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的詛咒》

《哥白尼的詛咒》

《哥白尼的詛咒》主要內容:歷史上的那十天哪裡去了?公元一五八二年,古老的儒略曆被一部新的基督教曆法取代,這部時至今日還在使用的、以教皇格列高利八世的名字命名的曆法,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接在一五八二年十月四日之後就是十月十五日,整整十天被人為地抹去了。多年以後,一個叫勒伯萊希特的孤兒偶爾發現哥白尼的一本書,裡面闡述的思想動搖了教會的根基。

(圖)《哥白尼的詛咒》《哥白尼的詛咒》

作者: (德)范登貝格 著,郭穎傑 等譯
出 版 社: 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2-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377
印刷時間:
開本: 大32開
印次:
紙張:
I S B N : 9787508048024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小說 >> 偵探/懸疑/推理

編輯推薦

最暢銷的德語作家,驚竦,懸疑,文化,歷史上的那十天哪裡去了……
哥白尼曾在一本書中預言,地球將會在某一天毀滅。為了維護統治,教會竭力銷毀所有流傳於世的這本書。而包括這一天在內的前後十天時間也消失在了歷史記載當中。那么,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此外,本書還揭露了教會骯髒的內幕和教士們荒淫墮落的生活。

內容簡介

歷史上的那十天哪裡去了?
公元一五八二年,古老的儒略曆被一部新的基督教曆法取代,這部時至今日還在使用的、以教皇格列高利八世的名字命名的曆法,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接在一五八二年十月四日之後就是十月十五日,整整十天被人為地抹去了……
多年以後,一個叫勒伯萊希特的孤兒偶爾發現哥白尼的一本書,裡面闡述的思想動搖了教會的根基。教會竭力要銷毀所有流傳於世的這本書。哥白尼的書里到底說了什麼,和歷史上的那十天有什麼關係呢?

目錄

第一章 引誘與罪孽
第二章 審訊與激情
第三章 書與死
第四章 朋友與敵人
第五章 要挾與絕望
第六章 詛咒與遺忘
第七章 星辰與現象
第八章 藝術家與預言家
第九章 天才與瘋狂
第十章 謀殺與引誘
第十一章 畏懼與盲目
第十二章 開端與結束
後記

書摘插圖

第一章 引誘與罪孽
主元紀年一千五百五十四年,是耶路撒冷被毀之後的第一千四百八十四年,火藥發明後的第二百二十四年,印刷術引進後的第一百一十年,發現新大陸後的第六十二年,維滕堡的那個神學博士進行宗教改革後的第三十七年。就是在這么微不足道的一年,聖燭節那一天,同樣微不足道的掘墓人亞當·弗里德里希‘哈曼意外地死去了,死時他正在工作,手裡緊握著他的鏟子,仿佛那是什麼寶貝一般。
哈曼似乎預見到命運之神要把他當時正在挖的那個墓指定給他本人,作他最後的安息之所——不知何故,他把墓穴挖得很窄,但又長得不一般,本該葬在裡面的鞣匠老婆是絕對放不進去的。哈曼本人呢——他個子高大,壯得像匹馬,比他一生中遇到過的大多數人高出一個頭還不止;而他偏偏又在年紀輕輕時就脫光了頭髮,總是戴著頂紅色的小帽,結果是此地無銀,使他在人群中總是很顯眼。
據說是閃電擊中了他,但是河邊的洗衣婆子們知道得更清楚,她們的說法是,人稱“禿頭亞當”的哈曼是心碎而死——他的妻子奧古絲特患上了天花,沒過幾天就離開了人世,而他,不得不在聖母受孕節後的第二天親手為妻子掘墓。
那虔誠的女人奧古絲特剛剛入土,禿頭亞當就寫下了他的遺囑——與其說是為了在他的兩個孩子之間分配他本就有限的財產,還不如說是表達他的某種願望。原來,出於他的職業和與此相關的挖掘工作的關係,他堅信很多人是在假死的狀態下被埋葬的,他曾見到一些可憐亡靈的遺體,指甲都掐進了棺材蓋里,還有些遺體不是平躺在棺材裡,而是側身的姿勢。
禿頭亞當怕自己也會有類似的命運,所以他在遺囑里明確地加上了一句:他的棺材得配有一根九碼長的鐵管。這樣,如果他是在假死的狀態下被埋葬,就還可以通過喊叫讓人知道他並沒有死。
禿頭亞當這一執拗的要求在聖米歇爾修道院的下層僧侶那裡沒得到多少理解,被乾脆地拒絕了。在修道院的庭院裡埋有無數亡靈的遺體。如果不是這位虔誠的掘墓人的真誠願望傳到了大教堂主教大人的耳朵里,亞當·弗里德里希·哈曼那毫無生氣的遺體就會像死在他前面的千萬人一樣被不留餘地地埋掉了。這位主教大人是公認的未來聖人,一是因為他每年都從聖灰星期三開始齋戒,直到復活節星期日,在這期間只喝水,就像從前我主耶穌在沙漠裡那樣;二是因為他能背誦全部的摩西五經和四部福音書。這種能力使得他即使在做大彌撒的時候也用不著祈禱書。他嘴裡吐出的一句話頂得上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台階上出售的贖罪券。
這位大智大慧的聖人鄭重其事地說,沒有任何一條上帝的戒條或教會的法律規定一個基督徒的遺體該如何交給受了祝福的土地——是該橫著埋還是該豎著埋;基督教的書里甚至找不到關於死者該穿什麼衣服的規定。因此,哈曼虔誠正直地活了一輩子,用他手中的鏟子顯示了基督徒的博愛精神,他最後的願望也該得到滿足。甚至於,西方世界的天主教徒們都該自問,哈曼所希望的下葬方式是不是更恰當,因為——這位大主教問道——如果真是出現假死的情況,靈魂將選取什麼樣的道路呢?它不會去上帝那裡,否則那人就不是假死,而是真的死了。但靈魂也不可能還停留在身體裡,因為那樣的話軀體就不會真的毫無生氣。天哪,這是對靈魂何等的折磨啊!
就這樣,在經歷了一番神學辯論之後,亞當·弗里德里希·哈曼和一根管子一道下葬了。管子從棺材裡伸出來,豎在墳包上,像河邊那些漁夫的小屋屋頂上的煙囪一般。哈曼的兩個孩子雷伯萊希特和索菲每天早上爬上陡坡,到修道院教堂的墓地里去,跪在管子跟前傾聽,或是把嘴湊在管口兒,說些悄悄話。
男孩兒雷伯萊希特剛剛十四歲,個子躥得很高,除了頭髮以外,長相酷似父親;他的頭髮是打著捲兒,長長地披在肩膀上。比他年長兩歲的姐姐索菲,長得既不像母親也不像父親,不過這對於她的漂亮程度來說只有好處。
兩個星期之後,雷伯萊希特和索菲決定停止每天到聖米歇爾修道院的墓地里去探望,當然,他們在父親的墓前向他做了最後的告別。回到家,他們發現有人正等著他們。這是個高傲自負的男人,坐在門口的木頭長凳上,穿著像個常在路上跑的商人,頭上戴著頂華麗的天鵝絨帽子。他坐在那兒,眯縫著眼望著冬日蒼白的太陽。
年長的索菲馬上就認出了此人,預感到沒什麼好事等著他們。這個盛氣凌人的傢伙叫雅各布·亨利希·施呂瑟爾,是山德酒店的老闆。他們的母親曾講過,她與這傢伙拐彎抹角地沾點兒親——更多的她就沒說過什麼了。
索菲憂心忡忡地甚至是怯生生地抓住了她兄弟的手。那老頭兒走上來擋住他們的去路,說:“這可不是我自找的——所有的聖人在上,我有更好的事兒可做。可是市政府做了決定——我是你們的監護人。”
膚色白皙因此被稱為“小紫羅蘭”的索菲鬆開雷伯萊希特的手,開始在她的長外衣上這兒抻抻,那兒拽拽,好像要表明她是個喜好整潔的姑娘。然後,她望著施呂瑟爾,羞澀地說:“聖處女瑪利亞在上,如果非要這樣不可的話……”她又轉向雷伯萊希特,後者愣呆呆地站在那兒像僵立在沙漠裡的鹽柱。“快說呀,說這是我們的榮幸——這是我們的榮幸,對不對?”
雷伯萊希特心不在焉地點點頭。眼前的情況讓他無法理解——監護人?他們幹嗎需要一個監護人呢?他和索菲的年齡使他們足以自己照顧自己了。
不過他到底還是說出來了:“這是我們的榮幸,監護人先生。”
但他說的時候,眯縫著雙眼,聲音也是裝出來的。山德酒店的老闆可是個過來人,這些當然沒有逃過他的眼睛。施呂瑟爾用他的衣裳袖子擦了下鼻子,大聲清清他的喉嚨,吐出一口痰來,長長的一道弧線落在街上,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敢這么做。
“那么,”他說,聲音里似乎帶著點尷尬,“該說的我都說了。我下午等你們來談餘下的細節。還有,穿乾淨的衣裳來,明白了嗎?”
“是的,監護人先生,我們明白了。”索菲答道,努力緩解尷尬的氣氛,“好的,監護人先生。”
體面的施呂瑟爾先生從長凳上站起身來,上了橋,往市政廳的方向走去。雷伯萊希特打量著自己的外衣袖子。很顯然,這是一件他父親就已經穿過的外衣,袖邊兒已經磨損,針腳兒已經鬆散,恐怕已經不能再補了。但是,他難道不是穿得乾乾淨淨的嗎?一般來說,他們這個階層的人穿得遠沒有這么乾淨。
索菲看出弟弟的心思,推著他上了窄窄的木頭樓梯,到了二樓。兩個房間,各有一扇面對街道的窗戶;一個被煙燻黑了的小棚子,其中一半地方都被磚砌的一座火爐占去了——這,就是他們童年的家園。河邊那裝卸貨物的起重機發出噪音,市場上女商販們大清早就開始叫賣貨物,聲音迴響在狹窄的巷子裡。油煎魚的氣味和市場上兜售的動物內臟那種暖烘烘的臭味兒混在一處。一樓的鐵匠鋪冒出刺鼻的煙,給整座房子蒙上淡淡的一層煙炱。午後總有孩子的哭鬧聲——無憂無慮的童年回憶,難道,這一切都要在突然之間結束了嗎?
一道陽光不情願地穿過小窗戶照進來,剛夠照亮那張長桌和兩側的木板凳。雷伯萊希特一屁股落到他慣常坐的那張凳子上,那凳子已經成了他心上的寶貝。他趴在桌上,頭埋到臂彎里抽泣起來。直到這時他才真正意識到,父母的早亡對他的未來意味著什麼。雷伯萊希特愛父親超過愛母親。他欽佩父親,敬仰父親,因為父親對生活中的一切問題都能給出答案,而且,雖然他從來沒有上過拉丁文學校,卻極為博學多識,與掘墓人的身份根本不相符合。
米歇爾山修道院的掘墓人亞當·弗里德里希·哈曼是通過自學得到他所有的知識的。他是修道院圖書館裡的常客,比那些僧侶們去得更勤。這些僧侶身穿黑色長袍,外罩白色袖套,研究主說過的話或是哲學和科學時往往會睡著。一個掘墓人,卻能讀會寫,熟悉畢達哥拉斯和歐幾里德的幾何定理——這是極不尋常的,是很可疑的,給人們的胡亂猜測和閒言碎語提供了資料,其中最卑下的詆毀是說,哈曼是個大逆不道的耶穌團教士,出於對一個女人的熱愛背棄了神聖的教會
這一詆毀的原因主要是,哈曼讀拉丁文的福音書。馬丁·路德時代之前,每個想要自己去了解上帝話語的虔誠的基督徒都得這樣做。由於哈曼沒有足夠的錢送他的孩子去上學,而且他又天生地喜歡講解一切與科學知識有關的東西,所以,不知不覺之中,他就教會了兩個孩子讀書寫字,沒有絲毫的強迫,跟玩兒似的。他甚至教他們拉丁文和有關基督教的知識。
雷伯萊希特在石匠師傅卡爾瓦奇那裡已開始了他的學徒生涯——這或許對他來說更重要,因為這更符合他的愛好:再沒有什麼東西比大教堂的那些顆粒細緻的砂岩做成的石雕更能吸引這個男孩於的了。這些石雕質地柔軟,與堅硬的大理石相距甚遠,正像這座洞邊的小城遠離教皇所在地羅馬一樣。它們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此時開始顯現出要坍塌的跡象。卡爾瓦奇是大教堂建築隊的頭兒,帶著二十多個滿了師的徒工進行石雕的修繕工作,另外還有打短工的,人數時多時少。
……

書摘與插圖

(圖)《哥白尼的詛咒》《哥白尼的詛咒》

相關詞條

文學 小說 書籍 青春文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