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

《周易集解》

《周易集解》,《周易》義釋本。《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十七卷,蓋為《集解》十卷, 另附《略例》一卷、《索隱》六卷。後《略例》、《索隱》亡佚,後人將《集解》析為十七卷。唐李鼎祚撰。成書年代不詳。

《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祚(生卒年不詳)撰。《周易集解》,《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十七卷,題為《集注周易》。《中興書目》、《通考》、李鼎祚《自序》皆稱十卷。蓋《周易集解》本為十卷,附王弼《周易略例》一卷,別有《索引》六卷,合為十七卷。故稱十卷、十七卷皆不為無據。

作者簡介

李鼎祚,資州盤石(今四川資中西北)人。據劉毓崧《通義堂集》卷一引李氏《周易集解》跋云:“明皇幸蜀,鼎祚進《平胡論》,後召為左拾遺。肅宗乾元元年,奏以山川闊遠,請割瀘、普、渝、合、資、榮等六州界,置昌州,是時仍官左拾遺。嘗充內供奉,曾輯梁元帝及陳樂產、唐呂才之書,以推演六壬五行,成《連珠明鏡式經》十卷,又名《連珠集》,上之於朝,其事亦在乾元間。代宗登極後,獻《周易集解》,其時為秘書省著作郎,仕至殿中侍御史。”
李鼎祚《自序》中說:“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是知此書匯集漢《易》象數派各家注釋,貶抑王注孔疏之義理派《易》說。

概述

該書所引述的有子夏、孟喜、焦贛、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乾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劉瓛、何妥、崔憬沈驎士、盧氏、崔覲、孔穎達、優曼容、姚規、朱仰之、蔡景君等三十五家的觀點,其中多數為象數派《易》說。自王弼《周易注》大行,漢《易》象數派著作漸次失傳,“隋、唐以前《易》家諸書逸不傳者,賴此書猶見其一二。”(《經義考》卷十四引陳振孫)其價值主要在保存了漢《易》資料,而不在於學術思想。此書最早的版本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朱睦?序刊本,有周孝垓刊本,讀畫齋本,孫星衍巾箱本,《津逮秘書》《學津討源叢書》《秘冊匯函》《雅雨堂叢書》均收錄。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易學叢刊》收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