甚至達數千億元,且因災人口傷亡也相當嚴重,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負面因素,嚴重製約著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主要災害種類有地震、火災、洪災、地質災害、風災、雷電等。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市噪聲、疾病、工業事故、交通事故、建設性破壞等城市災害也有加重的趨勢,且還會不斷出現新的災害源。如,超高層建築、大型公共建築、地下空間利用、天然氣生產和使用、核技術利用中存在的致災隱患等。可以

說,我國防災減災的任務相當艱巨。防災減災與土木工程有著密切的關係。災害之所以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大多與土木工程的破壞有關。因此,土木工程師對防災減災負有重大責任。然而,防災減災教育遠未在土建類專業中得到普及。為了全面提高土木工程專業師生防災減災知識水平,適應社會發展對土木工程技術人員的專業要求,有必要將過去分散在個別課程中的防災減災知識進行整合和豐富,系統、全面地介紹與土木工程有關的綜合防災減災理論與技術。本書主要的編寫目的就是為土木工程防災減災課程提供適用教材。考慮到防災減災科學是一門跨專

業的綜合性學科,涉及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經濟學、社會科學等多種學科,因此本書內容並不局限於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基本原理及一般設計方法,而是適當加入綜合防災減災的概念,使讀者對防災減災的內容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本書編寫力求通俗實用,各章節後均配有思考複習題,可作為大專院校防災減災課程試用教材、教學參考書,亦可供廣大土建類專業人員、從事防災減災工作的工程技術及管理人員參考使用。本書在編寫過程中,編者參閱了許多學者的著作,並參考、引用了一些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謹此深表感謝。北京城市學院李文利老師協助完成了部分章節的修改工作,特致以衷心感謝。本書涉及知識面廣,加之編著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多提寶貴意見。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災害學概述
1.1災害的含義
災害是指那些由於自然的、人為的或人與自然綜合的原因,對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造成損害的各種現象。災害的形成有三個重要條件,即災害源(也稱致災因子)、災害載體和承災體。對災害的含義有多種解釋。從哲學上講,災害是自然生態因子和社會經濟因子變異的一種價值判斷與評價,是相對於一定主體而言的。從經濟學角度看,災害具有危害性與意外性、可預測性與可預防性、後果利害雙重性等經濟特徵。世界衛生組織對災害的定義為:任何引起設施破壞、經濟嚴重損失、人員傷亡、健康狀況及衛生條件惡化的事件,如其規模已超出事件發生社區的承受能力而不得不向社區外部尋求專門救援時,都可稱其為災害。聯合國“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專家組對災害所下的定義為:災害是指自然發生或人為產生的,對人類和人類社會造成危害後果的事件與現象。事實上,災害既是一種現象又是一個過程,因此,可以將災害定義為:由於某種不可控制或未能預料的破壞性因素的作用,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突發性或積累性破壞或惡化,引起人群傷亡和社會財富損失的現象和過程。值得指出的是,“災害”是從人類的角度來定義的,必須以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後果為前提。一次災害發生,既要有誘因,又要有災害的承災體,即人類社會。例如,一次山體崩塌發生在荒無人煙的冰雪深山,並無人員傷亡,甚至無人知曉,則不會稱作災害。但是如果山體崩塌、滑坡發生在人員聚集的城鎮,導致人員傷亡、房屋倒塌、農田被掩埋、水利設施被沖毀等,這就構成災害事件。
1.2災害的類型
對災害分類的目的在於對災害現象、形成的環境及產生災害的各種因素進行概括,以便正確反映災害的特徵及其作用的某些規律。災害的種類繁多,分類方法也不同,從災害發生的原因來分,可以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兩大類。自然災害是自然界中物質變化、運動造成的損害。例如,強烈的地震,可使上百萬人口的_座城市在頃刻之間成為一片廢墟;滂沱暴雨泛濫成災,可摧毀農田、村莊,使成千上萬居民流離失所;嚴重乾旱可使田地龜裂、禾苗枯萎、餓殍遍野;火山噴發出灼熱的岩漿,可使城鎮化為灰燼;強勁的颶風、海嘯可使沿海村鎮蕩然無存……諸如此類,都是大自然帶給人類的“天災”。人為災害是由於人的過錯或某些喪失理性的失控行為給人類自身造成的損害。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各自又可分為許多類型。(1)主要的自然災害包括以下種類:1)地質災害:地震、火山爆發、山崩、滑坡、土石流、地面沉陷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